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儿时的地安门

2002-12-1 11:00| 发布者: 杨良权

        我与“中轴线”有缘,缘分还不浅。

    1943年我出生在鼓楼西大街铸钟厂的一小院,周岁住家搬到了地安门外后门桥东河沿的四合院。先后在东板桥小学、宽街北边东四区第一中心小学(府学胡同小学)和鼓楼东大街的河北北京中学读书。参军入伍十年后回京,工作单位在前门外的观音寺、上班地点在永定门外的海慧寺,每天骑车要往返“中轴线”。单位分的宿舍在鼓楼东侧的宝钞胡同附近,儿子上的是钟楼湾托儿所。光阴似箭,转眼就是六十年。

    要说“中轴线”的变迁,我一是赞美“中轴线”长个了:民族大道的恢弘、水立方的灵动、鸟巢的气势、森林公园的恬静构成了北中轴线新的亮点。二是称道永定门城楼拆而复建,中轴线复原了南端的地标。三是因地安门的名还在,门已无,这种有名无实的状况而唏嘘遗憾。

    地安门地处今平安大街中段,向南眺望是景山万春亭,往北放眼是红墙绿瓦的鼓楼。

    地安门是灰瓦大檐顶,虽说不高,却是敦敦实实。南北向进深三间。东西向是八柱七间房,中间三间是南北通透的大门洞,最中间的门洞更宽;东西两头各有两大间房,青条石的墙基上是一人多高,磨砖对缝的青砖墙,再上是暗红色的大扇木制花棂窗户;房门开在门洞内,应是当年守护皇城卫兵的值守房。在我的记忆中房门一直紧锁,从门缝往里瞧,黑洞洞、空荡荡,神秘得令人遐想不断。地安门的门洞方方正正,窗棂也呈长方形,而天安门的门洞是半圆形,窗户和窗棂也都是半圆的。后来才知道:一天一地,一圆一方,体现了我们老祖宗的理念“天圆地方”。

    当年的地安门是个热闹的地界。有句老话说“东单西四鼓楼前”,指的是旧京繁华之所在。地安门往北“鼓楼前”这一条街上,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粮店、杂货店、百货店、绸布店、纸店、书店、客店;药铺、当铺、裁缝铺、古玩铺、茶叶铺、纸活铺;饭馆、酒馆、理发馆;还有澡堂子、邮局、银行、小教堂;说书的、唱戏的、推车的、背包的、撂地摊的;耍猴的、变戏法的、吹糖人的、看相的……平日里就是人来人往,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前后更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打东直门过来的有轨电车从鼓楼前左转弯往南,沿着马路中间的铁轨响着铃铛开来,给这条大街增添了热闹。百姓叫有轨电车为“当当车”,开车司机脚底下踩着一个大按钮,连着车头上的大铃铛,“当当当、当当当、当里个当……”,老司机竟然把铃铛声踩出了节奏。

    地安门的门洞行人随便走,驴车马车牛车任意行。给我印象特深的是从口外(张家口)进京的一队队骆驼,时常在地安门歇脚。在城里大马路上看那么多骆驼是小孩的乐事:骆驼的脚那么大,腿是那么长,肚皮那么圆,身子那么高,鼻孔一张一张的,大嘴巴还噗噗地喘着粗气,后背上长着两个大肉包更是稀罕,大人说那叫驼峰,两个驼峰之间一边搭着一个又大又沉的帆布袋。不知是天性使然还是进城后怯阵,骆驼站在马路边都非常老实,一动不动,有的还四条腿跪在地上趴着,更显出它的憨厚。听人说:“摸了骆驼腚,没灾也没病。”有一次,我还战战兢兢地凑上去摸了它的大腚。

    地安门还是附近百姓休息的场所。冬天,向阳面的石阶上、窗台下常坐着一排白胡子、秃脑袋的老人家,一边晒太阳一边有一句没一句地扯闲篇。台阶下一帮孩子在玩弹球、拍洋画、跳皮筋、追逐打闹。夏天,老人孩子在背阴处、门洞里乘凉,也见过人力车夫席地而卧睡午觉。让我不解的是,三伏天里,值守房的门缝往外冒凉气,能把满身大汗的人吹得浑身打冷战。

    每天清晨,从两侧值守房的木窗框里往外噌噌飞出成百上千只小燕子,一群往南飞向景山,一群往西北飞向什刹海,嘴里还吱吱地叫着,似乎是相互招呼去打野食。天擦黑的时候,一群群的燕子又穿过窗框返回它们的家。又几乎是同时,从值守房里往外嗖嗖地飞出大批的“夜梦虎”(蝙蝠)。它们像箭一样飞得那么快,却绝无撞上窗框的事情发生……

    秋日里的地安门晚末晌最美。天还是蓝蓝的时候,闪烁的星星就悬上了头顶;静听,远处传来什刹海小渔船的摇橹声;细闻,打南面景山飘来桂花香……那份清新与恬静让我思念到如今。

    1955年的一天,忽然看到地安门门楼周围搭起了脚手架,工人上房揭瓦,没些日子,门楼子露出了木柁和梁架。再过几天,木架和条石在地上堆了一大堆,不知运到何处去了。在工人挖走条石的时候,我远远地看见条石下盘着不少挺长的大蛇,黄白的身子,扁圆的脑袋,把我们这帮围观的孩子们吓得够戗!听大人讲,蛇是阴凉物,这么多蛇聚在一起,难怪当年门缝里冒出瘆人的寒气。

    地安门拆了,路通畅了,可“中轴线”上却少了一个地标性的建筑,一晃过去56年。好在是门楼子没了,地名没改,只是有名无实罢了。华人以九为尊,九门少一门,显然是个缺憾。“中轴线”要申遗,理当要补上这个节点。近日欣闻在“十二五”规划期间要重建地安门,我举双手拥护。天要安,地也要安,天圆地方才能永保祥和平安。

    地安门为何又叫后门?

    地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最早称北安门,俗称厚载门。清顺治年间重修后,改叫地安门,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宫门式建筑。地安门是老北京中轴线上最主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与天安门南北互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地安门还是皇城四门之一,皇城正门清代称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而东西方向的门则分别称为东安门和西安门。

    地安门作为北京内城的北门,与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亦即正阳门——前门相互呼应,故还被俗称为后门。地安门于1955年拆除。
 

1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0 09:52 , Processed in 1.09631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