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轴线咏叹调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徐城北

    “中轴线”申遗,如今已被列入北京市“十二五”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作为世界上现存的最长的城市中轴线,老北京的中轴线已走过近600年的沧桑岁月。其实,我们每个人所亲闻、亲历、亲为的“中轴线”故事,也都是“中轴线”上一个个令人回味的音符。

    中轴线其实不仅只是指一个特定区域的专有名词,它是一种文化。这种“中轴线文化”除了建筑,还在许多事物中存在着。

    在北四环北的家中,我经常向南边的老城遥望。我爷爷家住西单东南的西绒线胡同,它和西长安街平行,我幼年经常去中山公园,看花畦中的牡丹芍药、看养在绿色木盆中的龙睛鱼。绒线胡同东边是太庙(后改名“劳动人民文化宫”),去那儿看树干上转筋、据说是辽金种植的八百年古树。据说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春夏之交还从南方飞来许多灰鹤,它们栖息在某一片树林就不走了,白天飞到中南海捕捉小鱼,晚上则飞回来喂它们的孩子。每年它们一来,管理人员就在这片树林外拉上绳子,并在附近设置茶座,文学青年梁实秋的初恋就发生在这里。我还惊讶地发现,在天安门门洞向北延伸出一条马路,它的左右都有大建筑物对着。公园与太庙不就是这样对着的么?(小孩只能说“对着”,还不会说“对称”。但这种幼年形成的习惯,使我们认识与改造一切时,都要尽力形成“对着”——就是不要单摆浮搁。)

    我七岁时北平更名为北京,很快东西长安街加宽,游行队伍可以从东单一直到西单。天安门广场中心修了人民英雄纪念碑,随后,人民大会堂与历史博物馆也屹立在两边。广场面积不断扩大,其中大建筑物也在共和国人民的心里实现着对称。这时,我学会了说“对称”,不再说“对着”了。

    我爷爷的家是个倒座的四合院。不算大,但该有的也都有过,什么“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啦,只不过爷爷是铁路高管,他没干过伪差,日本人一进北京,他就辞了原来挺肥实的差事。无奈坐吃山空,他只好去朋友开的厂子里帮着记账,等于给朋友当“先生”了。奶奶是位善良的小脚女人,她生了三男二女。在四合院中独自住了南屋。爷爷和后娶的姨太太住进北屋,姨太太也生了三男二女,虽说也“对称”着,可爷爷就觉得不堪重负了。我爸是老大,他很早就跑出四合院参加了共产党。随即他动员我二叔去延安,二叔仔细想过,最后反倒去了国民党的航校,因为那儿待遇高。爷爷对此看得很清楚,他说过这样的话:“将来不管哪边胜了,咱朝里都有人!”爷爷眼里,小日本来时,自己从铁路高管的位置上退下,那关系到民族气节。可国家到了明天,就不能不有个认真的算计。

    等到建立了新中国,父母成了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我跟着父母住过几次单位宿舍,最后他们买了一个三合院,一直住到晚年。在北京城内搬家,无非是在东城与西城迁来搬去,差别就在于自己的小家离那条中轴线的远近。中轴线是竖向而无形的,地图上看不到,但它无比重要。说它是北京及北京人的命根子,大约不差。

    更有一点,社会活动中也有无形的中轴线,只不过它多不采取这样的名称。生产活动中有路线的正误,沿着正路干对了,那事业就发达,心情也就蒸蒸日上。否则就会麻烦不断。作为具体的人,也无不受到这种因素的影响。1957年搞了整风“反右”,结果把我父母都搞进去了。他们当了右派,我成为右派子女,升学和工作都受到阻碍。我不能不在1965年独自去往新疆的塔里木参与军垦,一走八年,后调到河北,又是七年。直到1979年,国家的路线端正了,我这才由文化部发函调回北京,到中国京剧院当了一名编剧。

    回到北京,每天都要上街行走,去不少地方,遇到认识与不认识的人,进行有形或无形的工作。这当中,是否符合中轴线又变得重要起来。就以我在中国京剧院为例吧,过去梨园用不着上班,大事情名角那儿早就有准稿子了,重要的是每天进剧场演戏。等演完了,分配与总结也都会有条不紊地进行。最初,它采取的是老传统,然后旧中有新,慢慢地让观众都明白这是在新北京中发生的事。中国京剧院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直至“文革”搬过几回家,距离中轴线也有远近之差,距离党的路线也有时远有时近,总之,它有时有成绩有时遭批评,其实当时每个单位均如此。我半途参与其中,有过成绩,也有过挫折。等你日益接近本行工作的中轴线时,对不起,有人在你耳边摇铃:准备退休吧。大约每个时期的“过来人”都有这种体会。

    临近退休时,我们在北四环外买了房。窗户里很安静,窗户外翻云覆雨。我历数着北四环、北三环、北二环上的车水马龙,我是北京人,不能不关心这个,手心里都攥出了汗。我在想我们的城市,想我们都城的明天。“城市学”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它既古典更现代,涉及到诸多方面。而且,许多老人不在了,许多老事儿、老理儿也不在了,大量新人与大量新的学问在涌现……

    中轴线似乎是个地域名称,但到底什么是中轴线?却是值得细细研究的。难道它仅仅隐含在大型建筑物中,难道只有盖房子才用得着它?其实,中轴线是一种文化,除了建筑,中国(乃至北半球)许多事物中它都存在。

    中国地处北半球中,具有悠久的文化,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因此对中轴线的体会是很深的了。中国古典建筑当中(如四合院等)很多都应用了中轴线的理念,得到很准确很辉煌的应用。我想,在过去与未来大型的建筑物中,运用中轴线的理念,肯定是会取得伟大的效果的。如果说得再真切一些,中轴线最宝贵的要点,就是要驾驭人类创造物中最核心的部位,使之始终居于人类创造物的核心位置。坚持了这一点,整个创造发明就会独具一格,长留天地之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19 02:20 , Processed in 1.08443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