|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子监里觅书香

2002-12-1 11:00| 发布者: 段文辉

    从如今的安定门立交桥往南走不远,马路东就是国子监街。国子监街又叫成贤街,说是街,其实宽不过十来米,长还不到七百米。此街得名,自然源于始于元代、盛于明清的国子监,那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老住户都知道,这里从1956年就成了首都图书馆,一直到2001年东南三环的首图新馆建成,这里才恢复为国子监,重新对外开放。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第一次走进国子监是在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候很喜欢画画,特别是工笔人物,经常缠着妈妈带我到图书馆去借书。

    那时要借书,离家最近的图书馆就是首图。我专门挑有绣像插图的版本,像《全图绣像三国演义》、《水浒全传》以及宝文堂出的《三侠五义》等,都是当时我最喜欢的。由于小,还不能自己借书,所以就总是和妈妈一起去图书馆。上了中学后,学生证发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首图去办了一个借书证。

    那时的国子监,一共有三进院子,开在成贤街的正门叫做集贤门,为三间三门,如今只有中间的两扇门开启。

    老首图时期,在大门右侧挂着一块一人多高的大木牌,白底黑字,醒目地写着“首都图书馆”五个大字,馆名是由郭沫若题写的。和现在相比还有一个明显区别,就是那时候的大门和门柱都是红色的。

    在集贤门后左侧有一个小屋,看门的人一般都在屋里坐着,进出大门基本没有人问,不过自行车是不能进去的。在大门的东侧随墙开了个小门,里面是存车棚子,存车时,看车大爷会掏出拴在一起的一对小木牌儿,有小线儿的一块缠在车把上,没拴线儿的一块给存车人,取车的时候只有两块牌子的数字一致才能取走车,虽然麻烦,但很安全。

    进了集贤门是第一进院落,靠西有一排房子,当年是首都少年图书馆和阅览室,房前有一座小亭子,那时候借了书总是迫不及待地坐到亭子里先看一会儿。其实这是原来国子监内的井亭,东西各有一个,当年国子监的监生们就是靠着这两口井来维持生活的,如今井亭已经恢复了原貌。原先少儿馆门前的花池和宣传栏都已经拆除,恢复成了一片空场。

    西侧墙上还开有一个旁门叫做退省门,通往院外的箭圃,当年太学生们不仅学文,还要习武,箭圃就是学生们练习射箭的地方,现在箭圃早已不再,只留下一个箭厂胡同的名字。

    二进院子的大门叫做太学门,国子监的主要建筑琉璃牌坊、辟雍、东西六堂、彝伦堂都集中在这进院子里。

    走进太学门,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高大宏伟的琉璃牌坊。这座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的古建筑,正面写着“圜槁教泽”,阴面为“学海节观”,均为乾隆皇帝御笔;辟雍是一组北京城里独一无二的特殊建筑,中间是一间方亭式建筑,周围环以圆形水池,四方有桥相通,这组建筑建于乾隆年间,是皇帝听经和阐发的地方。以前辟雍一直被铁栅栏锁着,很是神秘,直到首图搬出后,辟雍才恢复了当年的陈设,重新对外开放。

    太学门两侧的倒座房和厢房,均是前出廊子的建筑样式,所以无论雨雪天,只要进了太学门就风雨无忧了。如果恰巧赶上一场春雨,站在廊下观雨那简直就是一种享受。院子里到处是参天的古树,树间是嫩嫩的青草,方砖墁的甬道泛着淡淡的青色,经雨水一冲洗,整个院子里都弥漫着一种田园的气息。走在廊下,望着辟雍水池中的点点涟漪,听着雨滴落在房檐、树上、草里的声音,可以体会当年监生们六堂听雨的意境是多么得曼妙。

    东西两侧的廊房叫做东西六堂,也就是过去监生们上课的教室。每堂十一间,中间挂着匾额,分别写着堂名,东侧三堂是崇志堂、诚心堂和率性堂,西侧三堂是广业堂、正义堂和修道堂,东西六堂一共是六十六间房。在老首图时期,东西六堂变成了阅览室和借书处,西侧是报刊杂志阅览室和内参阅览室,东侧是古籍阅览室和小说外借部。

    我常去的是位于东侧的借书室,进门有一圈柜台,靠墙是顶天立地的一排柜子,有点儿像中药铺里的药柜,上面布满了小抽屉。

    抽屉按照拼音字母顺序排列,根据要借的书名在相应的抽屉里找到图书卡片,卡片上会有编号、图书内容、作者以及出版社等信息。图书是在里屋,门上总挂着一块蓝布的门帘。由于管理员要拿着顾客写好的借书条儿进里屋书架上去找书,所以顾客一般都会多选几本作为备份。

    当年的借书证就是一张贴着照片的小卡片,装在一个小牛皮纸袋里,上面印着借还书日期等内容,借走书把借书证押下,还书后再取回借书证。老首图关闭后,作为一种留念,我的旧借书证一直保留至今。

    在二进院子的最北端是一座非常宏大的建筑叫彝伦堂,曾经是皇帝讲学之所,乾隆皇帝修建了辟雍之后,这里成了国子监藏书的地方。首图时期,这里曾经是大阅览室。1987年我参加高考,考前的几个月基本上就是复习,由于家里住平房,周末或者学校没课的时候我总喜欢到大阅览室来复习。

    当时阅览室分为两部分,靠东侧是几排书架,有一些图书,西侧是一排排的桌椅。我总喜欢挑进门靠墙根儿的地方坐,那儿光线很亮,出去也方便。由于彝伦堂的面积很大,所以靠里边的地方白天有时候也要开灯,在每个书桌上方都有一排管灯,赶上灯不亮的时候,我常站到椅子上去拧“憋火儿”(启辉器),所以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候看书一看就是一天,中午经常凑合,出了国子监大门往西一点儿,箭厂胡同口原来有一个小卖部,现在已经改成了咖啡厅,经常一个面包,加上一瓶汽水就是我的一顿午餐。如今在六堂前还能看到有好几个自来水池子,那时候这是我喝水的地方。不管夏天多热,这里的水也是很凉,有时看书看困了,索性就用凉水冲一下头。

    在彝伦堂左侧和西三堂交会的犄角有一间小屋子,曾经是当年国子监的药房。老首图时期,这里是有声资料室,读者可以自己拿着空白磁带到这里翻录有声资料,首图有很多原版进口的磁带,在市场上可是很难见到的,即使在外文书店能买到也是很贵,所以花上一块钱录一盘带子还是很划算的,在这里连封面也可以复印下来,剪下来放到磁带盒里和原版的也差不多了。

    在彝伦堂的后面,是国子监的最后一进院子,主要建筑是敬一亭,名为亭,其实是一个独立的院子,这里是当年国子监祭酒办公的地方。老首图时期,这里是不开放的。

    如今国子监已经和东侧的孔庙一并开放,主要建筑都进行了大修,廊柱重新彩绘,所有牌匾也都按照旧制进行了复原,东西六堂也成了展室。和老首图时相比,这里一切都是新的,唯一没有变化的,就是摆放在彝伦堂前的那件明代的日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9:07 , Processed in 1.09210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