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又名“岫云寺”,位于京西门头沟区东南部、太行山余脉宝珠峰南麓,因庙后有龙潭,庙前有柘树,山名潭柘山,寺名也就名之 潭柘寺,是北京郊区最大的一座寺院。 潭柘寺历史极为悠久,曾有“先有 潭柘,后有幽州”的说法,这就是说它比北京城历史还要悠久。 据记载, 潭柘寺前身是晋代“嘉福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而北京城如果从元大都开始算起,大约比潭柘寺冕了800多年。唐代潭柘寺扩建、金代 重修、清代又予大修,具备了今天的规模。这座古寺多次改名,正名几乎 被人遗忘,但俗名“潭柘寺”却千古流传,直到如今。 潭柘寺地理环境极好,寺后有九峰环抱,寺前山峰则如巨大屏风,俗 语有云:“前有照,后有靠,左右有抱”描述的就是它的地理位置。因山 建寺,殿堂逐级向上,参差错落层层排列,四周有高墙环绕。寺院内外古 木参天,寺前流水淙淙,僧塔如林,修竹成荫。 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 可分东、中、西三部分,中路就是中轴线:山门外是一座3间4柱的木牌 坊,牌楼前有古松二株,枝叶相互搭拢,尤如绿色天棚,牌楼下有一对石 狮,雄伟壮威武。过牌坊是单孔石拱桥,名“怀远桥”,过桥就是山门。 砖石结构,歇山顶,有券门3个,正中悬以石额,上为康熙手书“敕建岫 云禅寺”,山门两侧为红院墙,墙上镶琉璃大字,左为“佛日增辉”、右 为“法轮常转”,在阳光下十分气派。 进得山门,迎面是“天王殿”,殿中供勒像,背面供韦驮像,两侧塑 高约3米的四大天王神像。天王殿前有一口铜锅,直径1.85米、深1.1米, 是和尚们炒菜所用。此锅原在东跨院北房西次间,现在那里还有一口更大 的锅,直径4米、深2米,一次煮粥能放米10石,需16个小时才能煮熟。 由于锅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关于这两口锅,还 有“泼砂不漏米”之 说,原来,锅底有“容砂器”,随着熬粥时的不断搅 动,砂石会沉入锅底的凹陷处。 天王殿两旁为“钟鼓楼”,后面就是全寺地位最高的建筑“大雄宝殿” 。 宝殿面阔5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绿剪边,上檐额题“清静庄严”, 下檐额题“福海珠轮”。正脊两端各有一巨型碧绿的琉璃鸱吻,是元代遗 物,上系以金光闪闪的鎏金长链。 鸱吻是作为镇物出现的,传说是龙生九 子之一,属水,克火,故而置于屋脊以镇免火灾。据说,康熙皇帝初来潭 柘寺时,看见鸱吻跃跃欲动,大有破空飞走之势,于是命人打造金链将它 锁住,并插一剑,今吻上“镀金剑光吻带”就是康熙所赐。殿内正中供奉 硕大的佛祖塑像,神态庄严,后有背光,背光上雕饰有大鹏金翅鸟、龙女 、狮、象、羊、火焰纹等。佛像左右分立“阿雄”、“伽叶”像,均为清 代遗物。 大雄宝殿后为“斋堂院”,是和尚们吃饭的地方,堂后有“三圣 殿”,但此二殿均已折除。只剩两株娑罗树和两株银杏树,树体高大。尤 其是东边的一棵银杏高达几十米,树冠遮盖了大半个庭院,树干之粗要数 人牵手才能合抱,辽代所植,距今已有千年,但仍然枝叶繁茂,毫无衰态 。 康熙游潭柘寺时,此树新出生一侧枝,似表庆贺,于是乾隆赐名“帝王 树”。中轴线终点是一座楼阁式的建筑,名“毗卢阁”,高二层,木结构 。站在毗卢阁上纵目远眺,寺庙及远山尽收眼底。 寺院东路由庭院式建筑组成,有方丈院和清代皇帝的行宫,主要建筑有“万岁宫”、“太后宫” 。院中幽静雅致、碧瓦朱栏、流泉淙淙、修竹 丛生,颇有些江南园林的意境。离竹林不远有一座方形流杯亭,名“猗轩 亭”。亭内巨大的汉白玉石基上雕琢有弯弯曲曲的蟠龙形水道,当泉水流过时,放入带耳的酒杯,任其随水飘浮旋转,止于某处,取而饮之,并饮酒作诗,这就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曲水流觞”习俗。 寺院西路大多是寺院式的殿堂,主要建筑有“戒坛”、“观音殿”和 “龙王殿”等等,一层层排列,瑰丽堂皇。 戒坛是和尚们受戒之处,台上 有释迦牟尼像,像前有三把椅子,两侧各有一长凳,是三师七证的坐处; 观音殿是全寺最高处,上有乾隆手书“莲界慈航”,内供观世音菩萨,敛 目合什,隽秀端庄。观音殿原有忽必烈的妙严公主之拜砖,妙严原为一战 将,后来此出家,每日在观音殿拜佛,天长日久,脚下的砖竟留下30厘 米深的脚印。 明万历年间,孝宗太后将砖以梨木镶起带入皇宫,可惜在文革中被毁;观音殿西侧有龙王殿,殿前廊上有一石鱼,长1.7米、重150公 斤,看似铜,实为石,击之可发五音,传说是南海龙宫之宝,龙王送给玉帝。后来人间大旱,玉帝送给潭柘寺消灾。一夜大风雨时,石鱼从天而降 ,掉在院中。 据说石鱼身上13个部位代表13个省,哪省有旱情,敲击 该省部位便可降雨。石鱼与宝锅堪称潭柘二宝。 1957年,潭柘寺被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寺院经 过整修,犹如一座世外桃园,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7:55 , Processed in 1.14067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