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市大街是位于天坛公园北侧、红桥向西的一条街道,说是大街,其实是一条不宽的街道。大街以原崇文区第一中心小学(现东晓市小学)为界,东侧叫东晓市,西侧叫西晓市。毛泽东主席在《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中曾提道:“有些服务性行业串街游乡,修修补补,王大娘补缸,这些人跑的地方多,见识很广,北京东晓市有六千多种产品。”可见当年晓市大街的名声和繁荣程度,如今这条街巷昔日繁荣的景象,只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这条街上各种商品应有尽有,从早到晚走街串巷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早上主要是卖油条豆腐脑等小吃早点,白天有卖菜的、卖烤白薯的、卖蛤蟆骨朵儿小金鱼的,修理雨伞旱伞的、焊洋铁壶的、锔盆锔碗的、摇煤球的;晚上有卖炸豆腐开锅的、卖馄饨的、卖半空儿的…… 这些生意人都是挑着扁担挑子走街串巷的,做买卖的也不全都靠吆喝,也有用乐器或物件发出声响替代吆喝的,比如卖“薄荷凉糖”的吹号,卖“小磨香油”、“硬面饽饽”的打梆子,“收旧衣服”的打鼓,卖“针头线脑”的摇拨浪鼓,“捏泥人、吹糖人”的打小锣,“卖艺耍猴”的打大锣,还有像磨剪子磨刀的一种是用几块铁板连接起来发出“呱啦呱啦”声响,另一种是吹号发出“笃—嘟”的声音,听到“笃—嘟”声就知道磨剪子磨刀过来了,当年晓市大街直到深夜还能听到这些叫卖声。 这一带还有个俗称“大市”的,在当时是京城非常热闹的一个集贸市场,解放初期还有夜市,后来只有早市了,每天早上开市,到上午十点多收市,相当于现在的早市,但规模和热闹程度要大得多,每天天不亮就早已人头攒动,车水马龙,主要经营有小百货、小商品、蔬菜水果、各种老北京小吃…… “大市”的西侧有一座著名的“精忠庙”,建于康熙年间,供奉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庙门口的台子上还摆放着铁制的秦桧跪像,据说现在这尊跪像还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拆迁建起了国营218工厂(华北光学仪器厂),从此精忠庙和“大市”的热闹景象,都从人们的视野当中消失了。 这一带向北是南桥湾胡同,南桥湾东侧分别是金鱼胡同、安国寺胡同(后改安国胡同)、西半壁街胡同;东侧有鞭子巷头条胡同、鞭子巷四条胡同(后改为锦绣巷头条和四条),马家井胡同。早年间,鞭子巷头条东口南侧一四合院居住着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多奎先生。 南桥湾胡同连着三里河——三里河以南是南桥湾,向北就叫北桥湾了。三里河是元代修建的一条重要运输河道的终端码头,进京的粮食等各类物资都在这个码头卸货。 三里河引北端护城河的水向东南流入芦草园,经三里河流经薛家湾、水道子、河泊厂、榄杆市、南河漕、三转桥、八里河、十里河、张家湾入通惠河,现在只能从这些地名中想象当时三里河码头的繁忙景象了,早年间三里河路口向西路北一处院落,居住的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和曾。 晓市大街这一带还有成立于清朝同治年间的著名硬木家具厂“龙顺成”,就在路北侧,南侧则是成立于清朝道光年间专做榆木擦漆家具出名的同兴和木器店,再向东路北侧有一条弯弯曲曲向北的胡同,叫鲁班馆胡同(后改叫鲁班胡同)。 鲁班馆胡同是因为胡同里有座专门供奉木匠祖师爷鲁班的庙而得名的。这座鲁班庙是当时手艺人祭奠祖师爷的活动场所,后来几乎成了商业手工业行会的会馆和手工业者的活动聚集地,清朝后期,宫内造办处的工匠们都流落民间,一部分便聚集在鲁班馆胡同,当时鲁班馆胡同及周围大大小小有近40间木器家具作坊和店铺。 这条胡同向北经鞭子巷四条和头条(锦绣巷四条与头条)到“水道子”,与珠市口东大街相连。小时候我看的所有电影都是经这条胡同走到东柳树井当时的崇文区文化馆看的。 再向东就是著名的金台书院(现东晓市小学)。金台书院是明朝降将洪成畴的一个宅院,当时清朝康熙年间办义学在此建顺天书院,乾隆年间改为金台书院,是当时京师义学所在地,康熙皇帝还赐御书——广育群才。 继续向东走,路北侧就是著名的药王庙,就是现在的北京市第十一中学、东晓市第二小学所在地。药王庙是专门祭奉药王及历代名医的庙宇,当年香火鼎盛。在十一中学西墙外有一小巷,东侧有一处不起眼儿的院落,是原崇文区的一个清洁队。这个小小的清洁队就是当时有名的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工作的地方,当时社会上有一句口号:“一人臭换来万家香”,赞扬的就是时传祥所代表的淘粪工人。那时我们上小学有篇课文就叫《时传祥》,所以我经常下了课就去看时爷爷。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43 , Processed in 1.10449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