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匾额文化是否在家居文化中消失?

2002-12-1 12:00| 发布者: 旗舰



文魁(拓片)

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馆长姚远利

 


    传统的匾额被称作“古建筑的灵魂”,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建筑特色的一种装饰构件,它集标名、装饰、建筑、文化等多重意义于一身,是具有中国民族气派和东方特色的艺术奇葩。

    当我们游走在不同的城市,看到的是“千城一面”,但回头再看看古建筑以及古建筑上那一块块制作精美的匾额,比如故宫神圣而庄严的宫殿上挂着一道道大匾,写着“太和殿”、“保和殿”……;还比如京城的老字号,“全聚德”、“同仁堂”;还比如说乾隆皇帝题写的“都一处”、严嵩题写的“六必居”、老舍题写的“仿膳”,光绪题写的“颐和园”,孔庙大成殿门上挂着的“万世师表”匾额,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墨宝……比如,看前门鲜鱼口内仍悬挂着的郭沫若为力力餐厅题的名匾,锦芳小吃店门前悬挂的“小吃不小百食如锦,大家乃大一品生芳”嵌入店名的楹联;还有“正乙祠戏楼”匾额,83岁的古戏楼专家、著名的书法家王遐举老人坐着轮椅,题写的匾额成为临终绝笔。

    还比如,北京琉璃厂是闻名的文化街,匾额有特色,有许多名人的题字,如晚清的翁同和、吴昌硕;近代的有齐白石、郭沫若、邓拓、董寿平、赵朴初、陈半丁、李可染、吴作人、张伯英等。

    匾额,巧夺天工,充满生活智慧,在民众的生活中广泛流传,因而成为一种永恒的习尚。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馆长姚远利说:“匾额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的标志之一,在文化上它是一种重要的载体。”

    匾额悬挂于屋檐之下,门楣之上,位于门的正中,突出一个“正”字,代表了正统、正中、正气、正派…… 今天我们如何继承古老的匾额文化?如何利用它为我们的经济文化建设所用?创建新时代的匾额文化,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北京科举匾额博物

武魁(匾额)

    匾额逐渐被老百姓遗忘


    一块匠心独到的匾额往门上一挂,这个建筑就显得别具风采,否则就会有:屋虽好,而显得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文化是历史积淀,它存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中。正如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评匾文化所说“眼前景,手中物,千古无人计及。” 徜徉街坊,漫步邻里,犹如走进书法艺术殿堂,令人神情怡然,美不胜收。

    随着时代的变迁,匾额逐渐被老百姓遗忘。作为匾额主流的木制牌匾,流传至今的已寥寥无几。据了解,清朝乾隆年间以前保存完好的匾额几近绝迹。

    谈到匾额与老百姓的现状,其问题也很让人担忧。首先,某些商家为了追求广告意识,匾额大而不当,既不美观,也和建筑不协调。其次,某些商家匾额的字体制作为了图省事,直接从电脑里打出宋体字,省事规范的同时却失去了个性……

    中国的古建筑上,匾额的悬挂范围非常广泛,既有悬挂室外的,也有悬挂室内的。匾额悬于宅门则端庄文雅,挂在厅堂则蓬荜生辉,装点名胜则古色古香……虽片辞数语着墨不多,望之却巍然大观,令人印象深刻。

    民居匾额多将书法艺术刻于木牌,但是镶嵌在门楣之上的,与门、门楣、门楼联为一体,突出一种浓浓的文化韵味,使宅院熠熠生辉,反映出主人的雅而不俗或贫而不贱。有的用细条磨砖作四周边的装饰,中间的匾额或砖刻,或砖雕,置于门楣之上方,与门楼墙砌为一体,匾额就融入宅院的建筑风貌之中,其位置更高,远处可见,一种建筑美呈现眼前,简直就是宅院建筑的点睛之笔。

    历史上很多盛事,多以匾额记述和宣扬:如建筑物的落成、功臣风范的表彰、店铺开张等。

 



璞玉浑金(拓片)


进士(拓片)

  真正传统文化的陶冶和熏陶

    近日,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将向北京部分院校赠与科举匾额拓片,让学生们在感受中华书法艺术魅力的同时,得到来自真正传统文化的陶冶和熏陶。 匾额传达了众多的人文信息,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科举匾额博物馆位于北京东部的高碑店。馆长姚远利最早涉猎收藏始于砚台,后发现匾额的巨大魅力,遂一发而不可收拾,直到建立科举匾额博物馆。

    姚远利凭个人兴趣及爱好收藏,由收藏到展示,到办馆。在办馆过程中深感优秀传统文化的严重缺失,也增加了历史责任感,为此几乎投入了全部积蓄。

    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馆长姚远利说:“中国古代匾额的社会功能:一是标识名称,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标明建筑主人的社会地位。另一功能是起到惩恶扬善的作用,比如,“科举匾额”就起到了教化和表彰的功效,和南方地区无数牌坊一样,它们树立了一种榜样、楷模。社会道德价值、行为规范、是非判别都标识在匾额内。因此,匾额的出现,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反映,是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集中体现。”

    走进科举匾额展厅,笔者顿觉自己和历史拉近了,仿佛所有的历史、文化,都一下子凝聚在一幅幅牌匾之中。在当中,我真实感悟到那逝去的时代士人的心灵,这些匾额是我们的价值观和过去的价值观之间的一道桥梁。姚远利:“在不伤害文化氛围的基础上一直在做相关纪念品的开发出售,现在准备下更大的力气再多开发一些纪念品。另外还计划多搞一些展览,改变思路,走进学校去做展览,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能为博物馆做宣传。”

    馆内珍藏了数百块与科举有关的古牌匾,所有馆藏全部为姚远利十余年遍访全国收集而来,而他收藏的第一块匾“选举孝廉方正”匾,正是科举考试废除之后,宣统元年(1909年)主持孝廉方正制科考试的官员黎殿元所立。至此,他开始了他对于科举匾额的执著追求。



孝友世家(匾额)


拔元(拓片)


    当代建筑的匾额制作,缺乏前瞻性

    很多人喜欢传统的家居,家里装修得古色古香,若宅院能挂上一块老匾额,整个院子和房子的品位就非同寻常……匾额一目了然,是十分醒目的文化符号。匾额是用来仰望,用来诠释、用来弘扬的……你可以细细审视,慢慢咀嚼。许多匾额的四周边框上,雕饰各种龙凤、花卉、图案花纹。有的镶嵌珠玉,极尽华丽之能事。

    牌匾的式样、大小、色泽的选配,与周围环境协调,与建筑的搭配的重要一环。如果式样、大小、色泽配合不当,就起不了激活美化的作用。

    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馆长姚远利说:“据介绍,匾额上的文字多取材于国学经典,囊括了中国古代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典籍中的典故。如果把众多匾额排列起来,它就是一部浓缩的国学史,清晰地展现着中国文化的脉络。匾额以多彩的艺术手段,承载了博大精深的国学精华,匾额本身就是“艺术国学”。”

    比如,琉璃厂的“荣宝斋”其字号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匾额是清同治甲戌科状元陆润庠题写的。

    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馆长姚远利说:“要继承和发展,就必须了解古代匾额文化,历史学家,古建筑学家,社会史学家和文博专家,几乎没有一个人认真地关注过它,致使古代匾额这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理论研究上几乎还是空白。”

    如何充分利用匾额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建设当代的新匾额文化?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院士在他的《论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创造》一文中写道“失去建筑的一些基本准则,漠视中国文化,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放弃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迷茫。”

    传统民居和匾额有密切关系,在今天的家居环境艺术设计中,如何继承与发展匾额文化,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话题。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4:05 , Processed in 1.08817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