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燕京寺 法源寺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它不仅是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是培养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据《元一统志》记载,法源寺始建于唐朝,初名悯忠寺。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诏令在此立寺纪念,但未能如愿。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赐名悯忠寺。安史之乱时,一度改称顺天寺,平乱后恢复悯忠寺名称。唐末景福年间(892—893年),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并增建“悯忠阁”。阁甚雄伟,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之赞语。 辽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悯忠寺被毁,但不久即奉诏修复,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寺僧相王容法师募资进行了修葺,易名为祟福寺。 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称法源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法源寺奉诏再次整修,竣工后乾隆皇帝亲自来到法源寺,御书“法海真源”匾额赐寺,此匾至今仍悬挂在大雄宝殿之上。传说乾隆皇帝还在寺内写下了“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的诗句。 法源寺在历史上就是一座古刹。宋钦宗赵桓被金兵俘虏北上,就曾囚居在这里。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宋遗臣谢枋得抗元败,遁隐建宁(今福建省建颐县)唐石山中,后被元军所俘,押至大都(北京),拒不降元,也在此寺绝食身亡。 清代的法源寺以其花木见胜,誉满京都。寺内种植的牡丹达百余种,每当花开时,万紫千红,十分艳丽。寺内的前庭后院都种植了丁香,这里的丁香号称“香雪海”,芬芳浓郁,极负盛名。每岁春季花开,寺僧必备素斋,邀集文人名士赏花。 至今,寺内时的贵树木花草仍十分茂密,前院有唐松矗立,钟鼓楼前宁柏相伴。藏经阁前的银杏有几百年的历史,树冠如盖,枝繁叶茂,荫蔽半院。寺内翠竹、松柏掩映,菊花夹道,丁香满院,文官果、龙爪槐、海棠、古槐等郁郁葱葱,把整座寺庙点缀得格外幽雅、清静。 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大遍觉堂、钟鼓楼和东西廊庑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严谨,宽阔广大,是北京城内保存下来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 走进山门,左右两侧分别耸立着钟楼和鼓楼。前边是雄伟的天王殿,殿内正中供奉着明代制作的弥勒菩萨的化身布袋和尚铜像,高1.12米,袒胸露怀,欢天喜地的样子。弥勒佛背后是勇猛威严的护法神韦驮坐像,明代铜铸,高1.70米。两侧是明代铜铸的四大天王像,十分珍贵,皆高1.20米。大雄宝殿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历时二年,至今仍十分雄伟庄严,气势非凡。 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着“华严三圣”,即毗卢遮那佛、文殊和普贤菩萨像。为明代制作,木胎贴金罩漆。正中的毗卢遮那佛端坐在须弥座上,像高2米。加上背光,通高3。97米。文殊、普贤分立两旁,像高2.14米。这三尊塑像,妙相庄严,雕制精美,在明代塑像中可推上乘,在北京寺庙中属少见。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坐像,像高约1.35米,木胎贴金,为清朝制品。大殿中迤南两表石柱础,作卷叶莲瓣,估计是唐初建寺时原物,它的花纹与庙中业经佚失的唐开元十四年(726年)石幢而保存了幢座的花纹是极相近的,其石质也不是一般北京附近所产的白石。 悯忠台一名念佛台,又称观音殿。台基高1米多,周围护以砖栏,殿堂建于台上。此殿结构独特,外墙以十二柱为架,室内以十二柱支撑,式样与故宫御花园万春亭相同。这里保存着法源寺的历代石刻、经幢等,以唐《无垢净光宝塔颂》、《悯忠寺藏舍利记》、《承进为荐福禅师造陀罗尼经幢》,辽代的《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宫舍利函记》最为珍贵。殿外山墙还嵌有清代翁方钢复制的唐“云麾将军碑”残柱基,另有《法源八咏》及《心经》等碑刻,是研究佛学和法源寺历史的重要资料。 悯忠台院中还有一具石雕香炉,雕镂精致,刀法细腻,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悯忠台后面的殿堂叫净业堂。堂前有一巨大石钵,双层石座,周围雕着海水花纹和山龙、海马及八宝等形象,雕刻极为精美,可与北海团城的渎山大玉海媲美。净业堂内供奉着一尊明代钢制的巨制毗卢佛像,高及屋顶(4.58米),共三层:下层为千叶莲瓣巨座,每一瓣上楼一佛像;中层为四方佛,面向东、西、南、北;最上层为毗卢佛。整座佛像古朴、精美。 大悲坛是一座佛教文物宫殿。这里陈列着历代佛像、石刻及艺术珍品,有中国最早的佛像——东汉时代的陶佛座像,有东吴时代的陶魂瓶,有北齐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铁铸佛像、宋木雕罗汉、元钢铸观音、明木雕伏虎罗汉等,都是珍贵文物。另外还有不少各国赠送的经像文物。 最后的殿堂是藏经阁,大殿全部用青砖铺地,阁上供奉着大士像,为木胎干漆所制,是明代造像艺术精品。阁内珍藏着是、清时期所刻藏经。1980年5月,日本国宝鉴真大师像到中国巡展时,曾在这里供奉了7天,有16万信徒和群众前来瞻仰、观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这座千年古刹得到政府的保护,多次拨款进行了维修。1956年,中国佛学院在这里成立。1963年,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僧教徒会议也在这里召开。1980年,国家再次拨款修复寺庙,并创办了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使之成为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的中心之一。 中国佛学院是以培养僧才为目标的中国高等佛教学校,1956年在法源寺创办,第一任院长是喜饶嘉措大师。当时设本科、专修两科,来自全国各地寺庙的100名学僧在这里学习。1961年设研究部。1962年又开办藏语班,招收了来自西藏、四川、青海、云南等省(区)的学僧。到1966年停办时,已培养毕业生410人,他们现在大部分在各地寺庙中担任住持和寺庙管理工作,少数从事佛学研究。1980年,中国佛学院恢复招生,设2年制专修科1班,1982年设本科2班,后恢复研究班,招生的对象是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文化程度以上,已有相当时间的出家经历、信仰坚定、律仪端正、品学兼优、爱国、爱教的青年僧人,年龄限于20至28周岁。本科生学制四年,主要学习佛教专业课,如基础佛学、中印佛教史和诸宗学说等,另外也学习古文、史学、中西哲学、外语、时政及课诵、坐禅等。到1992年底,毕业生为238人。中国佛学院以“教书育人,学修并重,爱国爱教,弘法利生”为教学的指导方针,培养学僧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具有较高的佛学造诣和大学本科程度的文、史、哲知识水平,使学僧在德(包括宗教情操)、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适应国家和佛教需要的佛教学术研究人才,寺庙管理人才及海外联谊和国际佛学交流人才。 今天的法源寺不仅是佛教活动场所,也是僧才培养基地,它还以丰富的佛教艺术珍品吸引着一批批中外信徒香客。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05 , Processed in 1.12274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