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汇文同根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摘要: 汇文始基,继而丁香。走过百年,走近辉煌。 回首过去,学校的发展历史见证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百年光辉历程。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学校的教育先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奥妙神奇、惊天动地、缠绵幽思、荡涤心灵的教育 ...

    汇文始基,继而丁香。走过百年,走近辉煌。

    回首过去,学校的发展历史见证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百年光辉历程。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学校的教育先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奥妙神奇、惊天动地、缠绵幽思、荡涤心灵的教育故事,默默地影响着我们一代代后人的教育信仰与追求——郑智学(汇文一小校长)

    汇文幼稚园

    平时在幼稚园里,大家的主要活动就是听故事和唱歌、跳舞、做游戏。汇文幼稚园每周里还有几次画画课,所有的小朋友都很盼望上画画课,大家十分珍惜——李望霞

    在汇文的经历,是从幼稚园开始的。当年的汇文幼稚园,就在现在北京火车站候车楼那地界儿——那里本是汇文小学,不过小学的占地很大,是由南北两个大院落组成。在汇文小学北院的最西头,就是汇文幼稚园,也是个单独的院子。

    汇文幼稚园的布局简单而穿透,一溜平房坐北朝南。每个教室都是大大的玻璃窗,每到冬日,阳光可以毫无遮拦地照进教室,照在大家身上,暖洋洋的。一到夏天,灼热的骄阳却被教室上宽大的屋檐遮挡住,让教室里显得格外清爽。

    前面的院子也是不大不小,对于幼稚园来说,恰到好处。院子里秋千、滑梯、攀登架等一应俱全,这里是我们这些幼稚园小朋友的“最爱”。

    印象里,那时的幼稚园和现在不同,汇文幼稚园和汇文小学一样中午都是要大家回家吃饭的。不过,每到周末幼稚园里都会发好吃的,比如一个苹果或是一块蛋糕,在现在看来这些都没什么,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这些好吃的在我们眼里那可是“宝贝疙瘩”。

    平时在幼稚园里,大家的主要活动就是听故事和唱歌、跳舞、做游戏。汇文幼稚园每周里还有几次画画课,所有的小朋友都很盼望上画画课,大家十分珍惜。那时画画课上用的笔盒和蜡笔都是各家家长自己给准备的,平时都在老师那里保管,只有到上画画课的时候老师才拿出来发到大家手上,大家每次拿到自己的文具都格外爱惜。这些文具到大家要离开幼稚园升小学时,老师又都发还给了大家。

    汇文幼稚园里,高个子、头发在脑后绾成个大大的髻的谭老师,经常会给大家讲些故事,记得有一次讲故事课上,谭老师讲她的一个朋友因为不讲卫生,结果得了“离不开厕所的病”,肚子疼得要命,隔一会儿就得去上厕所。当时大家听了都害怕,为了让自己不得这个“离不开厕所的病”,结果个个牢记了“生吃瓜果要洗烫”、“饭前便后要洗手”……谭老师没讲什么大道理,也没有说教,每次都是让我们在寓教于乐中学到了知识,也养成了好习惯。

    幼稚园里有个传统,就是每年放暑假前给即将升入小学的大班孩子举行告别仪式。每到这个仪式,看着那些大班哥哥姐姐的骄傲和自豪,都让我们这些“师弟”、“师妹”格外羡慕,于是也对隔壁的汇文小学充满了向往,十分盼望着自己也能快点长大,早日也和他们一样,当上小学生,戴上红领巾。

    汇文一小

    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老师,是我们的美术教师。他寓教于乐,耐心而细致的教诲使我们受用一生。他说,写字和做人一样,要“站得端,走得正”。他教我们写好每一个字,画好每一幅画——范伯华

    1955年下半年,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从沪迁京,我也随之从上海转学,由于住在东城区建内豆腐巷六号(后为丰收胡同),离汇文一小不远,又听说此校“校风正派”、“师资强”、“学习条件好”,所以就选定了汇文一小。

    汇文一小那时分南北两个校园。坐北朝南的北校门是个高台阶的大门,门楣上横置一块木匾,上书“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校”。进了大门两侧是传达室,过了门洞靠东是北校的操场,南北长、东西稍窄。靠西往里一二十米处开始向北,则是一排排干净利落的平房,窗口明亮,这便是我们上学的课堂了。靠校园外墙也建有平房,那里是老师们的办公室。

    在操场与教室区的分界处,对着大门筑有一处高讲台,讲台西缘处有一扇高影壁,对着操场的那一面上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平时开大会,演节目就在此进行。我就曾在此台上表演过笛子独奏。

    南校的大门斜对着北校大门,门口台阶没有北校的高,大门两边分布着教室和办公室,坐南朝北的大门里面是一个足球场,面积比北校操场大,同学们课余嬉耍玩乐多是在这里。

    大操场的两边还有东院和西院,这里是老师和学生的宿舍区。那时汇文一小生源复杂,既有国外归侨的子女,又有从“黄河边上找回来”的革干子弟,还有就是我们这些平头百姓的子女。回家不方便的孩子们,就食宿在学校里。记忆中,西院好像是女生宿舍,东院便是男生宿舍了,老师的宿舍夹在其中,我们这些回家近便的学生,便是走读了。

    汇文一小治学一向严谨,这是有传统的,老师的言行便是学生的表率。我们六(4)班班主任杜玉衡老师是教语文的,颇有儒士学者风度。别看杜老师平时不苟言笑,但教学是既有耐心又很严格,这大概就是“汇文”的典型形象吧!

    我们班在杜玉衡老师的教导下,同学之间不管家境好差、生活水平高低,从没有谁看不起谁的事情,同学间互相帮助,团结和谐。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班里同学在学业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们班也获得了“优秀班集体”的称号。这种班风使我们受用一生,到现在老同学中还流淌着这种风尚。

    张寿康老师身体健壮,性情开朗,是个幽默中带教益的师长,他是我们的体育老师,和学生们非常亲近,像一个父亲一样时刻呵护着我们成长。

    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老师,是我们的美术教师。他寓教于乐,耐心而细致的教诲使我们受用一生。他说,写字和做人一样,要“站得端,走得正”。他教我们写好每一个字,画好每一幅画。孙老师对于我刚从上海来语言不太通顺的一个小学生更是呵护有加,常在课余给我“开小灶”,教我普通话的发音、语言的说法,还经常问我:“小上海,这些话会说了吗?”在孙老师的精心教诲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很快过了语言关,学习成绩上升很快。

    1958年前后,北京站选址用地,征用了汇文一小的大部分校园,现在北京沿东边靠北的铁道和配套建筑,便是“汇文一小”的旧校址。后来学校又改名丁香小学,现而今,汇文一小的招牌又重新挂在了校门,让人欢喜与欣慰。

    汇文一小那些可敬、可爱的老师,以他们卓越的知识与品德,言传身教,在我们那张天真洁白的纸上,画出了美丽而深刻的画卷。在汇文一小和恩师的培育下,我们从小培养了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讲奉献、敢承当的精神,使我们在后来的时光,用从汇文一小老师那里传承过来的责任和爱心,承担起责任和义务。

    汇文中学

    汇文中学前身是汇文学院,后来与其他学院合并搬家,汇文学院这处校址改成了汇文中学。这里原是大学的环境和设备,校园广大,楼舍精美,条件比一般的中学都要好——蔡鸿宾

    汇文中学原址在崇文门内大街的船板胡同深处,校园广大,楼舍精美,环境幽美。校园的东面是400米跑道的大操场,南面有几个篮球场、单双杠和吊环。临近校门口至体育馆的四周,挺立的白杨树和丛生灌木相呼应,每当风起,摇动的树叶便发出哗哗的声响,走在甬路上舒畅惬意。

    主教学楼“安德堂”是中西合璧式的建筑,教室宽敞明亮,桌椅都是进口木材制作的,非常舒适,地板平整,冬天还有暖气;学校的体育馆也很别致,东西两面是大大的玻璃窗,赶上雨雪天,体育课便改在这里上跳箱和垫上运动课;图书馆在校园南面,是座中式的古典建筑。馆内藏书丰富,还有许多报纸和杂志,那时馆内还购置了大量的苏联小说供同学借阅,有时陶副校长还在这儿辅导大家如何欣赏这些小说。

    据老师讲,汇文中学的前身是汇文学院,后来与其他学院合并,在西郊成立了燕京大学,原汇文学院便改成了汇文中学。因为原是大学的环境和设备,所以校园广大、楼舍精美,条件比一般中学要好。

    1950年秋至1953年夏,我在汇文上中学时,这里还是男校,教我们的大都是博学善导的中老年男教师——高庆恩和闫宅仁两位老师教数学,讲课时都擅长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对于难解的题目,便在黑板上做示范演示,边演示边指出解题的关键所在,使同学们颇受启发;白序之和李戏鱼老师教语文。白老师年轻时,曾是茅盾、叶圣陶先生主办的文学研究会的会员,讲现代文学作品常带强烈的感情,很具有感染力。对作文的批改也细致认真,有眉批,也有总批,针对性强。受白老师的影响,我也喜欢上了文学。李戏鱼老师的古典文学功底深厚。解放前曾修改过汇文校歌,这首修改后的校歌大气磅礴,词中智、仁、勇则唱出了汇文师生的心声;教化学课的崔文治老师讲课诙谐有趣,同学们背地里称他为“崔半仙”,一些化学知识经他编成顺口溜,一下就变得易学易懂了……

    我在汇文上中学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万象更新,师生们热情高涨,国庆节我们白天参加游行,夜晚和慕贞女中的同学一起在天安门广场尽情跳舞;在班主任白序之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坐火车去丰台参加灭蝗劳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还参加市政改造建设,自王府井大街南口至东单南口沿街修路……

    同学之间友爱团结,每逢学校开运动会时,喜爱长跑的闵力援、王鸿顺、杨宝印和修宗启等代表我们班参加接力赛,没项目的同学便组成拉拉队为他们加油助威;汇文中学里有许多的课外兴趣小组,口琴队、合唱团、天文小组和文学小组……我参加的文学小组曾请来著名作家邓友梅给我们作报告……

    那时,班里在团支部书记刘博昌和班长司铁龄的倡导下组织了学习小组,能者为师,互教互学。高中毕业时,除几位同学响应号召留校任教外,其余都考上了大学。离开汇文后,这些同学大都工作在科技、教育和医疗等战线,为国家建设奉献了青春与才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3-29 18:09 , Processed in 1.08857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