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大叔大妈咋成了两口子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刘淑芳

    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北京人口更新很快。随之而来的是,正儿八经的京腔京韵日渐稀少,南腔北调儿越来越多。前不久,本版刊发了《北京话“儿化”韵的特点》以及《老北京话测试》之后,关于北京方言的话题再度成为读者关注的热点。有人认为,北京方言也该成为一种“非遗”,永远地传承下去;更有人认为,保护历史悠久的老北京话,与保护古都风貌同等重要。还有不少读者写来文章,加入到对北京方言的探讨——

    近日“五色土”刊出凌振海先生关于北京话“儿化”韵的特点,读起来很亲切。我也是个老北京,在凌先生启发之下,也凑个热闹儿扯扯“京腔”。

    众所周知,北京话不是普通话,它是流行于北京人之间的地区性的土语,其发音虽比吴音粤语好懂得多。但有些话还是让外地人摸不着头脑。比如“拉抽屉儿”,并非指真的去拉抽屉,而是比喻有人说话不算数儿,变来变去让人不敢相信他,再如“好吃不好克化”“克化”读音为“壳乎”,词尾应为轻音。即“消化”之意。全句比喻贪财之人有风险,如贪吃者见了美食猛撮,就难免消化不良闹肚子。

    关于“儿化”韵,我现在还可做些补充。首先是“儿化韵”,卷舌音er是单元音又是单韵母儿,它可以连接在任何音节的末尾。但“儿”不能自成音节,本身也无实际意义,它必须与前一个字合成一个音节,如“小孩儿”、“红花儿”……

    其次“儿化韵”有两重意思,一是“儿”是构成名词的词素,它可以改变原来的词意。比如“盖锅”中的“盖”为动词,加上“儿”就成了名词,如“瓶子盖儿”。再如“尖”本是形容词,加“儿”就变成名词

    了,比如“针尖儿”。

    另外,“儿化韵”除了凌先生提出的六点特征,逐有时含有感情色彩,一般对喜欢的人或事物后边加“儿”,比如“小姑娘儿”、“花蝴蝶儿”、“小老虎儿”等听起来柔美舒服。对于不喜欢或可怕的东西,词尾一般不加“儿”,如“这孩子真讨厌!”“蝎了虎子”、“大灰狼”等。

    北京人说“儿化”音很自然,外地人就说不好,我上高中时学校来了一批印尼归国华侨,我的同桌正好是个华侨女孩儿,夏天她对我说想买“冰棍”,吓我一大跳,我问你买冰棍打谁呀,逗得同学哈哈大笑。

    其实,除了“儿化”韵之外,老北京话还有其他很多特点,弄错了也会贻笑大方。现在有些文艺作品对传统称谓有点儿乱,如“春晚”小品中的“白云”、“黑土”是老两口儿,可崔永元却叫他们“大叔”、“大妈”——这就乱了套啦!实际生活中,“大叔、大婶儿”是配偶,“大爷、大妈”是夫妇,“大妈”是“大叔”的嫂子,怎么能让“嫂子”和“小叔子”成了夫妇呢?

    北京方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听起来令人亲切,真希望北京方言也能成为一种“非遗”,永远地传承下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6 21:08 , Processed in 1.08614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