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919年11月1日中国人收回正阳门城楼管辖权

2002-12-1 11:00| 发布者: 蔡青



  1919年11月1日《顺天时报》 
 
 
  民国时期地图 
 
 
  1915年瓮城被拆除后的正阳门
 
 
    自古以来,城垣皆属军事要冲。然而,具有中国“国门”之称的正阳门,竟有18年时间变成了美军设岗管辖的禁地。自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签订,到1919年11月1日中国人收回了正阳门城楼的管辖权,外国士兵居然名正言顺地在正阳门上持枪游弋了6000多个日日夜夜。

    当年,有竹枝词表达民众的不满与义愤:“都城严肃最应当,那许登临豁眼光。今日正阳门左右,外人随意立高墙。”

    1900年8月(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农历庚子年),多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京城遭受了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浩劫。同年10月,法、英、俄等十国联合会议和大臣李鸿章、庆亲王奕劻,提出“议和”谈判六项要求,其中第四条提出“北京使馆永久驻兵”,这无疑是对一个主权国家的严重侮辱,也为日后埋下了无穷的隐患。

    此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议和”谈判基本都是围绕这六项要求进行的,因此,这些“原则”也就悲催地奠定了此后《辛丑条约》的基础。

    12月底,英、法、俄、德、日、意、美、西、奥、比、荷十一国列强进而又提出了一份“议和大纲”,其中所开列的条件极为苛刻,还在结尾处特别声明:如果不答应以上条款,各国就不会撤军。这个“议和大纲”共12款,基本以前面的“六项要求”为基础,其中第7款有:“各国应分自主,当驻兵队护卫使馆。”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划定使馆区的要求。

    身在西安的慈禧太后看了“议和大纲”后竟然惊喜万分,因为条款中并没有明确追究她个人的罪责,于是立即表示:“敬念宗庙社稷,关系至重,不得不委曲求全。”并电令李鸿章、奕劻:“所奏十二条大纲,应即照允。”        1901年1月16日,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遵旨在“议和大纲”上签了字。

    同年9月7日(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在北京与十一国公使正式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各国和约》(简称“辛丑条约”)。

    《辛丑各国和约》第七款规定:“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守……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立,常留兵队,分保使馆。”并在附件图上标明了正阳门至崇文门迤北一带使馆区域的边界。按照《和约》附件十四条的规定:“使馆区”东起崇文门,西至正阳门,北到东长安街,南至内城南城墙,这一区域从此成了中国人不准进入的“禁区”,也成了中国政府无权管辖的“国中之国”, “使馆区”内原有的中国建筑全部为各国列强所占用,或扩建使馆、或改建教堂、兵营、银行,甚至连清廷祭祖的堂子也被圈入意使馆内。为保证自身安全,列强还在“使馆区”的周边设置了围墙和碉堡。

    使馆区的南边界是城墙,为确保安全,在《和约》第七款及附件第十四条都明确把城墙外侧的城垛定为边线,于是正阳门至崇文门之间的城墙便成了使馆区的一部分。美国使署在使馆区的西南区域,美军兵营和操场更是紧靠正阳门城楼及其东侧城墙,因而,控制正阳门城楼及这段城墙就成了保证美国使署和军营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辛丑条约》后的十多年里,正阳门城楼及东侧部分城墙均由美军设岗管辖,而靠近崇文门的一段城墙则由其他国军队值守。即使进入民国以后,也只是在每年“国庆”之日(十月十日),才允许中国军队在正阳门城楼值守一天。

    1915年(民国四年),国民政府为解决正阳门一带日益加剧的交通拥堵问题,决定对正阳门进行改建。也许是出于对此项目的重视,内务部特意聘请了德国建筑师罗克格·凯尔对正阳门的建筑及道路改造工程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根据改建计划,将拆除正阳门瓮城及闸楼,在城楼东西两侧城墙上各开辟两个券门,同时重新改建并装饰正阳门箭楼。

    1915年(民国四年)6月16日,正阳门改建工程正式动工。

    作为当时京城的一件大事,开工仪式相当隆重,据当时报载:“闻目前拆城时尚有一番慎重礼式,即内务总长朱启钤暨交通次长麦信坚二君在城上设列香案,焚香祭告毕,由朱总长亲将城砖拆下一块,然后由工人按照所拆处接续扩张云。”

    正阳门改建工程于年底全部竣工。改建后的正阳门箭楼融入了一些西洋建筑的韵味,箭楼北面券门两边各加建“之”字形蹬道;原箭楼东西两侧与瓮城墙相接处包砌城砖并装饰半月形图案;下边两层箭窗的上沿附加以白色弧形装饰;原城门上方所嵌满汉文的匾额被撤下,换上只有汉字“正阳门”的新匾额。

    改建后的正阳门道路宽敞通畅,城门洞由原来的一个增加到五个,东边两个门洞直通户部街,西边两个门洞直通西皮市,有效地解决了前门一带的交通拥堵问题。正如《京华百二竹枝词》所赞:“人马纷纷不可论,插车每易见前门。而今出入东西判,鱼贯行来妙莫言。”拆除瓮城后,正阳门箭楼傲然独立、雄伟壮观,俨然成了这座古老京城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由于正阳门城楼及东侧城墙当时仍在美军管辖之下,政府不得不与美国公使就工程一事进行交涉,请求美方人员在施工期间暂时退避。后经美国公使认可,美军士兵暂时退出,由中方人员临时接管正阳门城楼。

    民国四年七月十八日《顺天时报》发表了以《拆毁正阳门瓮城亦须外人包办》为题的文章:“兹闻该门之拆毁及建筑均为美国人所包办,甚为一般人士所讥笑。盖以建筑之学我国人或不及外人之巧妙,至于拆毁一项断无何等秘术,我国必可自为之。而乃一并包之于外人,不知当局者是何用意也,亦不知古时建筑城墙之时必须聘用外人或包办于外人否。耳非然者,倘黄帝有灵,当在九泉之下痛哭流涕以骂此无知无识之不肖子孙也。”

    从这一报道来看,美方暂时交出正阳门城楼及城墙的管制权也不是没有条件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由美国人承包中国城门改建工程之事恐怕也是在所难免。但广大民众却对此极度的不忿。

    正阳门改建工程完成后,城楼及城墙仍继续由美军控制,这种状况又延续了四年之久。

    1919年(民国八年),在经过多次交涉后,中美双方终于在当年10月31日就正阳门管辖权的移交问题达成了最终协议。1919年(民国八年)11月1日,美方正式向中方交还了正阳门城楼。

    据当年报刊报道:“……正阳门城楼自前清庚子后由美国兵丁占领,迄未退还。迨至民国改建以还叠经交涉,仅于国庆节暂让我兵站岗,大阅后仍归占领。怀庆莅任后,体察情形国体攸关未容膜视,当与英国朱公使、美国丁署使往复磋商一再交涉……兹于十月三十一日准丁署公使函称前准来函要求交还前门城楼本署公使极表赞成……经已连开公使团会议,对于交还一节均表满意,即请派员于十一月一日登城接收等因。现于十一月一日完全收回,由本衙门派兵接管。查正阳门城楼经外国兵丁占领十有余年,今幸完全收回全赖英美及各国公使敦睦邦交容纳诚意之所致也……”

    收回自己国都城门的管辖权还要表示“全赖英美及各国公使敦睦邦交容纳诚意之所致。”颇具讽刺意味。

    正阳门是北京城的正大门,是城市门户的象征。明清时期,正阳门箭楼的券门只供皇帝出入城之用。1949年北京解放,人民解放军经正阳门进入北京内城,箭楼曾作为军政领导的检阅台。此后,北京市政府多次对正阳门城楼及箭楼进行修缮,并于1990年1月对公众开放。1991年再次对城楼进行大修及内部装修,当年7月1日重新对外开放。

    在北京众多城门中,城楼、箭楼至今俱在的唯有正阳门。

    相关链接

    清王朝祭祀祖先的“堂子”

    “堂子”是清王朝祭祀祖先的神圣殿堂。

    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东交民巷一带属外国使馆和中国各类衙署、机构、王公府邸的混居区,中国政府对此地拥有主权。而“条约”签订后,中国政府对这一区域彻底失去了管辖权,在此区域内的中国机构和住户一概迁出,这里成了彻头彻尾的“异国天地”。此前,这一区域内仅政府衙门就有清朝的太医院、户部银库、工部、兵部、鸿胪寺、钦天监、詹事府、以及皇帝招待外国使臣的迎宾馆等。此处还有很多王府宅第。

    根据《辛丑条约》规定,以上这些建筑统统被划入使馆界内,或拆除、或改建、或占用任由洋人处置。当时清王朝祭祖的堂子正位于意国(意大利)所占区域内,清政府曾多次与外国使团交涉,希望能够保留拜谒堂子的权利,但得到的答复是:中国皇帝每次到“堂子”祭祀时,都必须事先提出申请,在得到进入外国使馆区的“护照”后方可成行。此乃极尽屈辱之举,清政府为保全脸面,不得已才把“堂子”移建到了南河沿南口,即皇城东南角一带。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36 , Processed in 1.22744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