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顶”和“南顶”分别位于老北京中轴线延长线的北端和南端,16年前,我曾陪侯仁之老先生探寻过“南顶”。 那是1995年春节刚过不久,春寒料峭的一天上午,在北京市文物局工作的我奉命陪侯老先生乘车去永定门外寻找“南顶”。路上他老人家不断地给我讲述去探寻的原由:明朝宣德年间,在北京古城中轴线的南北两端,作为中轴线的延伸,兴建了两座碧霞元君庙。碧霞元君是道教的主要神明之一,是“泰山之女”,所以两座庙又被民间称为“南顶”和“北顶”。明代学者孙承泽在其《天府广记》中也有记载说:“都人最重元君祠”。这两座道教寺院在清代都曾由皇家拨帑银修缮过。在民间,一来碧霞元君为女性神,可以保佑百姓婚姻幸福、添丁进口,二来寺庙那时已成为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和民间商业场所,百姓们在这里举办花会吹拉弹唱展现才艺,在这里出售自家产的手工产品、农副产品,办庙会。但是,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一些遗迹? 记得,那时的南顶村还很荒凉,我们一路问一路找,途中还有一条凸起的铁道横亘在我们面前。侯老1911年出生,那一年已有80多岁了。由于他常年站在讲台前,走起路来仍是步伐非常稳健,可是要翻越铁路还有一定难度和危险的。我问他是不是绕一绕。他说还是抓紧时间翻吧,那样还可以省下时间下午赶去“北顶”实地勘察,北顶碧霞元君庙是朝阳区的文物保护单位,不知道现状如何。了解了真实情况,就可以向相关部门提出保护建议。他让我先爬到铁轨路基上,再伸手往上拽他。我还记得自己当时心里很是忐忑不安。拽使劲了怕伤了他,拽轻了又怕老人自己太吃力。可当我刚伸出手去,他老人家先一把抓住,好像只是把我的手当做一个支点,没等我反应过来,就一只手拉,另一只手撑住泥地爬了上来! 过了铁路,我们遇到了当地的两位老人,侯先生竟然谦恭上前问道:“老哥哥,你们知道这里有一个南顶娘娘庙吗?”我当时有些看不过去地说:“侯老,他们肯定比您年轻!”侯先生听后只是微微一笑。两位老人热情地告诉我们,他们自小长在这里,从来没见过娘娘庙,只是小时候看见过两个牌坊,“十年浩劫”期间也拆了。石牌坊上刻字的石匾额被附近一人家砌墙用了。侯老听后立刻兴奋起来,按老人所指的院落抢在我前面一路找去。果然,我们在一户人家的自建院墙中发现了刻有“育”字的半块残石。侯老手摸着石块,眼中闪着泪花…… 没过几天,侯老就写信告诉我:经他查阅资料,《日下旧闻考》中对那两个牌坊有记载,在南顶碧霞元君庙的按语中说“门外二坊,左曰广生、曰长养;右曰群育,曰藩滋。”其后不久,他又发表了《从北京城市规划南北中轴线的延长看来自民间的“南顶”和“北顶”》一文。 如今,“北顶”碧霞元君庙已成为奥运村中古色古香并与现代化场馆交相辉映的一景。 相关链接 碧霞元君庙为啥又称“顶”? 北顶娘娘庙是京师“五顶”之一,是北京城中轴线北延长线上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明宣德年间,清乾隆年间奉敕重修。庙内原祀碧霞元君、明目元君、广嗣元君、东岳大帝、玉皇大帝、关公、药王等神祇。清末民国年间,庙宇衰败,只遗存山门殿、天王殿和钟楼。新中国成立后,寺庙原址为北顶小学、大屯铸造厂占用。1998年,其遗存殿宇得以修缮,2003年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设奥运场馆时,为保护这座明代的皇家庙宇,水立方向北移了100多米。 老北京曾有五座著名的碧霞元君庙,分别为东顶、西顶、南顶、北顶、中顶。俗称“五顶”。南顶位于南苑大红门外,建于明代,清乾隆38年重修,现已无存,南顶村由此得名。 碧霞元君庙又称“顶”,据说是缘于泰山之巅的碧霞元君祠本庙,故沿称为“顶”。据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载:“祠在北京者,称泰山顶上天仙圣母。”康熙三年(1664年)四月十二日立的《中顶泰山行宫都人香贡碑》写道:“祠庙也,而以顶名何哉?以其神也。顶何神?曰:岱岳三元君也。然则何与于顶之义乎?曰:岱岳三元君本祠泰山顶上,今此栖,此神亦犹之乎泰山顶上云尔。”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01 , Processed in 1.10218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