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正安和”乃中轴线之主旋律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阎崇年



    “中轴线”申遗,如今已被列入北京市“十二五”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作为世界上现存的最长城市中轴线,老北京的中轴线已走过近600年的沧桑岁月。其实,我们每个人所亲闻、亲历、亲为的“中轴线”故事,也都是“中轴线”上一个个令人回味的音符。

    在北京城中轴路上,虽曾多次走过,但都是分段走,如从前门到天桥,从地安门到钟鼓楼,从来没有一气儿从南到北,或从北到南,走完7.8公里的全程。今年中轴线进行申遗,我又在重读故宫,于是决定走一趟全程的中轴路。

    一气儿走完7.8公里

    再一口气儿爬了钟鼓楼上俩“天梯”

    2011年3月19日早8点,我们一行登上复建的永定门城楼,举目四望,真有“南俯中原,沃野千里”的感慨。随后,以永定门为起点,沿中轴路北行。从永定门北望,穿越3100米大道,能清楚地看到正阳门箭楼。边走边看边想,回忆当年在北京六中上学时,周日约几个同学,从南长街南口,经前门到天桥,沿街两侧卖估衣的、耍大刀的、说相声的……热闹非凡。今天之行,前门瓮城,已经不见。从前门再行908米,到天安门。1949年10月1日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和联欢晚会,盛大而热烈的情景,虽60多年了,回想起来,却如昨天。再穿过地道,行575米,到午门。午门里是太和门庭院(太和门广场),上世纪50年代,曾在这里参加“亚太和平大会”,五万多人,盛况空前。难怪法国朋友跟我说:北京最壮美的地方是太和门广场——蓝天、白云、红墙、黄瓦、朱柱、绿水、青(砖)地,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油画。我在这里参加过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的“太和邀月”晚会,美丽夜景,如梦如幻,令人如醉如痴。

    我们进午门,穿故宫。故宫核心建筑是前三殿和后三宫。故宫建筑之美,令人无以言表。不仅建筑美,而且和谐美。如中和殿与交泰殿,都是方形殿,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说是为建筑美,但还有空间美。我们拉尺实测,中和殿距离太和殿与保和殿各为29.3米,交泰殿距离乾清宫和坤宁宫各为14.15米,受空间所限,这里只能建中和、交泰两座平面呈方形的小殿。

    出了故宫,一直北行,到达中轴线的终点钟鼓楼。鼓楼台阶为69级、通高46.7米,钟楼台阶为75级、通高47.9米,是当时北京北城的最高点。同行的陈亮形容其陡峭程度不亚于黄山天都峰的阶梯。走完中轴路7.8公里路程,再一口气儿分别爬上鼓楼和钟楼的“天梯”,虽有点累,但很高兴。下午两点,结束此行,但脑海里在回味着中轴线上的“三出三靠”。

    北京城“三凸三靠”

    哪吒的脊骨是中轴线

    香港大学历史系主任陈学霖教授引刘伯温和姚广孝设计北京城的传说——刘、姚二人不约而同地按照哪吒的形象,设计了北京城,其中哪吒的脊骨就是中轴线。

    打开明清北京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在皇宫之南,有三个坐北朝南、平面呈“凸”字形的建筑布局,层层递进,步步开拓,在中轴线上形成三个高潮,显示出向前发展的恢弘格局和磅礴气势。

    明建北京城,先定中轴线。正如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所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在明清时期,这条中轴线上,从南到北排列着永定门、正阳门、大明门(大清门)、承天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玄武门(神武门)、地安门等10座最重要的城门,纵贯宫城、皇城、内城;这条中轴线上,矗立着太和殿(奉天殿,皇极殿)、中和殿(华盖殿,中极殿)、保和殿(谨身殿,建极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即前三殿和后三宫,共6座雄伟壮丽的宫殿,全城建筑都以中轴线为基线而对称展开,皇帝的宝座,就安设在中轴线上。这些建筑形制体量平衡对称,高低错落、结构疏密井然有序,阴阳之间壮美谐和,构成了一幅世间独具的隽美画卷,同时也形成北京中轴线的高潮。

    中轴线可以概括为“三出三靠”。第一出是,以宫城为依托,自午门到天安门,东西有庑墙围合,呈封闭型,前罩左祖(太庙)、右社(社稷坛);第二出是,以皇城为依托,自天安门到大明门(大清门),东西有千步廊围合,前罩左文(吏户礼工和翰林院等)、右武(五军都督府和锦衣卫等);第三出是,以京城(内城)为依托,自正阳门到永定门,中为御道,前罩左天(天坛)、右地(先农坛),层层相依,迭迭相扣,形成宫前的气势,宏阔雄伟,威严壮丽。“三靠”的第一靠是,宫北的景山,明称煤山,也称镇山。明朝南京的宫城,北有山势依障,而北京元大都城北部没有靠山。明朝在修北京城时,将疏浚、拓展西苑湖水挖的土,堆积到宫城北部成山。这就形成宫城北部的一靠。第二靠是,皇城北的钟鼓楼,不仅挺拔高耸,而且中轴路到此为止。第三靠是,北城的城墙。北京城南面有崇文、正阳、宣武三座门,北面也应有三座门,但北面却是左德胜、右安定两座城门,当中没开城门。从军事上说,当时主要威胁来自北方,中间不开城门便于防御;从气象上说,则是北面形成第三靠,收住城气。

    北京中轴线是动态的,明永乐建城初,这条中线的南端是正阳门。明嘉靖南拓外城时,这条中轴线的南端是永定门。自北京奥运会以来,中轴线的北端向北延伸到森林公园,全长16公里,比原来延长一倍。

    中轴线上的“三出三靠”,既突出了北京城的宏伟气势,也展现了北京城的辉煌壮丽,更体现了北京城的中轴理念。

    “中正安和”的中轴理念

    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魂

    中轴线作为北京城的脊梁和灵魂,逐渐形成了“中正安和”的理念。

    一是“中”。《吕氏春秋·慎势》说:“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北京城设计与建设的法宝是一个“中”字,北京城居天下之中,皇城居京城之中,宫城又居皇城之中,而宫城又以子午线即中轴线为中。

    二是“正”。永乐朝建北京城,南面正门是丽正门,后名为正阳门。正阳门突出一个“正”字。《论语》里“正”字出现24次,如“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都是说做人做事,为官为政,都要讲求“中”。

    三是“安”。北京皇城的正门,明朝称承天门,强调“天”。那么,“天”承接的是什么?清顺治朝改承天门名为天安门。皇城的北门,明为北安门,清改为地安门。天和地都突出一个“安”字。皇城的六座门即天安、地安、东安、西安、长安左、长安右,都突出“安”。这六个“安”字,反映人们的愿望和期待:个人安康,家庭安福,人我安和,自然安顺,社会安泰,世界安宁。社稷江山,讲求永安。

    四是“和”。宫城外朝的三大殿,明初分别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突出“天”;明嘉靖重修三大殿后,依次改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突出“极”;清初重修三大殿后,依次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由神权的“天”到君权的“极”,再到社会的“和”,反映出帝制社会虽然发展缓慢,但思想理念却在不断进步。还有太和殿前庭院通向东华、西华的两门,东面左顺门(后改名会极门,清改名协和门)、西面右顺门(后改名归极门,清改名熙和门)。总之,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与太和、协和、熙和三门,都突出“和”字。这六个“和”,反映人们的愿望和期待:个人和悦,家庭和睦,人我和敬,自然和顺,社会和谐,世界和平。

    “中正安和”既是北京中轴线的核心理念,是中轴线的主旋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魂,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当然,“中正安和”在帝制时代只能是一种理念,是不可能实现的。

    总之,明清故宫之前,通过承天门(天安门)、大明门(大清门)和正阳门(前门),可以看出宫城的大气象、大格局。北京作为龙兴之地、雄险之地、居中之地和帝王之都,由一条中轴线即子午线贯穿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前有三凸、后有三靠”,将“中正安和”的理念展现得美轮美奂。

    我曾多次登上宫城的正门——午门,向南瞻望,端门展端正,天安门尚安泰,大明门崇国统,正阳门扬正气;向北瞻望,太和门开太平,乾清门守清正,玄武门重武备,北安门要安定——中轴线即子午线上这九座大门,功能重要,意义非凡,格局恢弘,气贯乾坤,我称之为明清时代的“天子九门”。

    回望明永乐十八年间,兴建宫城、皇城、大城,以中轴线贯穿其南北,展现“中正安和”理念。北京城中轴线好比乐章,南段从永定门至正阳门3100米最长,节奏和缓绵长,是前奏;从正阳门至神武门2500米,节奏突起辉煌,是高潮,从景山至钟楼2100米,节奏轻松优雅,是收束。

    中轴之线,旧貌新颜。沿中轴线两侧,既有古都风貌,又有新都光华。北京精神在中轴线上空高扬。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3-29 10:15 , Processed in 1.17673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