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经厂是交道口东边的一条小胡同,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修建有轨电车时,就设立了小经厂站,所以小经厂胡同虽然不大,但是名气不小,实验小剧场的建立,使他的名气更大了,当年许多人都会很简洁地说:“我上小经厂看话剧去了。” 实验小剧场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剧场本身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实验演出基地,当然偶尔也会接待一些商务演出,开业几年来似乎只接待话剧院团,从来没有接待过其他剧种的演出。比起长安和吉祥等戏院来,实验小剧场只能算是个小字辈,但是,实验小剧场却是多部著名话剧的首演剧场。 1955年我曾在小经厂看过两部话剧,一部是《明朗的天》,这是曹禺先生解放后写的第一部戏。北京人艺的这出戏曾参加第一届全国话剧汇演,主演是刁光覃先生,汇演时刁先生曾获表演一等奖;另一部是《北京人》,这是曹禺先生抗战时期的作品,由当年的中国广播话剧团演出,蔡骧先生导演,解放后是中国广播话剧团第一次将《北京人》搬上首都的舞台。我清楚地记得曾家的姑老爷是由纪维时先生扮演的,纪先生嗓音洪亮、底气十足,后来由他演播的小说连播《林海雪原》,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1954年中央戏剧学院办了两个学习班,一个是导演干部训练班(导训班),另一个是表演干部训练班(表训班),表、导两班都是两年制,表训班的学习地点在香饵胡同路北的一个四合院。1956年的暑假前后,正是两个训练班和戏剧学院本科生毕业实习演出的旺季,在这期间我连续看了好几出话剧。 欧阳予倩先生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话剧《桃花扇》是欧阳老的作品,1956年中央戏剧学院的导训班和本科生将其搬上舞台,并由欧阳老任导演,这是解放后欧阳老第一次为自己的作品《桃花扇》担任导演,贺昭任副导演,澹台仁惠饰演李香君,李丁老师饰演阮大铖,并且聘请了几位大师级的民乐演奏家如傅雪漪、王振声等,现场配乐,整个演出极具民族风格。后来由于身体的原因,欧阳老不能亲临指导,后期的排练工作是由贺昭老师指导进行的。 当年哥尔多尼的《一仆二主》,首次登上中国舞台,主角特鲁法尔金诺是由李丁扮演的,同台演出的还有贺昭、澹台仁惠和肖驰等。独到的喜剧风格贯彻始终,全场演出观众笑个不停,尤其是特鲁法尔金诺同时为两位主人晾晒衣服的那场戏。那场戏等于是一场独角戏,演员平和自然地念叨这念叨那,一个人在台上来个满场飞,将他的两位主人的衣物来了个猴吃麻花——满拧,他泰然自若的表演令观众捧腹,演到跪那儿挨打时,笑声达到了高潮,大家都笑出了眼泪。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周立波的小说《暴风骤雨》曾获斯大林奖,当年表训班首次将这部小说改编成舞台剧,并在实验小剧场演出。那时我不单看过实验剧场的演出,还在香饵胡同看过这个剧的连排。 当年参加这个剧的演出人员,都是中国电影和话剧的中坚力量——三位导演是:于蓝(曾任儿影厂厂长)、蓝天野(北京人艺演员)和胡思庆(上海人艺演员),演员阵容也很强大,庄则敬(上海人艺演员)扮演地主韩大棒子,姚向黎(实验话剧院演员)扮演地主的大老婆——大枣核,张瞳扮演韩长脖,田华和鲁非扮演一对农民。《暴风骤雨》曾被节选进高中语文课本,语文老师并向全体同学推荐这部小说,刚好我是在读完小说后看话剧的连排,后来又到小经厂看了正式演出。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是中国话剧舞台最繁荣的时期,《同甘共苦》是那段时间的代表话剧之一。这部剧由岳野创作,筹建中的中央实验话剧院排演,排练地点就在后门桥北侧路东的小院平房,导演是孙维世。 在实验剧场演出时,这个剧的演出阵容也是空前的,扮演男主角的是戏剧学院的教授舒强先生;知识性女干部由于蓝老师演;演原配夫人的是刘燕瑾老师。刘燕瑾老师后来还在电影《昆仑山上一棵草》中任女主角;男主角的母亲由熊塞声扮演,熊塞声老师在电影《锦上添花》中也有精彩的表演,熊塞声老师还是一位作家,长篇童话诗《马兰花》就是她的作品;男主角和女干部的小女儿,由东公街小学三年级的一个叫姗姗的女孩扮演;刚刚从上海人艺调京的石维坚在剧中扮演一个年轻的通讯员。 整个剧情节很好,用北京观众的流行语评价该剧就是:“剧情拿得住人”。当年这部话剧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几乎场场爆满,在报刊上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当年这个剧的彩车还参加了天安门的游行。 实验剧场的演出还看过很多场,如田华主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白珊导演的《马申卡》等。当初简陋的实验小剧场,和今天诸多新型的豪华演出场所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当年的演出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五十余年,许多经典场景仍历历在目。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29 , Processed in 1.16685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