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老庙会遭遇新问题 怎样走出“烤串会”困局?

2002-12-1 12:00| 发布者: 陈辉

  “今年逛庙会的人确实少。”老北京网总编张巍比划着。往年,买票的人流能一直排到过街天桥上,连马路对面都有,可今年,即使是最火的庙会,也不敢奢望这样的景观了。

  游人少,有客观原因,一是今年春节早,天气太冷,二是庙会数量增加太快,16个区县加起来,共开了300多档,分流作用明显。

  但在张巍看来,主观原因更为突出:“庙会发展正遭遇瓶颈,同质化严重,缺乏新意,老北京逛庙会,因为这里有平时吃不到的、玩不到的、看不到的、买不到的,可今天哪家庙会还有这些?总是一副老样子,又做不到原汁原味,大家还有什么必要来呢?”

  在缺乏创新、不善守旧的背后,庙会还遭遇了商业化、管理等问题,原本丰富多彩的内容越来越稀薄,烤串小贩反而成了最积极的参与者,当“年味”化作烤炉的滚滚浓烟时,无怪乎各方争议多多。

  春节不是烧烤节,庙会不应成为“烤串会”,可怎样才能突破这个困局?张巍今年共参与了4档庙会的策划与实施,在一家庙会整整守了7天,用他的话说,这是为了避免以往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而是聚焦在一点上,更深入地去思考。

  逛庙会的外地人多了

  北京晨报:今年各庙会人流渐少,最根本的原因在哪里?

  张巍: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同质化严重,缺乏新意,在许多老北京人眼中,庙会已没什么“正经”东西,就算最火的烤羊肉串,许多还是鸭肉冒充的。既然做不出“年味”,大家当然不来,相比之下,倒是逛庙会的外地人显得更多。

  北京晨报:各庙会情况参差不齐,这是不是也有操作水平的因素?

  张巍:确实有,北京庙会分两个集团,龙潭湖、厂甸、地坛等原本有公园的,属第一集团,其他多是第二集团,在环境、舞美、节目、管理、特色商品等方面,双方差异颇大,比如今年厂甸庙会,开幕式舞台搭建的水平确实出色,体现了国家级“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以下同)的实力。因为第一集团资金雄厚,即使将创意、演出等外包给公司,接单的也多是国有企业,可以申请文化创意基金,而第二集团就很难了,接单的公司要考虑经营问题,运作空间相对小。

  庙会这样才“有劲”

  北京晨报:今年春节早,天气冷,这是不是导致庙会冷清的重要原因?

  张巍:这个因素存在,但不是根本原因,今年庙会冷清,可到雍和宫、广济寺上香的人却超过以往,这说明什么?春节作为传统节日,更重要的是它的精神内涵,人们利用春节祭祀先人,为新的一年祈愿,这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我们不能把春节庸俗化,变成单纯的吃喝玩乐与舞台表演。传统的庙会首先要满足祭拜功能,在这个基础上,才延伸出庙市,可今天的庙会只有庙市,没有祭拜,自然难以持久,因为无法为人们提供精神寄托。在地坛等庙会,确实也弄了个假皇上在那里表演祭祀,可完全没有祭祀的神圣感,况且传统祭天地是在春节进行的吗?这样的表演,是对天地最大的不尊敬,只能当成笑话看。

  北京晨报:这么说,庙会要找到它的魂,不能只靠庙市?

  张巍:是的,祭拜与庙市原本是合二为一的,现在被人为地分开了,大家一面去雍和宫等处祭拜,一面去地坛等地赶庙市,所以大家总觉得庙会“没劲”,如果能回归传统,比如在雍和宫外办庙会,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历史上白云观庙会就是这样合二为一的庙会,可惜因消防、安保等原因停办了。

  庙会为何少创新

  北京晨报:从1984年龙潭湖第一次恢复传统庙会算起,已过去28年了,当年庙会是那样丰富多彩,今天却陈陈相因,这是为什么?

  张巍:从历史上看,传统庙会都是民间来组织,政府只提供基本保障,主办的行会、地区、庙宇等千方百计推陈出新,以期吸引人们参与。随着城市发展,今天庙会涉及的因素更复杂了,都是靠政府来组织,一次联席会议,公安、卫生、消防、质检、文化等10多个部门参与,安全等成了首要关注的问题,创新的难度大大增加了。相比之下,今年一些小规模的庙会办得有特色,比如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南磨房庙会,办了3天,是乡里自己组织的,大家以龙王庙为中心,这里原本是农村,现在大家都上楼了,乡里给每户发200元购物券,可以在庙会上花,这样村民喜欢,商户也高兴,所以很热闹。也许将来这种“小而全”的、有特色的庙会将成为主流,历史上看,龙潭湖、厂甸庙会等辐射的范围都不大,只是后来人为地集中起来,反而失去了特色。
北京庙会该停一批了

  北京晨报:今年北京各档庙会加起来办了300多个,是不是有点太多了?

  张巍:确实太多了,应该停办一部分。值得关注的是,绝大多数庙会在亏损,少的也得10多万,纳税人的钱怎么能这么花呢?许多部门说,不办庙会,百姓不答应,办了庙会,大家又有意见。问题的关键在于搞清庙会是什么,究竟是图热闹,还是沟通感情、寄托精神、增进交流?如果是后者,就应该立足于社区,让民间的力量更多参与进来,不能总是自上而下。今天负责庙会的很多人不是北京人,或者不是本区人,不知道本地文化的底蕴是什么。一家大型庙会的筹办会上,有的领导甚至提出要请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品牌来庙会,这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路,只突出了首都文化,却忽略了北京文化,不知道本地人需要什么,不思考如何服务好本地人,这样的庙会就不如不办。

  “非遗”别被惯坏了

  北京晨报:过去逛庙会,老北京手艺是个亮点,可如今各庙会已很少能见到了,这是为什么?

  张巍:这几年,国家加大了对“非遗”的支持力度,这本是为了传承技艺、涵养工艺精神,可一些“非遗”传承人和传承单位却被惯坏了,他们过去都是手艺人,自食其力,可今天却成了活大爷,庙会组织表演,他们嫌政府给的钱太少,要么不愿意来,要么来了也是在各庙会间串场子,“非遗”的摊位基本免费,可有的艺人还不知足,一家庙会只呆一天,游人很难看到他们的身影。

  北京晨报: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变化?

  张巍:因为觉得庙会有求于他们,手艺人应该讲职业道德,应该回到本来的面目上,不能因为成了“非遗”传承人了,就把自己看成是艺术家。连叫卖都算成是艺术,这不太合适。

  怎样打好守旧这张牌

  北京晨报:庙会本非新生事物,可从主办方到游人都希望“创新”,而非守旧,这算不算是一个思维误区?

  张巍:确实存在这个问题,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旧没守住,新也没创出来。我小时候逛庙会,那时也有烤串,签子快1米长,拿回家都能当“通火条”使,平时根本看不到,那时的风车和今天也完全不一样,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逛庙会就是怀旧,也许将来庙会可以分年龄层来搞,比如六零后庙会、七零后庙会、八零后庙会等,现在主题太集中,光皇家庙会就办了好几处,意义不大。

  北京晨报:为什么大家不多在个性化上做做文章呢?

  张巍:庙会组织方自主空间很小,涉及的各方面因素太多,相关的管理部门也太多,节目只能不断精简,有创意的东西往往被排除在外。今天庙会不是庙会,叫“文化创意产业”,如果只把它当买卖做,而没有尊重心,创造力就会被抑制。

  北京晨报:在守旧方面,各庙会也推出了一些节目,为什么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呢?

  张巍:一方面是表演水平差别太大,有的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比如“元妃省亲”表演,看了让人想吐,另一方面是缺乏京味演出,很多是外地的草台班子。

  发挥民间力量是方向

  北京晨报:老庙会遭遇了新问题,该如何突破这个瓶颈?

  张巍:我认为,还是要坚持“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的思路,充分调动民间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激发出创造力与活力,我们不能走入领导教你怎么过年的误区,以过年的礼节来说,今年一些部门推广作揖,教人们怎么正确施作揖礼,出发点固然很好,可这样自上而下,大家就不容易接受,况且你还教错了,作揖是平辈之间的礼节,看望老人怎么能作揖呢?我想,将来庙会是否可以搞成各街道之间擂台赛的形式,政府辅助,大家自己来办,仅西城区就有那么多居委会,群策群力,不仅能推出更好的节目,还能把大家的心团聚在一起。总之,以社区为中心的庙会应该成为主流,大型庙会一个区搞2至3个就可以了,否则精力太分散,花了钱,大家还不满意。相反,如果政府出钱,向社会买文化,让大家自娱自乐,这样人们就会觉得:这钱花得值。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3-29 16:16 , Processed in 1.10531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