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具有传播历史文化的功能,也是传承书法艺术的载体。在中轴线有很多碑刻艺术品,如中轴线最南端的永定门关厢处著名的燕墩,燕墩墩台上就有乾隆皇帝撰写的《帝都篇》碑文,此碑是京城名碑,该碑高8米,碑座四周各雕花纹五层,分别为云、龙、菩提珠、菩提叶等图案,束腰部分用高浮雕艺术。天安门广场有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面刻有毛泽东主席亲自书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大字和毛主席起草的由周恩来总理书写的150多个字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碑的四周共刻着10幅巨型浮雕,展示了自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各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前赴后继的伟大革命历程。在中轴线的最北端钟楼大门内也有一座清乾隆时由户部尚书梁诗正奉敕敬书的碑文《御制重建钟楼碑记》。 我出生于碑刻世家,我曾祖父陈仁山、祖父陈云亭、父亲陈志敬,他们祖孙三代都是琉璃厂的碑刻艺人,从清末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祖孙三代共从艺80多年。祖父陈云亭与父亲陈志敬都与中轴线上的一些碑刻有关系,上面提到的钟楼《御制重建钟楼碑记》的碑阴为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月为记述钟鼓楼开放,为通俗教育馆,由京兆尹薛笃弼撰写《京兆通俗教育馆记》就是由我祖父陈云亭镌刻的。因该碑碑高将近5米,约3吨重,不可能按新碑那样放平了刻,而只能采用不放倒该碑而由镌刻人立着刻的方法,这在传统碑刻上极为罕见。当年,就是用搭脚手架的办法由上而下刻成的,这座碑石材质好,保管也好,现仍在原处。 景山公园的万春亭是中轴线的中心和制高点,是登高观赏京城美景最理想的地方,在其东山脚下是明代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自缢的地方,那里有一座著名的碑刻即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此碑立于甲申年(1944年)。此碑由清末翰林著名国学大师傅增湘先生撰文,清末翰林著名书法家陈云浩书丹,潘龄皋先生题额。此碑由我祖父陈云亭和我父亲陈志敬父子二人镌刻,碑文共900多字。上世纪五十年代此碑曾被放倒收藏,2004年(甲申年)又重新立起来了。这个景点是景山公园游人最多的地方。 按《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规制,社稷坛位于天安门的西侧。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社稷坛是最早向百姓开放的皇家园林,初期称为中央公园,1925年孙中山在京病逝后曾在公园内的拜殿停灵,为纪念孙中山1928年该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中央公园开放初期,文人墨客多集中于“来今雨轩”交流活动,同时在公园南门东侧靠近天安门城楼的地方,成立了北京最早的民间现代体育组织——行健会。该会组织了如乒乓球、台球、网球等体育活动,参加者多为北洋政府官员及其家属。这个组织存在了很多年。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元月该组织曾刻碑纪念此事,碑文由张一麐撰文,许拜五书丹,由我祖父陈云亭镌刻。此碑上世纪五十年代后不知下落,2005年在北京石刻艺术馆和本文作者的帮助下找到此碑下落,后中山公园管理处已将此碑拉回园内,但至今还未和人们见面。 1949年9月30日下午6点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毛主席亲自宣读了有150多个字的碑文。奠基仪式的奠基石是刻有这150多个字碑文的一座碑石,我们称为奠基碑,这是与其他奠基石不同的地方。这座奠基碑的150多个字的碑文是我父亲陈志敬在1949年9月23日至9月29日用一周时间赶制出来的,我们全家是最早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普通百姓人家,60多年前的情景我至今仍历历在目。 链接 燕墩始建于元代 燕墩作为北京城南端地标性建筑,其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不可小觑,更有人将其看成是老北京中轴线南端延长线上的起始点。燕墩又称“烟墩”,位于永定门外铁路南侧,是一座砖台,其上竖有清乾隆皇帝御制碑一座,刻有乾隆皇帝撰写的《帝都篇》,是北京著名碑刻之一。1984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燕墩始建于元代。据记载,燕墩在元代始建时,只是一座土台,位置在大都丽正门外。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筑外城时,土台包砌以砖。 燕墩是一座下广上狭、平面呈正方形的墩台,台底各边长14.87米,台面边长13.9米,台底至台面高约9米。台顶四周原有高约1米的女儿墙,现已毁没。墩台西北角有石门两扇,入门后拾阶可登,历45级,通达台顶。台顶正中是一座正方形石坛,坛上立方石碑一座,高约8米。 碑碣文化源远流长 碑,最初并无文字,只是立在门前用以看日影计时和拴马用的长形石头。古时人们没有钟表,往往是通过竖石的影子看时辰。辞海中关于碑即有这样的注释:碑,古时宫、庙门前用以识日影及拴牲口的竖石。《仪礼·聘礼》:“上当碑。”郑玄注:“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影),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石碑,石上镌刻文字,作为纪念物或标记,也用以刻文告。秦代称刻石,汉以后称碑。后来也称碑碣,但古人一般把长方形的刻石叫“碑”,把圜首形或形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据考,最早开树碑立传之风的是秦始皇,东汉以后,碑碣渐多。我国现保存碑石最多的地方是位于陕西西安的碑林博物馆,西安碑林原是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为保存唐代的《开成石经》而建的文庙,《开成石经》又称唐石经,唐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成,上面用楷书刻有《周易》、《尚书》、《诗经》、《论语》等12种典籍。此后,历代陆续将珍贵碑刻存入,现共收藏有碑石三千余方。这些碑石不仅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而且荟萃了历代著名书法家如唐代的怀素、颜真卿、柳公权,宋代的米芾、苏轼以及元、明的赵孟頫、董其昌等书法大师的真迹。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52 , Processed in 1.08380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