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图近前左手那一溜房,直至出现第一辆黄色小面包车的地方。在该汽车尾部2009年夏天,才搭建的蓝白相间简易房的北墙根处,自照片左下角的到这为止,南北划一道基准线,由此往东(像机没拍到的那些地方),全都属于“西廊下胡同28号”即1964年及其以前的旧门牌“西廊下胡同9号”地界。旧门牌“西廊下胡同9号”的西南头最边上的界限,就在黄色小面包汽车停靠的那个位置。上图拍摄的所有景象,到2012年去看仍然如此,“西廊下胡同28号”西厢房三间和28号最西边那溜老院墙还都在,基本上完好。 再看上图近前“右”手的红色大门内,就是该胡同现在的51号,即1964年及其以前的旧门牌“西廊下胡同44号”。自1949年算起,那里先是卢姓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及其以前的私人宅邸,然后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杂院,然后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杂院兼“北京市西城区福绥境人民公社公共食堂”,然后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的“北京市西城区红旗装订厂”,然后变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后的“北京市西城区福绥境毛织厂分厂”,然后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所占,然后在这的是进入二十一世纪才出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信访接待室”和 “中国三峡出版社”(这两个单位的牌子现在还挂在那)。南京驻京办事处一帮人来了盖的小楼,它以前均为平房。 北京的门牌在1964年这年曾发生过一次重大变化:首先是把一直沿用的蓝色旧门牌全部换成了红色的新门牌。其次,以西廊下胡同为例,原来所有的蓝门牌都是由南向北,从路东到路西,按数字的顺序自然排列的;但从1964年开始,单、双号门牌,胡同两边开始分开来排了,东南为双号、西北为单号,两溜数字并排,打北往南排,正好与过去不一样。后来老北京嘴里说的“老门牌”或“旧门牌”,指的就是1964年及其以前的蓝色门牌;而“新门牌”呢,指的便是后来统一给换成、沿用至今的红色门牌。 以上这张照片拍摄的景像,到如今的2012年再去观看,依然如此。近前那条胡同,就是主体在实际上呈南北向的北京市西城区西廊下胡同。照片景物整体地都往顺时针方向,右旋了45度。照片的右上方才是正南方,照片的左下方才是正北方,照片的左上方才是正东方,照片的右下方才是正西方。 西廊下小学旧址,在近前胡同路东的那个第一道对开大红门内。挨着校内红瓦尖顶、两层高、挺大的那座教学楼南面较近处,有座很小的三层孤立小白楼。两楼之间,处在比教学楼东西还长、那块堆着巨型杂物的一大片地方,加上它周边的空地和后搭的一些建筑物,这里就是西廊下小学的后操场所在之处。后操场在实际上,比整栋教学楼的东西两端最东头,还要长出来那么一段。西廊下小学的后操场,看上去就像个很大的长方形,它东西长、南北窄。 照片左下角的瓦房就是现在的红门牌“西廊下胡同28号”即原来的蓝门牌“西廊下胡同9号”前院的三间西厢房,西厢房每间都有后窗户,三个后窗户全部临街。三间西厢房到2012年,还在那里这样待着。 照片右下方,被外加字体半遮半掩的那栋4层小白楼及其所属院落,就是“西廊下胡同51号”即1964年及其以前的旧门牌“西廊下胡同44号”,整栋楼和院落到2012年,也还在那里这样待着。 关于西廊下小学和西廊下胡同的掌故、当代故事等,上网去搜,写它的人、文章不少,历史照片也很多。有记者卞军先生刊登在《北京晚报》写的《那人那院那所学校》和《发小儿》;有老街坊郝一星先生刊登在2004年第5期杂志《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版所写的《西廊下2号》;有老街坊马弘毅先生刊登在《新京报》2004年11月9日写的《可否对四合院试行保护性翻建》;有记者汤洋先生刊登在《新京报》2004年12月22日写的《院墙开缺口 家中被搬空》(图)和刊登在该报2004年12月25日写的《王岐山关注马家被盗案》(图,查该文被国内众多媒体转载大多题为《王岐山抓贼》);有记者张文单先生刊登在《华夏时报》2004年12曰29日头版下方所写的“北京市长王岐山过问抓贼续”;南京市博友“眼睛想旅行”写的《西廊下胡同的美好时光。。。。北京游历》(多图);有西廊下小学1964级学生米增智先生写的洋洋万言十分感人的长篇巨制《 请求得到帮助能够找到我的小学同学 》(有的标题少了一个字叫做《 请求得到帮助能找到我的小学同学 》);老街坊“军旗飘扬”写的《出生在六十年代》;老街坊曹伟先生写的《旧事重提》、《西廊下(白塔寺地区即将消失的胡同)系列1》和《西廊下(白塔寺地区即将消失的胡同)系列2》(这三篇都在曹伟先生开的博客“xiaobaiyang1117”与博客“小白羊1117”中);有律师李晓钟先生刊登在《中国青年报》所写的《 我住过的胡同和妈妈教过的小学“西廊下” 》;更有记者汤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的纪实报道《市长2004年亲自挂帅帮北京西城区西廊下28号抓贼至今多年未果(费时超过毛泽东率领我党八年抗战,美国神探李昌钰不敢望其项背!)》;还有西廊下小学1959届6.1班毕业生发表的《西廊下小学毕业半个世纪的校友》(视频), 等等。建议各位,把标题打上双引号,依次到百度或谷歌(google)等搜索引擎里去搜,就能看到所有内容了。 我们很多人,还在网上开了有关西廊下小学或西廊下胡同的博客、微博等,如西廊下小学1964级学生米增智先生在class.chinaren.com上创建的《北京市西城区西廊下小学学校-ChinaRen校友录》;西廊下小学1965年六年级6.1班小学毕业生戴淑娟在“网易”(www.163.com)上的开的“西廊下小学65届6.1班的博客” 及微博 …… 在这很难逐一列举全。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作为老北京重要人文现象的“西廊下”,带着自身几百年的悠久历史,已经悄然进入了国民的视野,她是承载中国胡同文化的突出代表之一,堪与列国首都市井传统文化结晶相媲美。事实上,现在每天都中外人士,扛着像机、摄像机,拿着笔记本,到东距位于“中南海”西墙不足两公里远的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白塔寺”后面的“西廊下”及其附近胡同里来采风,深入地找那边的“老北京”们,了解发生在北京城圈内的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里的京城掌故,正在聚焦着海内外的浓厚兴趣和目光,更日益引发了大家急切渴望抢救老北京珍贵文物、文化遗存的强烈呼声和民众诉求。希望一切志同道合者,能把自己的感想文字及珍藏的有关历史资料附在本文之后,并将所有内容,自觉地转载到本人的博客、微博、论坛等上,给更多彼此怀有深情厚谊的老街坊、老校友们,每人都能看到。十分想念大家,难忘故里我和亲人过去一直在那生活的美丽地方!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56 , Processed in 1.13070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