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鼓楼怎么冒烟啦

2002-12-1 11:00| 发布者: 李铁生

       60多年前,在中轴线北端发生了一件轰动北京城的“鼓楼冒烟”事件。经调查发现,所谓“冒烟”,其实是摇蚊“婚飞”所形成的一种“异常虫情”。可是,那些摇蚊为什么偏偏到鼓楼上空去“婚飞”呢?

    新中国成立不久,我家由外地迁来北京居住,当时就住在鼓楼前的烟袋斜街。据说鼓楼和烟袋斜街这条小胡同还是元世祖时所建,算来也有600多岁了。鼓楼最初叫“齐政楼”,后来由于每天按时敲鼓报时辰,逐渐就叫鼓楼了,北边那敲钟的建筑也随之被呼为钟楼。至于这烟袋斜街,顾名思义首先这胡同不太直溜,由东口向西渐向南倾斜,快到西口时又陡然南拐并略加宽没几步就到头了,正像一个烟袋锅。出烟袋斜街西口,就是著名的银锭桥。

    银锭桥虽小,但它却是横跨前海后海之间的南北交通要道。什刹海里的水由玉泉山逶迤流来,进城后先到西海,再到后海、前海最后注入北海公园,据说元代还曾是运粮之道,后海北岸的积水潭则是一个码头。新中国成立前,什刹海整个水面都疏于清理。湖水深浅不一,浅处夏季长满荷花,有的地方还露出淤泥。每年七八月,什刹海周围会建起一批席棚卖些小吃、饮料等,晚间很多市民前来消夏。摆摊说书,练功夫耍杂技的比比皆是,有时也会有搭棚的马戏班子表演,热闹非凡。可随之而来的是环境脏乱差,整个水面漂浮着各种垃圾和生活废弃物。

    新中国成立后,市政府决定对什刹海进行整修。对前海、后海和西海均要深挖以疏通水道并在四周修上水泥护墙,此工程于1950年全面展开。恰恰在此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儿发生了。

    在炎热夏季的某一天黄昏,人来人往的鼓楼大街上,有人偶尔抬头向在夕阳照射下闪着金光的鼓楼顶上随意一瞥间,蓦地看到在楼顶有一缕青烟在轻轻飘动,而且经久不散,见者无不称奇。更令人不解的是,此后每日黄昏均有黑烟飘然而上,但白天则一切如常。一时间,“鼓楼冒烟”之事几乎传遍全城,以致每日黄昏都有很多人由市区各地纷纷前来观此奇景,鼓楼前每天人头攒动。当时,既有自以为高明的好事者提出各种“高明”的解释,也有一些不着边际甚至迷信的谣言纷纷传了出来。为弄清真相,有关部门迅速展开调查,可是查后发现并非火情也不是电路问题,显然是一种自然现象。当然,解释自然现象最恰当的部门自然非科学院莫属。于是几经周折,这事反映到当时的昆虫研究所(现动物研究所)。所里当即委派著名昆虫学家时任副所长的朱弘复教授率人调查此事。在黄昏时由近处、远处对鼓楼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并走访了周围的环境。最后发现不远处的什刹海正在进行挖掘,形成了很多小水塘和淤泥。看到此处,朱教授对情况已了然于胸,初步认定是蚊虫在什刹海浅水中大量滋生后的成虫“婚飞现象”使然。当即派人于某日黄昏冒险登上鼓楼屋顶,用捕虫网捞下两网“黑烟”,拿下来仔细一看果然是一种蚊虫——摇蚊。

    摇蚊属于昆虫纲双翅目摇蚊科,此科昆虫虽与库蚊、按蚊及伊蚊等均属于双翅目,但却不吸血,它们的雌雄个体发育成熟后即要成团群飞同时进行交配,这就是所谓的“婚飞”。此种习性,也可见于其他蚊类。鼓楼冒烟则是由于每当黄昏在西下阳光照射时楼顶上的黄色琉璃瓦产生了金光闪闪的反射光,在昆虫趋光习性的作用下成群摇蚊即被吸引到鼓楼顶上飞舞,因而在远处看去则恰似一缕黑烟。

    交配了的雌性摇蚊在受精后即要觅地产卵,淤泥及静止的水潭则是其产卵的理想场所,当时正在挖掘的什刹海恰恰提供了这一环境。当摇蚊卵孵化出幼虫后即在这里发育化蛹,然后羽化成会飞的成虫。于是,越来越多的成虫到鼓楼上空“婚飞”,这就是形成“鼓楼冒烟”的原因。

    为了解释清楚“鼓楼冒烟”的真相以安定人心并普及科学知识,当年还曾在鼓楼前展示了摇蚊标本,并做了科学解释。一场“冒烟”风波渐渐烟消云散。北京城又恢复了往日的安宁与平和。

    有趣的是在十年后,当我在大学生物系毕业时,却无巧不巧地被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当时的昆虫研究所,更有幸被派到朱弘复教授的研究室,在其指导下从事昆虫研究,每每茶余饭后还会说起这件趣事。朱教授将此类事件定义为“异常虫情”。

    链接

    玉泉山的水

    什刹海之水由玉泉山逶迤流来。玉泉山的水,在古代北京城市供水中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经辽、金及元代,疏浚河道,使诸水汇入长河,流入都城;明代继续建设,清乾隆时期又大规模疏浚玉泉诸水。

    玉泉山的水质,甘洌醇厚,天下闻名。过去,人们常以水之轻重衡量水质,轻者优,重者劣。历代古人多以江西庐山谷帘水或长江金山水为第一,以惠山虎跑泉水为第二。乾隆为了评判天下各泉名水,令内务府制银斗测量,其结果是玉泉之水最轻,只有一两重,气味甘美。从此,玉泉水被定为清宫专门饮用之水。由于玉泉山水质好,用以灌溉生产出来的水稻,芳香四溢,成为享有盛名的“京西稻”,至今都是名贵大米。

    “玉泉趵突”是燕京八景之一。不过北京近千年,虽然地形变化不大,但由于植被减少,气候干旱,水位下降很大,乾隆帝说的“不改千秋翻趵突”,时至今日,不但趵突翻涌不复存在,就连涓涓细流也已消失。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4 13:25 , Processed in 1.09992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