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灵光寺的一天

2002-12-1 11:00| 发布者: 未知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计时工具,但灵光寺里的僧人们仍习惯生活在由钟鼓板磬构成的时间节律里。 

  凌晨4时30分,东面的北京城包裹在重重寒意里没有丝毫醒来的迹象,八大处二处的灵光寺内,仁祥师父已穿好棉布僧衣,拿起“板”,准备走出寮房了。“梆,梆,梆!”有节奏的板声划破黑夜,在寂静的山谷中显得格外清脆。仁祥师父迎着冷风,走向寺院的各个角落,以便每一个僧人都能清晰地听到他打板的声音。

  26岁的仁祥师父,原名叫于海祥,老家在江苏金坛,高中毕业,遵父母之命在家乡的宝塔禅寺出家,2009年才来到灵光寺,在这个寺院中,他的年龄还不是最小的。他的打板声意味着灵光寺一天的开始。

  仁祥师父的板声刚停,“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印兴师父就念起了《晨钟偈》,边念边敲击着寺院里的大钟。18句的《晨钟偈》,需念三遍,钟要敲108响,这大约需要20分钟。伴随着钟声,寺院里的僧人开始洗漱,整理房间。

  4时55分,德昭师父敲响了大殿内的大鼓,沉闷的大鼓声在寺院里回响。听到鼓声,僧人们就该到玉佛殿上早课了。几位老僧最早来到玉佛殿前的小广场上等候,他们双手插在宽大的袖管里,绛紫色的袈裟在阵阵寒风中轻轻摆动,玉佛殿里的灯光撒到屋外,老僧们呼出的白霜在灯光里缭绕。最后四声(分别代表天、下、太、平四个字)鼓响过,玉佛殿里的铜磬随即传出清脆的响声,僧人们陆陆续续地走进玉佛殿站在了拜垫前。

  在20多位上早课的僧人中,站在正中的演道法师身穿大红袈裟,他是寺里的首座,方丈有事时,寺里的佛事活动由他代为主持。站在两侧的其他僧人,都和聪惠师父一样身着绛紫色袈裟。聪惠师父出家前是厦门大学经济专业的学生,他说,僧人的服饰很有讲究,分为祖衣、七衣和五衣,在早晚课、法会等正式的场合,只有寺院的大和尚(主持、方丈)才有资格穿祖衣,也就是大红的袈裟。而其他僧人只能穿七衣,或五衣。在寺院里,僧人的称谓也因身份不同而不太一样,只有方丈一人可以称“和尚”或“大和尚”。在灵光寺,只有方丈常藏大和尚可以称“和尚”,方丈总揽寺内事务,下设四大班首、八大执事。其他人只能称作法师或师父。

  5时整,伴着木鱼的“咚咚”声,以及各种法器的敲击声,早课开始了。演道法师俯身拜下,捻香、叩首、念经……早课要念很多经文和咒语,经文当中有老百姓比较熟悉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整个早课大约持续1小时10分钟。

  演道法师是来寺里时间最长的师父。1980年,他来到灵光寺,当时加上他,寺里只有两位出家师父,另一位是海圆老和尚,他们共同守护着佛牙舍利。那时寺里条件很差,演道法师常常得睡在煤房,甚至板凳上。如今的演道法师是寺里的传奇人物,1996年,他随灵光寺的佛牙舍利出访缅甸,遇上炸弹袭击,他奋不顾身保护佛牙舍利,让他成了东南亚一带的名人,他的经历还被拍成了一部叫《佛牙舍利历险记》的电影。

  早课结束后,天依然黑着,僧人们走出玉佛殿,径直向院北侧的斋堂走去。斋堂的地方不大,也很简朴,每个僧人面前摆放着两个碗,分别用来盛饭和菜。这时,师父和居士已将斋饭做好。大家念过一段经文后,两位师父端着装满斋饭的大锅穿行在一排排餐桌前。主食是红小豆粥和馒头,菜有豆制品和柿子椒。吃斋饭时,斋堂里鸦雀无声,每位僧人吃多少,就盛多少。等到所有的僧人都开始吃斋饭时,两位添饭的师父才找个位子坐下用斋饭。

  6时30分,用完斋饭的僧人都回到各自的住处,收拾院落,打扫房间,处理一些个人的事务。这时,天已微微泛白,寒气仍然弥漫在山谷中,但已有香客从半开的寺门走进来,佛牙舍利塔前香炉中飘起了缕缕香烟。

  9时,朝拜礼佛的香客越来越多,灵光寺的广场上已是香烟缭绕,散发着浓密的檀香。一些香客信徒顺时针绕着佛牙舍利塔祈福。位于山门右侧的客堂(寺院接待会客的地方),知客兼副寺(相当于办公室主任)妙文师父已在等候访客。知客主要管理迎来送往的接待工作。除了居士、香客们,妙文师父还要接待来往云游挂单(借住)的僧人。“僧人挂单要中规中矩。大部分寺院里都允许外来的僧人挂单三天,僧人持证件即可办理。三天后,僧人如还要借住,需续办手续,还要穿上大衣(正式的袈裟)到客堂说明理由,如得不到寺院的同意,只能离开,到别处去住。”妙文师父解释道。

  “梆,梆,梆……”临近中午寺院里响起了连续急促的打板声,午饭时间到了,时间正好是11点整。斋堂门口一位居士手里举着牌子,上面写着“止语”。僧人们午餐称为过堂,添饭叫行堂。从进堂坐下到吃完离开都有严格的程序,而且过堂时不能说话,一切都要用手语,同早晨吃斋饭一样,吃多少,盛多少,不能浪费。

  聪惠师父介绍,“进堂后,维那(带头领唱)师父先念经,为信徒祈福、回向。饭桌上摆着两个碗,一个盛饭,一个盛菜。行堂都是由做义工的居士来完成的。过堂时,需要添什么,就把碗推到前面。筷子立在碗中,表示加米饭,平放在碗上表示添稀饭。添多少,就把筷子斜放到碗中相应的位置。吃饭前,筷子是左右方向平放在面前,如把筷子前后方向放到桌上,就表示吃好了。在过堂前,如果领唱的师父只带领大家念了供养祈福的经文,饭后是不能离开的。只有等念了回向的经文后,才能一同离开斋堂。”

  寺院中午的斋饭很简单,有米饭和炸馒头片,还有三个素菜,豆腐、青椒、粉丝。行堂(添饭)的居士一直在忙着,斋堂里有三四十人,但是却非常安静。

  正午时分,进出寺院的游客和香客更多了,大半个院子都站满了人。过堂后的僧人们都会依照自己的安排做事。

  僧人有“过午不食”的习惯,但这也不是硬性规定,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身体不好的也可以吃一点儿。有时寺院里有法会,僧人很累,晚上也会吃一点。到了冬天,为了御寒灵光寺的师父们一般晚上都会再吃一顿斋饭。

  在晚课前,如果寺里没有重要的活动,或法事,僧人们可以在寮房里静修,或到客堂接待来访的香客或居士,解答一些他们关心的问题。如今信佛的人很多,客堂里的师父们总是很忙碌。僧人们要出寺办事,必须提前跟客堂打招呼。

  18时15分,天已经全黑了,风似乎大了许多,吹得山谷里的松林沙沙作响。刚才还熙熙攘攘的山道上,已空无一人。几只流浪猫从殿前的灯影中依依穿过,步态从容。这时已到了寺里晚课的时间,晚课形式与早课差不多,只是念的经文不太一样。

  20时,暮鼓响起,敲完三遍,钟声接着响起,108遍钟声后,寺院里响起了“梆”……“梆”有间隔的打板声,听到钟鼓声和板声,僧人们就准备休息了。监院法柱法师解释说,晨钟暮鼓,并不是说早晨敲钟,晚上打鼓。其实,早晚钟鼓都要敲,只是顺序不同。早晨打板后,先敲钟,之后敲鼓,最后还要敲磬。到了晚上,最先敲鼓,然后敲钟,最后打板。晚上敲钟要念《叩钟偈》,同样是18句,只是与《晨钟偈》的内容不同。晚板也称“养息板”,听到打板声僧人们各自回到寮房,或静修,或看些书,只要不打扰别人就行了,歇息时间自行决定,一般来说,晚上9点半时,大家也就都歇息了。

  仁祥师父打板也两年多了,每天早晚一分钟也不能差。而敲鼓撞钟的师父是半个月换一位……

  僧人一天的生活,简单有序,分工明确,条理清晰,灵光寺里,钟、鼓、板、磬的声音就是号令,不用多说,也不用问,师父们听令行事就行了。

  21时,山下的北京城灯火辉煌,站在寺门口远远望去,中央电视塔犹如一个巨大的红灯笼挂在东方的天空中,此时此刻的灵光寺也越发显得静谧深沉。

  补白

  八大处地处北京西山,因有八座寺院而得名,明代有“八佛社”之称,清代又称“八大禅处”。八大处的寺院从唐代起建筑了三座寺院,即龙泉寺(今二处灵光寺);平坡大觉寺(今六处香界寺);感应寺(今八处证果寺)。八大处清代最兴盛时,有寺院多达45座,仅六处香界寺就有受戒僧人400多。如今灵光寺因供奉着世上仅存的两颗佛牙舍利中的一颗而成为佛教徒心中的圣地。

  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对八大处情有独钟。曾有“近京之册,此为高矣。不绝高,不敢绝高,以俯临京师也。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盖,不为枕障也。”的名句描写这里的山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4 21:03 , Processed in 1.08772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