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这是老舍笔下这个时节的北京城。每当这时节,眼望京城的风景,就想起了老舍先生,也忆起了—— “可到哪儿去请老舍先生啊?”同学们开始直挠头,外号“团长”的孙希文说:“到他家去请啊!”同学们问“孙团长”:“老舍先生住哪儿啊?”孙希文抓抓脑袋:“我也不知道!”大家都笑了。林绍光提议:“咱鼻子底下长着嘴,问啊!”“团长”来劲儿了:“对!我和绍光明天就去文联打听!” 第二天正好星期天,一早“团长”和林绍光就出发去了北京市文联,文联工作人员有些为难:“这事得老舍先生本人答应,老舍先生特别忙,每天行程都排满了。”但禁不住俩人央求,最终告诉了他俩老舍先生家的地址,就在灯市口。 俩人一刻没停直奔老舍先生家,走进摆放着各色菊花的院子里,进了正厅,见到了老舍夫人。“团长”事后和大家说:“老舍夫人瘦得跟我差不多,挺精神!”惹得全班同学哈哈笑。 老舍夫人问了来意,又问有什么具体想法。“团长”说:“我们就觉得老舍先生的文章写得太好啦,想知道老舍先生是怎么写出来的?我们见了作文就发怵,想请教老舍先生讲讲怎样写好作文?” 老舍夫人笑了:“这事儿还真得老舍先生答复你们,老舍先生正在休息,他平日真的太忙……”正说话间,老舍先生从侧门走了出来,笑着说:“欢迎年轻人!你们的来意我听明白了,我平日会议多,得服从上级安排,挤不出时间来。给年轻人讲怎样写作文,我很高兴,但只能占星期天休息时间啦!”俩人一听,乐得直蹦:“您都能为我们牺牲休息时间,我们当然行啦!”老舍先生说:“天气越来越凉了,咱们赶早别赶晚,就定在下周日吧!上午9点,讲一节课时间,怎么样?” 星期一早自习,“团长”和林绍光向全班同学报告这个令人激动的消息,班里的校团总支副书记谢征雪同学立即给大家分配任务,有人负责向学校借用图书馆,有人负责搞卫生,有人负责布置会场,有人负责接待……安排得井井有条。 下午一下课,大伙分头忙碌,一直忙到周四,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小地主”马明申突然冒出一句:“咱们忙活了好几天,会不会有什么变化啊?”大家立刻鸦雀无声了。那个年代固定电话都少,移动电话还没出现,谢征雪同学连忙请“团长”再辛苦一趟,去落实一下。 第二天下午课后,“团长”又和林绍光、马明申,还有日后写过多本航天科普作品的“大姑娘”张润卿再次去了老舍先生家。四人回来报告:“老舍先生没在家,只见到正在画画儿的老舍夫人,夫人说:‘你们又来啦!人数还翻了倍!’老舍夫人让大家放心,说老舍先生答应的事,决不食言!周日上午9点前准时到,汇文中学老舍先生知道地址,大家尽管放心!” 周日上午8点50分,一辆黑色轿车载着身穿黑色呢子大衣的老舍先生到了。学校偌大的图书馆里座无虚席,同学们全体起立,热烈鼓掌。老舍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书写了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怎样作文”,然后笑着说:“同学们喜欢我的作品,我很高兴。问我是怎么写出来的,我的回答是——”老舍先生停顿了一下:“是用笔、一笔一画写出来的!”同学们都笑了——一堂令我们终生难忘的作文课,就这样开始了。 老舍先生对大家说:“同学们给我出了个题目:怎样作文。听说大家见了作文题就发怵,不知道怎么写才好,其实这也是我年轻时候遇到过的问题,现在就讲讲我是怎样写文章的。写文章就是作文,听了怎样写文章,怎样作文的题目就解决了!可惜现在我会议太多,没时间坐下来写文章!作家快成了会议家啦!” 老舍先生接着说:“首先要确定主题,进行构思,打好框架。就像盖房子,先打立柱,再上梁,再砌砖上瓦。写起来要有开头、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尾,不能有头无尾,不能虎头蛇尾,更不能有发展、没高潮。无论写文章、写剧本,没有高潮、平平淡淡,会让人感到乏味!” “有同学问我,说我写的文章有那么多人物,语言那么丰富多彩,是怎么想出来的?其实这都是我深入社会、用心观察的结果。”老舍先生告诉大家,《龙须沟》剧本就是他解放前后,经常逛天桥,到金鱼池、龙须沟深入观察后的升华作品。其他作品里的人物,也都来源于老舍先生的生活和对周围的用心观察。 老舍先生有个记日记的习惯,有话则多,无话则少,每天都记,少的时候只写年月日、天气怎样,多的时候就把看到的人和事儿,他们的言行举止统统写下来,天长日久,不但提高了写作能力,还为其提供了写作素材,成了其写作的源泉。 “只要见多识广,再加用心观察,肚子里就有了文章,只要像讲故事一样讲出来,再用笔写下来,就是文章。当然,要不断地写,不断地提高写作水平。”老舍先生说,“从现在开始、你每天记日记,最初可能觉得像记流水账,没意思。只要养成习惯,两年之后定有收获。” 老舍先生还告诉大家:“要多读书,读好书,去糟粕,取精华,为我所用,但是不可盲从!”他问大家:“形容姑娘们笑声动听,一般用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喊:“像银铃儿一样!”老舍先生却说:“谁听见过银铃儿的声音?动听吗?我告诉你们,银铃儿好看,声音不清脆也不动听。清脆动听的是铜铃儿。可是要形容姑娘们笑得像铜铃儿一样,总觉得别扭,你不如换个形容方式。也别说像银铃儿,那是个错误,不知哪位大爷不经考证就主观认为银铃儿好看,一定声音好听,误人子弟。”同学们会意地笑了,同时也深感老舍先生观察生活的细微。 老舍先生还为大家举了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反复琢磨“推”和“敲”的例子,并现场给大家背起了贾岛的这首诗:“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作文课最后,老舍先生告诫大家:“要想写出好文章,就要反复推敲,多写,多修改!” 老舍先生的这堂作文课,让我一生受益,从此我用心观察生活,并且开始记日记。两年后高考前练习作文,初尝用心观察和坚持记日记的甜头。见到各色作文题再也不发怵了,肚里有词儿,抬笔就能写。考大学我选择了工科,一心想为新中国建设增砖添瓦。虽然不是学文的,但我依然热爱文学,喜读名著,爱看北京人艺演出老舍先生的剧目,坚持每天记日记。参加工作后,出差也随身带日记本,走到哪儿记到哪儿,记了六大本。 这次作文课后,我常常想起自己以前写作文的情景——在健青小学上五年级时,每次作文第一句话总是“时间如流水,转眼又一年”,或者“光阴似箭,时间如梭,一天又一天”,下边就没词儿啦,不知写什么好,只好浮皮潦草地写上几句,经常文不对题。有一回写新中国建设,我抄上题目,下面第一句话又是“光阴似箭,时间如梭……”写完自己也觉得太没意思,用笔勾了,趴在课桌上想怎么写建设的词儿,想着想着却睡着了。醒来老师已收走了作文本,结果我吃了个“大鸭蛋”。每每想到这些,自己都觉得好笑。 只有一次写作文《我心中最敬爱的人》,我想到父母参加革命走了,养育我们四个淘气孩子的是奶奶,于是抬笔写道:“奶奶每次给我们做好可口的饭菜,就站在院门口喊:‘宝贝儿们!回家吃饭啦!’我们要是玩儿疯了,不理睬她,奶奶急了,就大声喊:‘小死鬼儿们!快回来!菜都凉啦!’每次吃饭,奶奶总是笑着,看着我们狼吞虎咽地吃完盘子里所有的菜,她才用窝头蘸着残渣剩汤吃,把盘子擦得一干二净。偶尔吃鱼的时候,轮不上奶奶擦盘子,弟弟们早把盘子舔得一干二净,奶奶只好吃窝头就咸菜……” 下课后向同学们一打听,大家都写的是老师校长、英雄模范,于是心中忐忑,再上作文课没敢进教室,爬到后门树上偷听。戴银丝眼镜的谭老师抱着作文本讲解作文:“这次作文同学们有写老师校长、英雄模范的……写得不错,但不够细、不够生动。有位同学写自己的奶奶,却很生动,很细腻,很有感情!我已建议学校把这篇作文选为范文,让大家学习。”听了这话我差点儿没从树上栽下来。老师问:“程同学在哪里?”有同学用手向房顶指,吓得我从树上出溜下来,猫腰从后门进了教室…… 这次作文我是90分,成了范文——想来这个作文之所以写得好,就是老舍先生说的有生活基础。 后来,“文革”时“造反派”挨家挨户“扫四旧”,我听从老舍先生的教诲、坚持写了十几年的日记全被抄走了,打那儿没再写日记;再后来,又听说老舍先生也走了,更是心痛不已…… 改革开放后,我重新拿起了笔开始记日记,日记开头也总是——年月日、天气……依然是走到哪儿记到哪儿,遇到工作太忙时,就由天天记改成遇事儿记,偶尔也写写所到之处的见闻,抒发一下感怀…… 每每拿起笔,总想到老舍先生,他的音容笑貌、他对年轻人的热爱之情,常浮现在我眼前。他那堂作文课,让我牢记一生,也受益一生。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02 , Processed in 1.08214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