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清明寒食上巳“三节合一”

2002-12-1 11:00| 发布者: 纪连海

        每年4月,老北京有三个传统节日,即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寒食、清明和上巳三个节日集中在了4日、5日这两天。我们今天提到的清明节是指清明节气这一天,其实清明节是由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重大节日。

    禁火冷食之寒食节

    寒食节与介子推无关

    关于寒食节的由来,据说与当年晋文公手下的那个被山火烧死的大臣介子推“割肉救主”有关。其实,只要认真查阅一下相关历史记载,就可以知道,《左传》及《史记》中并无介子推被焚之事,记载介子推被焚而死的书籍均是成书秦汉之际或更往后的《庄子》、《韩诗外传》和《新序》等。

    介子推焚死说在秦汉之际才开始得以流传,但中国人过寒食节的历史可要比介子推的故事流传开来要早得多。原因在于:寒食节禁火冷食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

    禁火冷食源自古人改火的习俗

    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杜公瞻注释《荆楚岁时记》说:“《周礼·秋官·司烜氏》: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注云:为季春将出火也。”由此可见,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

    汉代时,人们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对此,唐代诗人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禁火出火源自对大火星的崇拜

    也有学者认为,禁火、出火之火是指司火的东方苍龙七宿的心宿(大火星),心宿又名商星。参星和商星是相对的,三月参伏,则意味着火见,也就是火出。所谓三月火出即是指大火星皆出东方。二十八宿的龙神位于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季节,由于人们对大火星的崇拜,便形成民间禁火、出火习俗。

    因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故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扫墓。

    慎终追远之清明节

    清明节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战国时,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墓祭至迟至唐代与寒食结合。这一时期,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清明节始于周代

    说到清明,很多人会想起杜牧的那首《清明》诗和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其实,清明还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位于冬至后一百零六日的第八个节气。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扫墓最初并不是清明的习俗,而是寒食节的习俗。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而老北京自古就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说法。清明作为节日是因为古代改火的观念习俗。

    清明放假始自唐代

    从唐代开始,清明由朝廷赐新火。此时,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唐代墓祭风俗传至宋元时期,《东京梦华录》说从寒食到清明三日,人们皆出城上坟,尤以一百零五日最盛。说明墓祭仍主要在寒食进行。时至明朝,寒食节最主要的内容是祭墓,而清明节的主要内容则是折柳插门或戴首。到了清朝,扫墓已成为清明节最主要的内容。

    清明扫墓,按照过去的习俗,扫墓时,人们必须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柳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以此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

    清明插柳的由来

    “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这首诗所描述的是古代清明插柳的习俗。民谚中还有:“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等。那么,为什么要在清明节期间插柳呢?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二说是为了避邪。三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四说是为了预报天气。

    关于插柳可以预报天气的说法由来已久。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俗话也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由于柳条插在土壤中就能成活,所以只要年年插柳,便可处处成荫。

    明清时期,不仅插柳于门,而且簪柳于首。簪柳在不同地区风俗有所不同,或男女皆戴,或妇女戴,或儿童戴,所戴柳为柳毛、柳尖、嫩柳、柳叶等。簪柳的用意有些不同说法,一般认为是为了保持青春。

    除了扫墓之外,春游、踏青也是老北京人清明节的习俗。

    清洁祛疾之上巳节

    上巳,又称元巳,是清洁、清除一类的节令。上巳之巳是十二地支的巳日。作为节日特指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以后,为了便于记忆,上巳固定在每年的三月初三。

    上巳节的由来

    上巳节的由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其一、祓禊。《淮南子·天文训》认为,十二时辰中六吉六凶,“满所在之辰,平所在之巳”都属于凶的范畴。化凶为吉的破除之法就是祓禊。其内容是到水边沐浴清洁,去掉疾病和不祥。《荆楚岁时记》说三月初三这一天,采摘鼠曲草,用蜜汁加粉调和,做成饼团,可以治疗“时令病”。

    其二、求子。民俗学家孙作云《关于上巳节二三事》认为,“上巳”的“巳”字即“子”字,“上巳”即“尚子”,上巳的最初意义是为了求子。他认为,上巳节与商族的高媒祭祀、以燕为图腾的原始信仰有关。其证据是,《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族始妣简逖吞鸟卵,因此怀孕生下契。行浴就是祓禊。简逖被奉为高媒神,祭祀她,在后代演变为上巳节的祓禊求子。后代上巳节还有曲水浮卵之戏,也应追溯到东夷诸族以鸟为图腾,传说他们的始妣吞鸟卵而生子的原始信仰。

    曲水流觞的上巳节

    上巳节水边最主要的活动有以下两项:即“浮卵”或“浮枣”和曲水流觞。其中,曲水流觞的故事尤以晋代王羲之和四十二位朋友三月三日相聚会稽山阴兰亭修禊最为人们津津乐道。

    流杯本是野外溪畔所为,后来人们修备专门的园池进行。据东晋郭豫生《述征记》载,洛阳城广场门北,即是魏明帝的流杯池。今存清代流杯之处非常之多,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北京的故宫乾隆花园、中南海、潭柘寺、香山等地都有微型亭子或微型水渠。水渠是在石基上凿成迂回曲折的沟槽,皇帝题写匾额为“禊赏亭”、“流水音”等,一般通称流杯亭。

    踏青鞋履与戴荠菜花

    春游也是上巳节的重要内容,而且上巳节春游与其他节日郊游不同,这一天要给长辈奉上踏青鞋履。踏青时,人们还流行头戴荠菜花这一从南宋就开始流行的古老习俗。

    头戴荠菜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驱虫明目。顾禄《清嘉录》也记载:“荠菜花,俗呼‘野菜花’。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呼‘眼亮花’。”荠菜花驱虫明目的效用在南唐陈士启《食性本草》和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被予以肯定。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19 21:56 , Processed in 1.26231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