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独爱曲艺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刘膺益

  现在,民间曲艺越来越受喜爱,就连小学生们也开始学着表演京韵大鼓了。新华/TAKEFOTO 
  
    现在北京的相声专场演出很多,周末相声俱乐部、嘻哈包袱铺、星夜相声会……相声回归小剧场,让一些年轻人爱上了相声,文化传统也得到了传承。但与相声相比,却鲜有曲艺专场演出,曲艺也是祖上留下的玩意儿,可以说是非物质文化的一部分。回想以往,曲艺也是北京文艺演出市场的主力呢。

    现在老百姓丰衣足食,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种演出,如京剧、话剧、歌剧、舞剧、相声、小品、音乐会等,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满足了社会不同阶层的爱好,让人得到了艺术享受,我却对曲艺情有独钟。

    曲艺是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说唱艺术,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用现在的话说,叫草根艺术。

    曲艺演出道具简单,有鼓、板、三弦、击键、胡琴、八角鼓等,对演出场地的要求不高,票价也不贵。曲艺和京剧一样,经历史沉淀,行成了许多名家流派,留下了许多的经典剧目,可现在曲艺演出很少,更别说专场演出了。人们只能在一些有老北京背景的电影或电视剧里,看到一些曲艺演唱的片断,或听到用京韵大鼓、单弦伴奏的片尾曲。前一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借枪》,就有主人公熊阔海的老婆为解决家里生活困难,到堂会唱大鼓的情节,这就引起了我的很多回忆。

    我从少年时就爱听曲艺,所看过的现场演出有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滑稽大鼓、乐亭大鼓(也叫铁板大鼓)、奉调大鼓、含灯大鼓,北京琴书、双簧、单弦、评书、快板书、山东快书及河南坠子、天津时调、太平歌词等。

    当时经常演唱的京韵大鼓有骆玉笙(艺名小彩舞)的《剑阁闻铃》、良小楼的《活捉三郎》、孙书筠的《赵云截江》;梅花大鼓有张淑筠(艺名花五宝)的《杜十娘》、史文秀(艺名花筱宝)的《王二姐思夫》;滑稽大鼓有崔子明(艺名老倭瓜)的《蒋干盗书》;单弦有时任北京曲艺团团长曹宝禄的《风雨归舟》、马增慧的《宝玉探病》;北京琴书是关学曾的《鞭打芦花》、《长寿村》;西河大鼓有马增芬的《玲珑宝塔》;天津时调有王毓宝的《放风筝》;河南坠子是马玉萍的《小两口走亲家》;奉调大鼓是魏喜奎的《宝玉哭黛玉》;还有高元钧的山东快书《武松打虎》;刘宝瑞的单口相声《斗法》等,可见当时曲艺的兴盛。

    另外,太平歌词过去也很流行,其不需伴奏,演员手持竹板,自打节奏自演唱的方式简单实用,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听过一段《韩信算卦》,头句唱的是“汉高祖有道坐江山,君正臣良万民安”。

    曲剧那时也很兴盛。曲剧是地道的北京腔北京味儿,用鼓、单弦、胡琴伴奏,散发出的京味儿气息让人感到十分亲切。

    曲剧与著名作家老舍和鼓书艺术家魏喜奎的倡导参与有直接关系,是北京特有的剧种,剧目有《柳树井》(为老舍先生所著)、《鼻烟壶》、《杨乃武与小白菜》等。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长安戏院的东侧,紧挨着老字号凯旋照相馆的进康剧场,由车锦茹主演的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连演几十场,场场精彩,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演唱的凄美无比又酣畅淋漓,这个剧目我至今记忆犹新。还有魏喜奎主演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乃是清朝江南大案之一,周总理曾到珠市口民主剧场亲自观看,并给予很高评价。

    曲艺之所以受人喜爱,深入民间,是因为它语言生动,唱腔有味,交待的事情、所说的人物细腻生动;再有艺人有很深的功底,炉火纯青,留下的玩意儿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另外,流派众多,门类齐全,众口可调。

    那时,曲艺演出大多是专场。记忆中,有前门外鲜鱼口的迎秋曲艺厅、大栅栏的前门小剧场(前身是广德楼)、西长安街的进康剧场、西单商场的启明茶社(当时在西单第四商场东北角)。同时,前门外粮食店街的中和剧场、西长安街的西单剧场(早年是大光明电影院)、长安戏院、珠市口的民主剧场(过去叫开明戏院)、王府井吉祥剧场、前门外廊房头条的劝业场等也时有曲艺演出。

    艺人们在这些场所轮流演出,照顾四九城的百姓。那时的曲艺社与茶社是一起经营,属于小型剧场,一般容纳一二百人,虽小,但却给人们提供了欣赏曲艺的场所。

    说起曲艺,不得不说到北京的近邻天津。天津也是曲艺之乡,门类丰富,人才辈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天津的曲艺名家经常来北京演出,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曲艺恢复演出,我和好友孙有为一起在中和戏院、长安戏院、西单剧场轮番看过他们的演出:苏文茂的相声《歪批三国》、王毓宝的天津时调《放风筝》、史文秀的梅花大鼓《黛玉葬花》、李俊杰的快板书《双枪老太婆》、骆玉笙的京韵大鼓《剑阁闻铃》、《丑末寅初》……久违的玩意儿又回来了,听着过瘾,看着痛快。

    在曲艺中,我对京味十足的京韵大鼓、北京琴书、单弦特别喜好,不少经典段落我都能演唱。

    先说单弦。单弦产生于北京,又称单弦牌子曲,用弦子和八角鼓伴奏,是说唱结合的一种表演形式。单弦名家曹宝禄有一名段《风雨归舟》,唱的是古代官员致仕还乡,隐居山林的悠闲生活。开头的唱词是“卸职入深山隐云峰受享清闲,闷来时抚琴饮酒山崖以前”,唱到最后是“打来的鱼儿一半河水煮一半长街换酒钱”,将自然景色与人的闲情逸致表现的相得益彰,那悠然自得、无拘无束、劳而有获的惬意生活,真令人羡慕和向往。

    我对曹宝禄演唱的单弦非常喜爱,多年来总想求得他灌制的唱片或录音带,虽托友人帮忙寻找及到音像店求购,都未能如愿,是我之憾事。

    再说北京琴书。北京人一提起北京琴书就想到琴书泰斗关学曾,关老先生的演唱纤巧细腻,质朴大方,京腔京味儿,生活气息浓厚,代表作《鞭打芦花》唱的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闵子迁护母爱弟的故事。而笑话《长寿村》诙谐幽默,听了令人捧腹,顿感自己也年轻了许多。

    京韵大鼓更使我痴迷。京韵大鼓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成,代表人物就是侯宝林在相声《改行》中所提到的“鼓界大王”刘宝全。他用北京语音的声调吐字发音,一板一眼,高音高亢,低音宽厚,起伏跌宕,脍炙人口。

     京韵大鼓的传承者后来继承并发展了刘宝全的演唱风格,形成了新的流派,如白云鹏白派。当代最负盛名的就是小彩舞骆玉笙。骆初学京剧,后改唱京韵大鼓。她嗓音甜美,吐字清晰,唱腔委婉,韵味醇厚,演唱的曲目多为经典之作,把京韵大鼓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京韵大鼓分文段和武段,文段如《剑阁闻铃》、《子期听琴》、《丑末寅初》、《黛玉焚稿》等。《丑末寅初》唱的是渔樵耕读、佳人牧童,曲目虽然只有十几分钟,竟将江南古村的晨曦、人物、风景如画般地呈现在眼前,真是太美妙了,其唱词:“丑末寅初,日转扶桑,我猛抬头,见天上的星,星共斗、斗和辰,它是渺渺茫茫、恍恍惚惚、密密匝匝直冲霄汉,减去了辉煌。”将汉语的简洁和含义深奥结合的很好。

    武段如《华容道》、《长沙对刀》、《赵云截江》等,演唱非常有气势。《华容道》唱的是三国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故事,头句唱词是“三国纷纷乱兵交,四外里狼烟滚滚动枪刀”,一下子就把人引入到古代战争厮杀的场景,听着真过瘾。

    京韵大鼓辉煌了上百年,创作出了很多经典剧目。上世纪八十年代骆玉笙还新编了现代曲目《迎春曲》,歌颂祖国的春天;根据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片尾曲《重整河山待后生》也是骆玉笙用京韵大鼓曲调演唱的,那一曲“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慷慨激昂,铿锵有力,表达了同仇敌忾、誓死卫国的壮志决心。电视剧播出后,很多人在街头或公园散步,嘴里就爱哼唱这支曲子,成为京城一景。

    曲艺在北京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喜爱曲艺的大有人在。一些民间自发组织的曲艺票友社定期聚会交流,公园里消闲的人也相约在一起清唱几段,也有拿着录音机放几段名家唱段自得其乐的。赵忠祥曾在一次晚会上,身穿灰大褂还反串了一段京韵大鼓,可见曲艺受到不同阶层人士的喜爱。

    如今我已经七十多岁,由于多年喜爱曲艺,目前还能唱上几段,记得1988年单位组织我们在香山疗养所联欢,我特意清唱京韵大鼓《丑末寅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联欢会后,很多人找我交流、学唱。我还在单位给同事们演唱过不同形式的曲艺节目,带动了不少同事一起听唱曲艺,大家说我是曲艺的义务宣传员,我也很高兴大家这么称呼我。每逢家庭除夕晚宴或我的生日,高兴之余,我也给儿孙们清唱几段过过瘾,给家庭增添快乐。

    这么多年,我买了不少曲艺录音带、影像光盘。清闲时沏上一壶香茶,放上几段,虽然没有演出现场直观的感受,倒也自得清闲,自得其乐。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19 23:08 , Processed in 1.09755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