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平头百姓有“廉租房”吗?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史料确实难找,但自唐代以来,还真有些为“穷人住房问题”动“真格”的! 《西厢记》脱胎于唐传奇故事,主人公张生,花很少的钱租住山西永济县普救寺。那时,大都市的庙宇常有上千间客房,供去应试的学生、出门的商旅和遭了天灾的百姓临时居住。 如果说政府重视“廉租”并卓有成效的,当属宋朝。北宋初年,宋高祖就强令各地建“福田院”,每家福田院都有几百间住房,凡是逃荒的流民、赤贫破家的市民、无人奉养的老人,都有资格在里面免费居住,而且提供免费伙食、医疗。 南宋初年,大量流亡人口涌进杭州,杭州城竟一度居住100万人口,人口密度已接近如今的上海浦东。因人多房少租金高,除了大规模公房出租外,南宋还出台了专门针对穷人的住房救济体制:一是遇到灾年,对租公房的市民减免房租;二是政府出资建房,免费安置流民和赤贫民众,而且各类住房功能十分明确,建“安济坊”是为了慈善医疗,建“漏泽园”是安葬无人认领的尸体,建“居养院”则是免费供赤贫穷人居住。三是修建比公房条件要差的简易房,但是租金更低,堪称“廉租”。 元朝开始给半数京官和所有地方官分了房,可分不到房的百姓怎么办?政府给了政策:“盖房不用买地”,政府为无房户批地自己建,建好后每月交租金,时称“地基钱”。 中国的封建皇帝中,细心为穷人着想的,当属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重八当过乞丐,深知穷人无立锥之地的窘迫,因此他一当上皇帝,就把穷人的住房问题提上了日程。 《明太祖实录》92卷记载:洪武七年农历八月,朱元璋给南京的官员下了一道圣旨:“京畿民庶之众,鳏寡孤独废疾无依者,多旧养济院,隘不足容,命于龙江择闲旷之地构260间以处之。从之。” 朱元璋让南京的官员找一块闲置土地,盖了260间瓦房,供没有住房的南京人居住。圣旨颁布后,南京的官员很快执行了。一个月后,朱元璋又给上海(当时叫华亭县)的官员下了一道圣旨,让他们对宋朝留下来的居养院进行翻修,修好后让没有住房的上海人居住。上海的地方官也很快地执行了。试点成功,朱元璋龙颜大悦,认为可以在全国复制“南京模式”了。当年年底,他又给中央的官员下了一道旨意:“全国范围内,没饭吃的,国家给饭食;没房子住的,国家给房子”。 朱元璋或许是历史上第一个逼着官员,在全国范围内给穷人盖房的皇帝,当然也是唯一的。然而,理想毕竟是理想。朱元璋死后,各城市房价还是扶摇直上,他“居者有其屋”的梦想也随之破灭。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9 , Processed in 1.09269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