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门附近如今已经是楼宇林立。 这幢被周边居民称为“苏联专家楼”的楼房,其实是北京第二机床厂的家属宿舍楼。我们家与二机床厂六十多户职工,当年曾有幸住进了这座新楼。这座楼盖好后的至少十几年里,一直鹤立鸡群,始终是广外地区标志性建筑,也是广外地区唯一的一座居民楼。 上世纪五十年代那会儿,我父亲刘传俊曾是北京第二机床厂的车间主任。父亲是1930年参加红军的,长征途中双耳震聋,到陕北后成为延安兵工厂工人。由于爱搞技术革新,还曾当选过边区劳动模范。1949年2月父亲进入北京后,参加了北京第一机床厂的筹建。过后不久,父亲又参与第二机床厂的筹建,并先后担任了车间主任与科长。 说到第二机床厂,据说前身是个军械所。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为了打内战,在当时的北平设立了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华北剿总又在广安门外的达官营南建立了华北剿总军械所。当年这个剿总军械所身份特殊,所以也目空一切,与横行霸道的宪兵水火不相容,双方1948年曾发生过大规模火拼。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建立的北京第二机床厂,就是在这家军械所的基础上改建的。 伴随着北京第二机床厂的建立,广外北街西部的大片地区成为了二机床厂的宿舍,不过除了“苏联专家楼”这个孤零零的四层楼房外,好长时间里,广外小马厂到天宁寺、关厢一带,铁路以东的广外大街以南地区,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前,方圆几公里再没有其他的居民楼。那时广外这一带除了“专家楼”之外,其实还有几幢楼房,但那都是附近几家单位里的办公房。 说到其他几家单位,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广外这一带还陆续建起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商业储运公司,还有广安门火车站、广安门牛奶厂,另外北京扑克牌厂、北京唱片厂,钢厂、硬质合金厂……陆陆续续这么多的单位进驻,广外关厢地区也一下子开始繁荣起来。 当时广外的邮局、银行,商店、饭馆、旅馆、电影院、澡堂、理发馆、照相馆、自行车铺、鞋铺……这些全都集中在关厢,极大方便了广外北街一带的居民。很长时间里,广外地区的单位按月给每个职工发澡票、理发票,凭票在澡堂、理发馆消费。 那时广安门牛奶厂位于广外北街东侧,蒸汽轰鸣与玻璃奶瓶碰撞声,曾经长年回荡在广外北街的上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的牛奶非常珍贵,父亲因为是老红军才有机会订上一瓶牛奶。小时候我们姐妹经常排队取奶,提着木条钉成的小筐用空瓶换奶,曾经我们非常兴奋与炫耀。 对广外北街的深刻记忆,还有广外北街南口的那家人民饭馆。有一次去吃面条,忘记找钱就匆匆走了,几天后才想起还没找钱这事儿,于是路过人民饭馆时进去询问了一下,也没有抱多大希望。没想到,服务员当即取出特意保存的两元六角钱,交还给我。 与关厢一带的热闹相比,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马连道那一片儿则是布满了大大小小的仓库,没有任何商业服务机构,一到夜晚冷冷清清空无一人。太平桥东里与三义里地区也全都是平房,周边还有不少农田。 另外,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广外北街的环境一直不是太好,晴天尘土飞扬,雨天道路泥泞。一百米开外的护城河两岸,没有树木也没有草,河边浮沙就是沙尘的发源地,包括广外北街在内的周边,也深受扬沙的困扰。护城河的河水也是臭气熏天,夏天根本不会有人去河边散步休闲。现在的手帕口桥北边,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还曾有一个北京农民服务所,供赶着马车进城的人与马休息,马粪尿的臊臭气能一直传遍小马厂至达官营、关厢的广外广大地区。 广外北街的巨变始于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沿护城河建起了十几公里长的美丽的滨河公园,两岸绿树成荫,花草遍地,河水清澈见底,扬沙也彻底消失了。关厢至湾子的广外地区,曾经的清一色平房,只有广外北街“专家楼”一幢居民楼,现在也是高楼林立了。 广外北街扩宽了一倍,又铺上了沥青,街边小区内的道路也全铺上了砂砖。两座高大的星级宾馆,分别在广外北街南口路东与路西拔地而起。广外北街两侧的大片平房与牛奶厂彻底拆除了,建起了时尚的花园小区与美丽的街心公园。最近几年,广外北街及周边楼房还进行了“平改坡”,楼房外立面与楼道全部重新粉刷,楼房全都安上了门禁,多年的违章建筑彻底拆除。供农民马车留宿的农民服务所,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彻底拆除了,几年前变成了花园。 现在这一带,小超市林立,大型超市也有六个之多,小区居民居家购物近在咫尺。社区里也建立了社区医院,有个小病小灾的不出小区就解决了。美丽的滨河公园与街心花园为居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近水的广外滨河路一带,已成为理想的居家场所。 曾经的北京第二机床厂原址,如今早就变成了南城第一座五星级宾馆希尔顿逸林,还有朗琴国际商务楼、远见名园与豪华的朗琴园小区。广外北街乃至整个广外地区,城市改造走在了前边,成为南城最繁华地区之一。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广外仅有6路、19路两条公交线路,晚上没有路灯,全部道路为砂石路。现在的广外,几十条公交线路通达全市。 一滴水滴可以折射太阳,小小的广外北街,折射出了北京的沧桑巨变。 地理辞典 广安门 广安门原先叫广宁门、张仪门、彰仪门,位于外城西垣正中偏北,建于明嘉靖年间,是进出京城的主要通道,清道光年间改名广安门。乾隆年间昆山顾森所写的《燕京记》中,对广安门的记述是:“外城七门,面向西者广宁门,西行三十里卢沟桥,过桥四十里即是良乡县,为各省陆路进京之咽喉。” 曾经的广安门城楼,也已经不复存在。这座城楼原高两层,是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城楼和城台高耸,瓮城为圆角方形。民间流传的《里程歌》里这么描述广安门城楼:“彰仪门城楼九丈高,小井大井卢沟桥……”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4:02 , Processed in 1.08206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