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的话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整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一轴一线”成为焦点。作为古都风貌的骨架,“一竖一横”的南北中轴线和朝阜大街也被称为“一轴一线”。一轴,指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公里,集中了天安门、太庙、中山公园、故宫、中南海、景山等历史文化元素,始于元忽必烈大都城的规划设计,至明清形成现有规模;一线,则指朝阜大街——东起朝阳门,西至阜成门,长约7.45公里,集中了东岳庙、孚王府、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西什库教堂、白塔寺、历代帝王庙等众多文物文保资源。建筑大师梁思成曾称“一轴”是“一根长达8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老舍先生曾把“一线”誉为“北京最美丽的街道”,是北京旧城一条横贯东西的历史文化遗存景观的走廊。中轴线上的古迹大多为人们所熟知,这里只简单地介绍“一线”——
朝阜大街最初成街于元代。因在建大都城时,整齐的街道和胡同都是横平竖直的棋盘形,所以每座城门里都是直对一条大街。齐化门(明代以后的朝阳门)内的大街就是今天的朝内大街,平则门(明代以后的阜成门)内的大街就是今天的阜内大街。但在古时(元、明、清)因有太液池和皇城、宫城等原因,这条大街的中部不相通。到民国时,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经多次扩建,遂形成今天的大街。朝阜大街现仍有众多古迹遗存。
东岳庙
东岳庙在朝阳门外路北,修建于元延佑六年(1319年),元至治三年(1323年)竣工。为我国东汉时道教张道陵(天师)的三十八世孙张留孙创建。张留孙为道教中的玄教大宗师、正一派教主,元成宗铁木真下旨命其统领道教的三山(龙虎山、阁山、茅山)。张留孙为发扬其道教,要在大都城东齐化门外修建东岳庙,主祭泰山神东岳大帝,并为正一派的主道场。在工程的开始,张留孙羽化(去世),其弟子吴全节继承修建。竣工后皇帝赐名“东岳仁圣宫”,为东岳大帝的行宫。因东岳庙历代都有修缮,故庙内的碑刻很多。最著名的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的“张天师神道碑”,俗称道教碑。东岳庙自元代以来一直香火极盛,相传农历三月二十八为东岳大帝的生日,所以自三月十五至二十八是东岳庙的大庙会。现东岳庙为北京民俗文化博物馆。东岳庙虽位于朝阳门外,但北京史地学者仍习惯把它也列为朝阳门一带的文物。
孚王府
孚王府位于朝阳门内大街路北,西临北小街。在清雍正年间,雍正的十三弟允祥逝后,因雍正皇帝和允祥的感情很深,把位于今东安市场东校尉胡同一带的怡王府改为祭祀允祥的贤良祠,又为世袭王位的其子弘晓在朝内修建新府,称为“怡亲王新府”。到咸丰年间怡亲王传到第六代为载垣,载垣为一品大员,在咸丰死时为“辅政八大臣”之一。因在“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中失败,载垣这个“铁帽子王”被西太后慈禧赐自尽死,其府被朝廷收回。到清同治三年,此府又赐给刚成年需要分府的孚郡王亦譓(九王爷,道光帝九子,咸丰帝九弟),所以此府又称为孚王府(又叫九王府)。现府址为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几个单位使用。
北大红楼
北京大学是我国最早的大学,原名叫“京师大学堂”。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二十日成立,其校址在沙滩后街路北,原是清乾隆四女和嘉公主府。1912年5月,原清政府的学部改为北京政府的教育部,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在1916年,北京大学在东城今沙滩大街(五四大街)新建校舍,为四层大楼,地下一层。因大楼的墙体大多用红砖砌成,所以称为“红楼”。北大红楼于1916年开始修建,1918年8月竣工。红楼建成后,为大学的校部、图书馆和文科教室。当时,很多著名的教授如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刘半农、马寅初、李四光等在这里任教。这里还是著名的“五四运动”的发祥地。现在,红楼的一层仍保留“李大钊先生纪念室”和“毛主席在校工作处”的展室。1952年北京大学在迁到西郊海淀的燕园后,北大红楼一直由国家文物局使用。现已辟为“新文化运动陈列馆”。
妙应寺白塔
著名的白塔寺白塔,是北京著名的古塔之一。白塔修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塔高50.9米,因其通体皆白,所以俗称白塔。而白塔寺原名在元代时叫大圣寿万安寺,所以白塔叫大圣寿万安寺塔。在明天顺元年(1457年)重修寺后改叫妙应寺,白塔叫妙应寺塔。这座著名的白塔是由尼泊尔的工匠阿尼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三世佛殿、七佛宝殿等大殿。塔后有四棵元代时的古楸树,寺内的高僧历来视其为佛门圣树“菩提树”。
万松老人塔
在西四南丁字路口有座著名的砖塔,其西边的胡同则因塔而得名为“砖塔胡同”。这座砖塔是北京城里唯一的一座砖塔,修建于元代,为九重八角的青砖塔,高15.9米。它是当时的高僧万松行秀的墓塔,所以人们都叫它“万松老人塔”。在塔前小庙的山门上写着“元万松老人塔”。万松老人姓蔡名行秀,号万松。万松老人81岁圆寂。因其德高望重,特赐埋葬大都(北京)内西城,并建有墓塔,即现在的砖塔。万松老人的生平多有资料记载,但其生时和卒年不详,据说大约生于金大定年间,圆寂于元代中叶。砖塔胡同还有不少名人故居,鲁迅先生于1923年8月搬到了砖塔胡同61号(现在为84号),并在这里写下了《祝福》等作品,著名作家张恨水先生也在砖塔胡同西部的43号(后改为95号)住过。
西四转角楼
在西四十字路口北的东西把角儿,各有一座二层的古香古色的转角楼。东边的现为工商银行,西边的现为新华书店。这两座转角楼修建在清代,原来是慈禧太后的警卫楼。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要到颐和园去庆寿。为了庆寿,要在故宫的西华门至颐和园的东宫门的御道上,修建很多点缀的景点建筑。西四牌楼是必经之处,在这里修建两座转角楼,一是为点缀景观,而西四牌楼处又是热闹的商业区,来往的人很杂,转角楼里驻有兵士,是为了慈禧的安全。但富有戏剧性的是,慈禧六十大寿前夕爆发了中日甲午海战,她不得不取消了在颐和园庆寿。生日那天,慈禧只在故宫里象征性地过了六十岁寿辰。
广济寺
广济寺位于西城西四路口西,该寺始建于金代,八百多年前,这里是金中都的北郊,有村名叫西刘村,故当时人们又叫此寺为“西刘村寺”。广济寺现为“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广济寺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殿、多宝殿、二层的舍利阁等。广济寺内有著名的“三宝”,即方缸、铁井、七叶槐。七叶槐位于后院的舍利阁西侧,为清代时所植,距今已二百多年。广济寺后院舍利阁前原有两棵七叶槐。寺内后院的方缸为夏日种荷之物,相传是建寺时之物。所谓铁井,乃井口之石墨玉。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十一月,该寺忽遇大火,烧殿数间,方缸、铁井均被塌殿砸坏,舍利阁东侧的七叶槐也没有逃脱厄运,但西侧的七叶槐却幸存,原东侧的七叶槐处后补栽一棵槐。
历代帝王庙
历代帝王庙修建于明代嘉靖十年(1531年)。明代的嘉靖皇帝崇信道教,他在位期间,不但修建了地坛、日坛、月坛等皇家坛庙,还修建了很多皇家道观,如大高玄殿、大光明殿等。他修建帝王庙,是想把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皇帝的牌位集中供起来。帝王庙选址于西四广济寺西原保安寺处,大宫门名叫“景德门”,大门大街的对面有琉璃影壁墙。过去在大门东西的大街上有两座牌楼,所以这段大街也叫景德街。庙内的正殿叫“景德崇圣殿”,内供我国古代历代帝王的牌位,也有功臣名相牌位。现修复后的崇圣殿内,供有从我国古代的三皇五帝至明代历朝皇帝的牌位(清代的皇帝牌位供奉在太庙里)。
鲁迅故居
阜内宫门口三条21号是鲁迅先生的故居。先生从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在这里住了两年多,现已建成“鲁迅博物馆”。这所故居是一所小型四合院。小门开在东南角,门洞为半间屋。小院内有正(北)房三间,倒座南房和东西厢房各三间。在北房正中间的后边又接出一间房,这就是被先生称为“老虎尾巴”的房间,也就是先生的写作间。先生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散文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小说集《彷徨》以及散文《朝花夕拾》等。在北房西侧通往后小院的通道里,生长着两棵高大的古枣树,树龄均在百年以上。先生在《秋夜》中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由于先生的描写,使这两棵古枣树成为京城名枣。先生用重复的语言写这两棵枣树,喻示着革命志士前赴后继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