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郡王府现状 没玩几天,我必须去单位报到了,可我还不知道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京城的哪个角落。“北极阁三条71号?这北极阁是一座和我故乡长沙的天心阁一样的阁楼吗?”我望着抄有青艺地址的纸条,脑子里漫天想象着。 事实上,北极阁只是一个地名,和阁楼没有任何关系。坐车到东单,一所交通银行旁边,我顺着“北极阁三条”的路牌,往里走,没几步,便见一座古建筑门口挂着“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牌子。那古建筑气势巍峨,屋檐飞翘,四角各趴着一只威风凛凛的石头麒麟。那垂吊的小巧风铃,经风一吹,发出“当当”的声音,清脆悦耳。 古建筑壁上贴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宁郡王府”,我才知道,原来青艺办公的地方是前清宁郡王的府邸。每天在这样一座古建筑中工作,我少不了凝思古今。宁郡王府的主殿成了排练场,不排戏的时候,空旷冷清。我不禁想,当年的主人宁郡王每天从宫中回府时,得有多少美丽的福晋在此迎候,那场面多么热闹啊。如果有人犯了错误,这主殿想来是行家法之地。宁郡王冷峻的容颜、下人哀求的目光,宛如一出悲情剧,在此上演。 有时候,我想,我们做戏剧的人,无非把生活放大在舞台上,让底下的观众看。看完了,大家继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在俗世沉浮,谁说不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呢? 2001年冬天,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中央实验话剧院合并成中国国家话剧院,随着办公室的搬迁,我改到位于帽儿胡同甲45号的新院址上班。帽儿胡同十分幽长,紧邻着鼓楼、什刹海,四周风景如画。帽儿胡同里,多半是矮小、拥挤的平房,居住在那里的老北京们一个个嗓门特亮,见面少不了寒暄一把——“吃了吗您咧”,非常热情。 就在这简陋的平房中,也会见到几扇新亮的大红门。我从未见门打开过,也没见有什么人出入,偶尔,有几辆军牌车停在外面,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后来,我听说,这大红门里住的必定是中央或部队的高层领导,“原来如此啊”,心生一阵感叹。 2011年,单位再次搬迁,这回移到了广外甘石桥,菜市口还要往西的地方。大约长期行走东城,我对老南城(宣武区现在已并入西城区)却是陌生的,偶尔涉足,也仅限于前门、天桥一带,蜻蜓点水式掠过。我比较喜欢琉璃厂的中国书店,喜欢和平门的正已祠戏楼,行走在八大胡同里,我会想到陈圆圆、小凤仙、赛金花这些风尘女子……尽管鱼龙混杂,但南城也有不少名人故居,像纪晓岚、康有为都曾在南城居住,陶然亭留下高君宇与石评梅的生死恋,细数起来,传说仍是不少。 单位正式迁址后,我每天从劲松家里出发,坐车一路往南,忽然发现,虽然南城道路略为狭窄、陈旧,却不像磁器口、崇文门、正义路那条南北线那么拥堵。约摸在那趟线上习惯了汽车两小时纹丝不动的胶着感,天桥、友谊医院略微的小堵,几乎不算什么了。两趟线,路旁景致完全不同,同样是早上8、9点钟,东城的皇城根儿见不着几个人,南城的街上却人头攒动,熙熙攘攘,颇为热闹。这也许与人口密集度有关吧。虎坊桥附近的北京市技术交流中心大楼,具有上世纪70年代建筑特色——雄浑、大气,门前的工人塑像意气风发,极富时代感。车行到骡马市,窗外古色古香的湖广会馆,惹人注目。 广外甘石桥,和帽儿胡同风景远不一样。帽儿胡同口便是元代所修的万宁桥,桥下是碧水盈盈的后海;广外甘石桥空有其名,无桥无水,周边都是新兴高档社区,房子建得很漂亮,倒也充满热火的市民情趣。南城除了天桥剧场,估计最大最气派的就是我单位剧场——国家话剧院剧场(5月18日开张)了,届时人们蜂拥至广外甘石桥看戏,也许,这里会形成“话剧一条街”,也许,会出现南锣鼓巷那样的“创意市集”,但愿会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吧。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2 , Processed in 1.157510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