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地域文化和“北京精神”

2002-12-1 12:00| 发布者: 段柄仁

    “北京精神”从何而来?应从北京地域文化中提炼,应是北京地域文化精华的准确概括,北京地域文化特征的简明展示。因此,提炼“北京精神”,首先应研究北京文化产生的环境条件,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和其他地域文化相比较中的共性和特性。应把历史传承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发掘独具北京特色的精神品格,使其充分发挥在城市发展中的导向、凝聚、激励作用。
    北京地域文化有哪些特征?首先,他是城市文化,不同于一般的省域或区域文化。城市是什么?是集约人口、集约土地,集约房屋建设,并在特定范围内发挥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的中心作用的地区。它的历史传统、文明素养、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对一定区域产生着辐射、影响以至凝聚作用,因此城市文化,必然是一定地域的先导性文化;其次,它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文化。北京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古都,它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和近百年被资本主义国家列强侵略压迫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又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探索的阶段,其文化源远流长,是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文化;第三,它是多元共生的城市文化。北京地处中国北方,平原文化、草原文化、山森文化等多种文化交融之处,汉民族和多种少数民族交汇之处,国际各种文化,特别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之处,多个民族、多种文化在碰撞中取长补短,多元共生,其文化主流必然是开放包容的文化;第四,它是追求统一和谐的文化。多元必须统一于一体,否则就是散沙一片,战乱不已。统一于一体,必须以一定的制度和道德调节各方关系,向先进制度学习,崇尚以公正为核心的道德修养,成为北京历史发展的驱动力。这一点在北京城市建设上体现的最为明显。据记载唐代幽州就是以方与正的理念建成的,城内基层行政单位划分为若干坊,坊为十字街,分为四大区,每区再以十字分割四个小区,每坊16个小区,幽州城中有26个坊,街道都是正南直北,房屋是按序排列。以后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大体上都以一条南北主线为轴,在中轴线两旁十分对称地建路修房,安排街、巷、四合院等。这种建筑的规划设计,体现的是方正理念,是以方正尚德追求统一和谐,可称方正尚德文化;第五,融古拓新的首善文化。北京历史上曾13次作为都城。最早的燕和蓟,是方国之都。魏晋时期,鲜卑族慕容儁建立前燕,唐史思明和五代刘守光前后建立大燕,皆以蓟城为都。宋代辽国建陪都称南京,金朝建都称中都。这五朝可称割据之都。从元朝开始明朝、清朝、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皆为全国政治中心之都。期间尚有李自成的大顺,是仅存一天的“一日之都”。首都理应是首善之区,是继承发扬先人的优良传统、不断改革创新、在全国起表率作用之地。特别是近30多年,改革开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动力,首都的改革创新更为引人注目,首都文化,理应成为创新引领文化;第六,关注大局,关心国家盛衰、人民安危的文化。作为大城市,特别是国家首都,是社会精英聚集之地,也是信息集中并传递较快的地区,人们的视野广阔,思想活跃,形成了关注国际动态,国家大事、民族安危的社会氛围。特别是聚集在高等学府的青年知识分子,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度,常常成为去旧拓新、推动社会变革的先锋群体。特别是关乎国家安危的关键时期,他们总是率先挺身而出,“五四”运动、三一八运动、一二九运动等爱国运动,都是首发于北京这块土地上,爱国主义成为北京的光荣传统。
    北京地域文化的六大特征,为提炼“北京精神”提供了基础条件的大体路径。目前人们把包容精神,作为北京精神的重要内容,已成共识,这是因为包容是城市文化的必不可少的精神,也是多元共生的前提条件,没有包容就没有城市的诞生和发展。北京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变迁,铸造了北京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度,派生出了北京的大气、恢宏和厚重的城市景观和精神风貌。如果没有包容精神作支持,多种文化不可能取长补短、吐故纳新,形成生气蓬勃的新的先进文化。历史上,如果没有包容精神作导向,作为少数名族的蒙古和满族就不可能主导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建成大元和大清帝国。气势恢宏、雄甲天下的元大都,就是多民族共同的创造。具体地说,就是蒙古族忽必烈是业主,汉人刘秉忠是总设计师,阿拉伯人也黑迭儿是总建造师,工人中有汉人,也有大批少数民族,是多民族的集体智慧创造了建城史上的奇迹。清军进京,对明朝官员不仅没有采取大批杀戮和一概排斥的办法,而是实施招抚,一律官复原职,同满族官员共同治理朝政,这种文化认同和政治共治,虽然目的是稳定满族贵族的统治地位,但这种拢络手段,不能不说是政治文明的一种进步。特别是对明代城池宫殿的名称,也未一律推倒重来、重新命名,而是基本上沿用原名,有些略作改动。而改动之处,追求的仍然是和谐融合。最典型的是故宫三殿一门,原名为建级殿,太极殿,皇极殿和皇极门,改为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和太和门,把“极”改为“和”,一字之改,体现了清统治者以极大的包容精神追求天下一统社会和谐的政治抱负。现在的北京有我国的56个民族和10多万外国人和谐共处,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五大宗教在北京和谐共存,世界各国的各类服装、食品和日用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北京的市场上,代表各种不同文化的演艺活动,百花齐放在北京舞台上,北京的包容精神,在新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讨论中,人们对北京的创新精神也是十分推崇的,创新从何而来?很大程度上是从多元杂交而来,是不同质的物种取长补短而来。北京的多元文化,在相互碰撞中必然会产生新的文化、新的品种、新的事物。徽剧进京和北京地方以及北京地区多种戏曲结合,产生了歌唱、舞美、音乐都达艺术高峰的京剧,长时期成为国内外影响深远的艺术品牌。北京的许多精美的皇家园林,特别是被英法联军烧毁的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把中国北方园林的大气、南方园林的灵秀和西洋建筑挺拔融于一园而建成的。闻名中外的美味食品烤鸭,是山东大葱卷煎饼夹肉与北京烧烤制品结合演变而成的。北京长期作为中国北方大城市和地区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同文化的综合效能随处可见。近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首先是在北京传播的,中国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也是从北京和上海为发端的。当代许多制度创新和科技发明不少是在北京这块土地上发芽并成长的。以北京中关村为中心的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被定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成科技创新以及各种制度创新的领头羊等。
    北京作为首都,理应是首善之区,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人树立首善意识是首都地位和特点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我们曾提出树立首都意识,被社会广泛接受,成为推动北京市各项建设事业的一个创新理念,至今仍然在发挥作用。首都意识,指的是作为国家首都北京的公民,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是一种觉悟,其内容主要是应树立表率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核心就是首善,就是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各方面都应走在前面。这种意识反映在精神风貌上,就是首都精神,这也是这次讨论中,许多人赞成把它作为“北京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外崇尚美德、爱国精神等都是首善的题中应用之义,也已深深扎根于北京历史和现实生活中。
    北京精神,是生活在北京的人群和城市建筑反映出来的一种精气神,体现着人们的理想价值、文明程度和思想追求。这种精神不是当代才有的,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伴随北京历史发展逐步形成的。它有一个因传统沿革而在特定时期相对稳定的基本内涵。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不断推陈出新,发展完善,与时俱进,把北京地域文化中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融汇在一起。因此对北京精神的提炼概括,离不开北京的历史文化,也要适应建设世界城市的需求。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22 , Processed in 1.15455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