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临河而居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刘膺益

    我生在宣武门外(当时属于北平外四区)偏北的三庙街,就在槐柏树街一带。

    我家住的花园胡同东西走向,西边南北走向的是范家胡同,东边南北走向的叫高义胡同,南边是闷葫芦罐胡同。这几条胡同不起眼,但离西护城河很近,正北过槐柏树街和高八岗,就到了护城河(俗称河沿儿)。后来,这一带先后被征用修建了宣武公园、国华商场等,槐柏树建起了居民楼,内护城河也改成了暗河,上面修建了贯通东西的前三门大街。如果当年内护城河没被改为暗河,对河流整治,让清澈河水穿城而过,两岸绿树成行,我想,现在也会是北京一道风景呢。

    俗称河沿儿的内护城河离家近,所以经常和小伙伴们结伴去玩。

    护城河虽常年有水,但水量不大。只有到了雨季,雨后河水猛涨,水深达一两米,水面也随之宽阔,护城河就成了天然游泳场。加之河两岸都有粗大的柳树,在酷暑的夏季也是人们洗澡消暑、乘凉的好地方。

    每到夏季的傍晚,河沿儿岸边的柳树边上有蝉蛹从地下钻出来往上爬,我们几个小伙伴拿着自制的纱笼或小铁桶和蜡烛去捉蝉蛹,每次都有收获。回到家里将蝉蛹放在窗上,第二天早上,蝉就脱壳而出,肚皮上带镜的是雄的会叫,没镜的是雌的不会叫就放了,蜕下的壳叫蝉蜕,还是一味中药呢。

    这段护城河从西便门到宣武门,中间有两座桥,靠东段的叫金光桥,靠西段的叫重阳桥。

    金光桥是偏红色的木结构桥,两边有木栏杆,桥面不到两米宽,只能过行人、两轮车、洋车和三轮车。桥的北边有铁路和货栈,拉脚的、扛大个的工人都过此桥去货栈打工挣钱。

    重阳桥是砖结构桥,桥面两米多宽,两边砌有一米高的砖墙。此桥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修建的,建成通车那天还搞了个落成典礼,我有幸亲临现场观看。记得有五虎棍、少林拳、开路、高跷、隋记踏车老会的车技表演、耍狮子舞等等,表演得非常精彩。特别是狮子舞,在桥上表演狮子戏水,狮子头要碰到水面激起水花,既精彩又惊险,当时的民俗可见一斑。

    还记得上世纪四十年代初,重阳桥北岸铁路边有一同德粮栈着火,由于粮食垛都是用苇席圈成的圆形仓,特别易燃,着了火迅速蔓延不好救,当时把井水都抽干了,后来是用护城河的水救灭的,可见河水还是很多的。

    左近还有座宣武门桥,是座大石桥,桥两边有汉白玉石栏杆。

    到了冬季,为了窖冰,要在宣武门外桥孔上安上水闸,将水位涨高。闸内的河面明显比其他河面要宽,河水也要深很多。等到了严寒时节,河面结冰(俗称封河),这就形成了由西便门城墙下进水洞一直到宣武门桥好几里长的宽阔的冰面,具备了窖冰的条件。

    其实,北京的窖冰在明朝就有了,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才消失。

    北京的冰窖最早只有官窖,当时的官窖采冰是在北海、中南海,还有四五个官窖设在景山西门外、紫禁城内、前门外和德胜门外等地。民窖是清末才开始有的,采冰只能在护城河、筒子河里,故民窖多在护城河岸边附近。

    三庙街北边河沿儿,有蔡记开设的冰窖,建在护城河南岸的道边上,共有三个窖。冰窖的规模大约五十米见方,深有十八米。每年冬天的三九时节,开始往窖里储存冰块,转年夏季开始卖冰。

    这窖冰、卖冰说来也很有意思。

    先说窖冰。要经过采冰、运冰、入窖、码放、封窖等几道工序。采冰一般是在三九最寒冷时进行。

    采冰前,先在冰面上用冰镩画出尺寸。再将靠岸边的冰面用丁字大冰镩断开。起冰时,将出冰岸口冰面断开。按所画尺寸一条一条断开即可捞冰上岸。窖冰是在夜间进行。晚上六点左右,窖冰人开始喊“下河啦”。这时出冰的冰岸口竖着几根长杆,挂上煤油灯或汽灯。采冰的人戴着护耳的毡皮帽子,穿着厚棉袄棉裤,外套翻毛皮坎肩。脚下穿着用毛皮稻草做的皮乌拉。站在画好尺寸的冰面上,四个人一排手握丁字冰镩,一起有节奏地用劲向下镩,断开后再分割成小长条。冰块大约有一米半长,不到一米宽,三四十厘米厚。

    起冰由四个人完成,前边两个用冰镩上的侧钩抄冰底往上超过冰面,后边两人用冰镩钩住冰块后面,往冰面上一拉,冰块就上来了。

    冰拉到了冰窖前要爬河坡上岸。斜坡事先平整好,泼上水冻冰。在斜坡上面栽桩拴一根大绳,拉冰人拽着冰往上拉能省很多力。拉到窖口要掉过来,冰在前人在后,用脚蹬冰,顺着约15度的斜坡往下滑到窖底,交给码冰人用冰镩将冰码整齐。冰入窖后,在窖里发给小竹牌,拉两块的给两个小竹牌。第二天到窖口兑换现钱。夜间在窖口外,有卖零食、面食、烟酒的小摊,用竹牌折钱即可买各种小吃。

    整个窖冰河段,是从西便门内东边的护城河经过重阳桥一直到宣武门外西边的金光桥。窖冰时间虽然不长,但场面非常热闹,也算是老北京冬季夜晚的一景吧。

    到了夏季出冰时,先在整个冰窖上搭上席棚防晒。冰窖口外搭一凉棚,并建一小栈台,是送冰大车装车的地方。早晨装满冰的大车将冰送往各大饭庄、饭馆、鱼肉市场、冰镇冷饮店和用冰降温的大户人家。各种小贩也陆续来到冰窖,如卖汽水、酸梅汤的,卖刨冰的,卖冰镇扒糕、凉粉的,卖冰核的……

    在缺乏制冷设备的年代,夏天消暑主要依靠冬季窖的冰。后来,有了人造冰厂,冰窖也就随之消失。

    因为这里离护城河近, 便于放鸭子, 所以鸭子房也比较集中。

    这一带当年有好几家鸭子房,印象最深的是由杨姓兄弟几个经营的鸭场,规模大,常年养殖很多鸭子。他家院子很大,有西、南两排鸭子房,房内砌有炉灶为冬天生火保温,因鸭子冬天最怕受寒。尽管这样,有时冬季来寒潮,万一火灭了或窗户没关好进了冷风,第二天就有冻死的鸭子。养鸭子的杨姓兄弟不吃鸭子,都送给邻居们。

    鸭子房院子中央砌有大水池,用压水机压满水供冬天放鸭子用,晚上将水放掉以免结冰。夏天赶鸭子到护城河去放,不管多少只鸭子游在一起都丢不了,这才有了“护城河的鸭子——抱膀”的俗语,意思是团结。因为鸭群里总有一只头鸭领游,后面跟着的鸭子形成锥形面,洁白的鸭群一边游一边将头扎进水里,或互相追逐或用翅膀扇打水面激起浪花,特别有意思。

    养鸭子很费事。冬季鸭圈里都要铺上稻草,第二天起圈晒草,每天都要换干的。除了喂饲料外,还要喂水草,一般是用大车去护城河里捞水草剁碎喂食。鸭场一个圈里还要放一个水盒,每天要上水换水,以保持水的清洁。

    杨家养的是品种优良的北京鸭,种鸭是由西郊玉泉山引进的。成熟的北京鸭羽毛洁白外观美丽,肉质香嫩。小鸭出壳后,四十天左右、体重在三斤上下就开始人工填喂。填的鸭食是用杂粮磨成面,和好后做成六七厘米长,两厘米粗的剂子上锅蒸熟,凉后备用。每天填一次,每次填三四个,逐步增加每天五六个到六七个。填鸭时坐在小板凳上,将鸭子在左腿腿腋下夹住,左手支开鸭嘴,右手拿剂子蘸水往鸭嘴里填,一边填一边用手顺鸭脖子往下捋,填完的鸭脖子鼓起一个大包,鸭子走起来一跩一跩的,真是好看。

    填到六十天左右,鸭子体重可达七八斤后即可上市了。这时,定期将鸭子放在鸭笼里,用大车送往各大饭店和菜市场。

    当时北京各大饭店的烤鸭,用的就是这种填鸭,烤出后肉质细嫩,是北京最有名的风味佳肴。

    对养鸭过程的了解,缘由是杨家的六弟杨厚,我们既是发小,又是小学同学,我经常去他家玩,故了解整个养鸭子的情况。正是由于养鸭人的辛苦劳动和精心喂养,大饭店的餐桌上才有美味的烤鸭。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政府将个体养鸭户集中起来,在广安门外莲花池成立了八一农场,数年后迁至昌平。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6 06:00 , Processed in 1.09337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