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南横街,是我已搬离白广路近三十年了,很多年没有再去过那条街,不知那里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心里很想念熟悉的地方,便循原来走过的路踏上了南横街。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家住白广路,常从南横街上去四平园胡同看望岳父岳母。那时的南横街,西起牛街,东至虎坊路,长有数里,街道很狭窄,尤其通往南北的胡同,连马车都很难进出。 当年街里只有两家国营副食品商店,卖油盐酱醋和日杂用品,这里的人把它分成一店和二店。那时靠四平园胡同近的是二店,我经常去买东西。二店附近居民多,那时老百姓家家有副食品供应证,又叫“本子”,许多副食品凭本定量供应,如芝麻酱、粉丝、香油、火柴等,过春节时还有花生、葵花子可买,所以来买的人很多,一到月底都要排长队才能买上。 街里也有几家国营的小饭馆,生意都不好,去吃的人很少,尤其节日,谁家来客人都在家里喝酒,饭馆关门放假的多,不似今天排队预订饭桌。也有几家小铺子卖早点,还有私人经营的,在果子巷口就有家,名字我记不清了,里面不仅炸油条、烙烧饼,还有糖耳朵、驴打滚、焦圈儿和螺蛳转儿……花式比较多,到这里来早了也要排队才买得上。那时我爱人爱吃螺蛳转儿,七分钱一个,我们还记得,每次她买了在路边吃,我看着,因为我不喜欢甜食,更不吃零食。 南横街是一条历史很悠久的街,从牛街进去不远,就见到一个“大绿包”,这就是“法源寺”。其实创建时不叫这名字,唐贞观十九年建寺时,这里叫“悯忠寺”,里边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毗卢寺、观音寺、藏经阁等建筑,明代和清代都进行过修缮保护,清雍正皇帝将“悯忠寺”重新赐名为“法源寺”,延续至今。 过去寺的前半部分建筑已损毁,上世纪中期这块地方建了学校的住宅,为整治环境,增加公益设施,2003年开始拆除地面18000多平方米建筑,迁走居民100多户,建了园林绿地,以“迎春园”命名,并仿造唐石灯一座,以为“唐悯忠寺故址”标志。在它的邻近还有一座“金圣安寺”,金朝把北京作中都时修建,现仅存山门和几处配殿,也立了一座“金圣安寺故址”碑在街边。 从这条街上盆儿胡同、黑窑厂等地名,多少也能猜到这里从前的风貌——据说这里是专为宫里烧窑的地方,盆儿胡同已拆迁建成居民住宅小区,黑窑厂周边正在拆迁改造之中。 现在重走南横街,可以看到靠近的四平园胡同早已经过改造,盖成了一片楼房,小区规划整齐,管理也不错,里边停满了汽车,门口有保安值班。我岳父母早已去世了,如果活到今天,该多幸福呀。说起这事,我想起过去的岳父家五口人,到儿女长大成人时都挤在一间简易楼里,岳父还是个劳动模范,但他不允许儿女用他的荣誉去房管所申请房子,到儿子结婚时自己在门外搭了棚子,女儿还和新婚兄嫂同居一室。 现在的南横街,那天我从过去走的路一进街口,但见一条笔直的大马路上,小汽车进进出出,两旁楼房林立,不由得在心里问自己,这里是过去的南横街吗?好在“大绿包”还在。 往里走,过了迎春园,我找过去的一位朋友家,也许他们早已迁到别的地方居住,这里的人都不知他的名字了。 来到烂缦胡同、南半截胡同,给了我个惊喜,这两条胡同都是原来样子,只不过房子都进行了整修,改头换面了,在高楼下更让人们不忘老北京,同时一高一低,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我驻足了好长时间才离开。 南横街里让我最欣慰的是,菜市口胡同扩建成菜市口大街,不仅有了公共汽车,还有地铁4号线也从这里经过,一南一北都有车站,大大改善了这一地区的交通环境,过去多少人梦想乘公交车上下班,今天终于实现了。岳父病故那年,我从家出门直奔南横街去看病重的岳父,当时两条腿恨不能长上鸟儿的翅膀,那时要有公共汽车该多好呀,这个遗憾一直到今天还在我心底。我站在这条大街上望着南来北往的一辆辆汽车,想着南横街上人从各条胡同里走出去上班,一路上都是小跑的过去,深深感念今天生活的变化。 南横街的拆迁改造还没有完成,迎新街、果子巷的人们告诉我,不久他们要告别旧房子,为的是将来有更好的住宅。这个城市会越来越漂亮,他们的梦想会越来越多地变为现实,甚至从前没有梦想到的和不敢梦想的——是呀,三十多年前这条街上谁梦想到天天在家门口乘公交,坐地铁,人人有自己的居室,过着惬意的生活?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9:16 , Processed in 1.08204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