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门内南小街,是北京城最老的街区之一,南北朝向,南自北京站口,北到小街北口。这条街上云集着太多商家,也是过去皇家吃、穿、住的仓储地,要说最多的还是粮店,我知道的和买过粮食的就有三家,此外,药铺、裁缝铺、理发馆、肉铺,隔几十米就有一家。 当年,顺着北京站口路东往北走,南小街几乎都是门脸儿。街窄的没有自行车道,只能两辆车并行,抬脚就进商店,出这家进那家,街上人永远川流不息。 起头先是家大文具店,以前叫裕源纸店,后叫欲源文具店,专门卖纸和孩子们学习用的纸本和铅笔之类的。紧挨着是东总布工商银行,对面是祥源斋点心铺,再往前是家四友药店、回民的牛羊肉店、丁家的油盐店,还有仁寿堂药店,原日本澡堂子、银成理发馆等。 我家原先是稻香村的仓库,所以有地下室。对面原为兵局子,就是屯兵的地方,后来成了小人书铺。我家南面元魁理发馆,后成了印字社,紧挨着是最有钱、开银行的李家。 禄米仓胡同是明、清两朝存储京官俸米的地方,清朝属镶白旗。胡同东口北侧有智化寺,建于明正统九年。智化寺属于禅寺,经过严格训练的乐僧使智化寺音乐得以较为完整地流传到今天。 禄米仓西口对面是干面胡同,据传此胡同是去禄米仓运米的必经之路,车马行走尘土飞扬,被百姓称为下干面,就此得名。 那时我家的位置在干面胡同和史家胡同中间。斜对面还有个道观,叫宣真观,后来是一董姓人家居住。董老爷子早先是在宫里当太医的,老爷子的重孙子说,老爷子当年真是悬丝诊脉:到宫里看病,不能直接接触女性,用一根丝线拴在病人脉搏上,在外面的太医揪住一头就能根据脉象开出药方。 宣真观往北,还有一家杠房,开杠房的人家姓李,这李姓人家的后代还和我是同学。对面是林泰服装店,再往北是西鹤龄堂药店,斜对面是刘秉乾祖传骨科诊所以及三家大的副食店——二店、五店、海丰副食店,也是解放后归国家所有的。小街最北口,是一家老字号的门钉肉饼。 我家搬到南小街来时已经解放了,上面说的这些买卖基本都有,虽然有的店铺经公司合营已不属于个人了。从记事儿起,就知道附近有五所中学,有重点中学二中、二十四中、外交部中学、八十五中、七十二中。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小学。 昔日的南小街车水马龙,是北京最热闹、人口最多的街之一,也是文化街区之一,有李宗仁的旧居,还住着作家杨朔,三家村之一的邓拓,画家李可染,骨医刘秉乾,大资本家金百万。那时,南小街上的人,见了面都互相点头致意。 后来,改造后的南小街没有了旧日的喧哗,早先有些破旧的街景,多了几分华贵,但老街坊也变得寥寥无几了,昔日的老字号也没了踪影,仅少的平房四合院无奈地仰视着高楼,慨叹缝隙中的阳光已偏心,“视力眼”钻进了高楼里。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17 10:32 , Processed in 1.15372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