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胡同张"与他的博物馆:为老北京收藏回忆的地方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任子鹏

"胡同张"与他的博物馆:为老北京收藏回忆的地方

"胡同张"张毓骏的成名作,老北京微缩景观《百米长街》


"胡同张"张毓隽

  这里是一个老北京收藏回忆的地方。陪伴童年的风车、洋画、各色玩具,搪瓷缸子、缝纫机等等生活的老物件,还有泥塑、绒鸟、毛猴等令人爱不释手的老北京民间工艺品都静静地藏在宛平城内的一间私人博物馆中。这座博物馆的馆长叫做张毓隽,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们都称他做“胡同张”。

  玩心带来的幸福感

  如果不是那一头花白的头发,你很难想象张毓隽今年已经50岁了。无论是面相,还是言谈举止,他都给人一种十分年轻的感觉。据他自己分析,这完全得益于他的玩心。在张毓隽心中,玩给他带来了很多。“最重要的,就是玩的心态给我带来了幸福,也让我从中获得了知识,学会了享受人生。”

  “不管是什么身份,一个人最先接触的都是玩具,可以说玩是人的摇篮。”张毓隽从小时候起就是个爱玩的孩子,经常玩到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如今,回忆起当时的玩,张毓隽依然十分兴奋。“我们那时候不像现在,有这么多的条件,我们都是创造条件去玩。我们到自然里去,整个大自然都是我的家,给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无数玩的创意。”

"胡同张"博物馆馆藏 高粱秆玩具

  在张毓隽眼中,老北京人的玩是充满智慧的:草变成了草编,秸杆可以组成各种玩具,一些蝉蜕和中药材合在一起就成了生活情趣极浓的毛猴。哪怕只是一根春天的小葱,只要在根部取下一小截,在炉火上一烤就变成了能吹响的葱笛……生活中的一切在人们的创意下都能变成有趣的玩具。可惜的是,这种玩文化如今出现了断层。

  如今的小孩没得玩吗?恐怕不能这么说。各种声光电玩具充斥着孩子们的世界,孩子们玩的条件比起张毓隽小时候必定是大大丰富了。可在张毓隽看来,这些用高科技武装起来的新玩具反而显得有些过于先进。“我喜欢玩具,但我对现在的这些玩具没什么兴趣,不过是用手按一按,用眼看一看,如此而已。无论是材质还是玩法都很单一。”他认为传统的玩具让孩子们动起来,有一种肢体的表达。孩子们不断开发着新的玩法,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玩具,这也是一种智力的开发。

  玩具收藏者的独特收藏观

  张毓隽将自己小时候那种玩形容为“穷则思变”。据他回忆,那时候家境一般,没有钱买玩具,所以经常自己做玩具。而他的发小家庭环境比较优越,家里有很多玩具,那时他经常去发小家蹭玩具玩。“那时候,我特别羡慕有玩具的孩子。”也许是这种羡慕起的作用,张毓隽对玩具的爱好延续到了成年之后,在上班后他便开始了自己的玩具收藏。“说是收藏,其实当时我是看见自己喜欢的就买。”

  张毓隽热衷于他的收藏,他的收藏与现在人们熟知的那种投资手段大不相同。“我的收藏很多,但没什么值钱的东西。而且,我从不收藏瓷器、金银饰品之类亮闪闪的东西,在我看来那些东西属于上层,而我就是个老百姓,我喜欢那些有生活气息的东西。”张毓隽这样介绍自己的收藏观。他从不考虑什么投资前景之类的东西,他收藏的唯一标准就是感动,任何一件东西,只要能打动他,他会毫不犹豫地把它弄到手。就这样,张毓隽拥有了大量充满生活气息的小物件,用来装点那座让他出名,让他幸福,却也让他忧心的博物馆。

  “胡同张”博物馆 一个老北京的圆梦

  提起“胡同张”这个称号的来由,还要说回到张毓隽做泥塑的那些日子。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他辞了职,想为自己寻一条出路,自觉无法靠书画艺术为生,又加之本人对民俗文化的爱好,于是便选择了民俗文化。他曾做过泥塑,并无师承,自我摸索,用他的话说就是以万物为师。在做泥人的过程中,张毓隽感觉只是做泥人太过单一,于是尝试将泥人与场景联系在一起,而题材就选择了让张毓隽难忘的那些老北京生活场景。于是,就有了胡同张博物馆里那些颇具生活情趣的泥塑作品,也有了他的成名作——老北京微缩景观《百米长街》。那时的他给自己起名叫做“小张泥人”,有人给他出主意,说:“你的作品反映的都是胡同文化、老店铺这些东西,干脆你就叫‘胡同张’吧,即和泥人张区分开来,也能表现出你自己的特色。”

  对张毓隽来说,创办“胡同张”博物馆是在为自己圆梦。他有一个做了很多年的梦,梦里是他熟悉的北京,有他从小生活过的胡同和四合院。他对那种生活感受颇深,在四合院里,清晨有一种升腾之感,傍晚则体会那种沉降之气;中午,在燥热的天空下听着蝉鸣,看蝴蝶、蜻蜓自由地飞舞,那是种祥和、惬意的生活。张毓隽喜欢这种生活。可是这样的生活消失了。20世纪80年代,北京开始大规模拆迁,四合院里的老街坊住进了高楼大厦,可张毓隽心中却总有个想法,他希望修旧如旧,完整地将他的北京保存下来,可是他知道,自己一个人的声音是不够的,与其哀叹,不如实实在在地为保存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做些事情。而他努力的结果,就是在2007年5月办起来的“胡同张”博物馆。

"胡同张"再现北京人旧时的生活场景

  “胡同张”博物馆可以说是张毓隽收藏回忆的地方,这里有各种儿时的玩具、有过去时代的老物件,旧京城、解放初北京人的家居场景被他摆在了展馆二层,各种老物件诉说着回忆。

  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那条《百米长街》。这组景观由近30个场景组成,以迎亲的队伍起始,以送殡的人群告终,中间重现了北京的各色老店铺,生动的泥塑展现着老北京各行各业的生活片段。有的观众在参观过后表示,感觉自己的心境更加平和淡定了。张毓隽说:“我希望通过这座博物馆拉近人与人的距离,是北京人的生活方式感动了大家。”

  事实上,张毓隽心中还有更大的计划,他希望将被他缩小的老北京胡同再次放大,在这座充满了皇家园林与帝王气象的北京城中打造一个真实还原普通平民百姓生活的公园。有建筑、有院落、有街景,借鉴南方园林,融入自然野趣,让人们能真正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生活。不过这些,可能永远只是梦想了。

"胡同张"民间工艺藏品:毛猴

  一个编外非遗保护者的奋斗

  在张毓隽看来,老北京的生活方式是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它并没有名份。他对自己曾经亲身感受过的北京生活记忆犹新,北京人的和气、热情、礼仪,无不透射着浓浓的人情味。这情是北京文化的精髓,是张毓隽心中最宝贵的东西,“万物都离不开情,人们是靠情感维系在一起的。如果这个情没了,一切就都完了。”

  张毓隽为了保护这种北京的生活方式做过很多努力,他曾被评为“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杰出人物”,他也曾希望将北京的生活方式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最终他失败了,原因是这生活方式不能算一门手艺,张毓隽本人也没有什么家传与门户,可张毓隽觉得北京的生活方式中包含着文化,包含着思想,这些难道不比一门手艺更重要吗?

  回想起当初,张毓隽觉得自己当时还是有些幼稚。现在他想明白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决定着人们的思维,如今,很多人住进了高楼,四合院里的生活也已经改变,像老北京那样的生活环境已经不复存在,想要恢复老北京那种生活方式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胡同张"泥塑作品:卖茶汤

  也许,从世俗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作为一个博物馆的经营者还是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张毓隽都很难称得上成功。但他的努力也足以让他无愧于自己的责任,无愧于这座他深爱的城市了。如今,张毓隽他只是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尽自己的力量保护自己心爱的北京。他思考着, “北京为什么叫北京,就是因为有和其它地方不一样的东西,只有通过在城市建设中广泛增加北京传统元素,让北京文化无处不在,我们才能把它传承下去。”

  他也继续为了维持他的博物馆努力奔走着,他希望这座珍藏着老北京回忆的博物馆能尽量维系的久一些,他希望这里可以成为海外友人了解中国首都的窗口,成为外埠朋友深入感受北京文化的场所,成为海外华侨华人寻根的地方,可以帮助北京的孩子们找到自己的家,让他们知道,“我是北京人,北京是这样的。”而对于他自己来说,这座博物馆将永远成为他的一份心意,一份送给老北京的纪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6 16:31 , Processed in 1.10324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