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熊希龄:一个人,与一座学校

2012-7-21 17:45| 发布者: 掌柜 |原作者: 孙小宁|来自: 北京晚报

摘要: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香山慈幼院里的孩子就玩上了时髦的小三轮车。  蒙养园里住的是4岁到7岁的孩子,当时的条件非常优秀,孩子们除了能喝上牛奶,房间中还有抽水马桶,有美国专家来蒙养园参观后,非常惊讶,认为 ...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香山慈幼院里的孩子就玩上了时髦的小三轮车。 
  


 
  蒙养园里住的是4岁到7岁的孩子,当时的条件非常优秀,孩子们除了能喝上牛奶,房间中还有抽水马桶,有美国专家来蒙养园参观后,非常惊讶,认为当时的水准跟美国不相上下。 
 
 


  熊希龄跟孩子们的合影。 
 

    一个人,已经离开半个多世纪,仍然活在很多人心中。一座学校,至今谈起,仍令一群耄耋老人感念追记。到今天的香山,人们可能看不到这所学校的名字,但旧址犹存,每年的五月,还都有一群老校友汇聚于此,热切地谈起这个人:熊希龄,然后谈起自己在这座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们是从今年一本《往事》里接触到“香山慈幼院”这个名字,《往事》的作者,则是这所学校的创办人熊希龄先生的夫人。

    66岁对37岁,他们曾成就民国史中一段爱情奇缘。但更该被传颂的,其实是他们共同写就的香山慈教之教育佳话。    

    爱情奇缘,捐赠佳话

    1935年,熊希龄与毛彦文步入婚姻殿堂,当时熊希龄66,毛彦文37。是熊希龄已故夫人朱其慧侄女为他们彼此牵的媒,这位侄女曾经是毛的同学。

    熊希龄曾作诗记这段奇缘:

    痴情直堪称情圣,

    相见犹嫌恨晚年。

    同挽鹿车归故里,

    市人争看说奇缘。

    除了彼此的深爱,熊希龄与毛彦文共结连理,还有一个内在想法,是希望学教育出身的毛彦文能跟他一起,共同主理香山慈幼院。他们婚后一度住在北平石附马大街22号的熊宅。熊希龄夫人朱其慧1931年去世时,为纪念亡妻,熊曾慨然捐出全部家产,设立“熊朱义助儿童福利基金会”。据统计,这笔巨款折合大洋27万5千多元,另有白银6万2千余两。

    《往事》中载,见熊又成家,基金会的董事会,拟将一半产业归还他们,以做日常家用。但夫妇二人都表示不可以。后董事会决定,每月给熊家八百元生活费。       

    目睹水灾,创办香慈

    熊希龄祖籍湖南,人称“熊凤凰”。少年时有“湖南神童”之誉,1913年出任民国国务总理,一年未到就辞职,从此远离政界。

    1917年夏末秋初,河北境内大雨连绵,山洪暴发,京畿一带顿成泽国。灾民逾六百万人。身处灾区的熊希龄目睹“难民露宿,呼号求援”的惨剧,良心不忍,当即奔赴北京,一边向中国银行公会求助,一方面向政府求救。结果政府官员一致认为:除非他出来主持赈灾,才可定议。熊希龄利用他在社会上的巨大号召力,结合政府、地方士绅和中外慈善团体之力,成立“京畿水灾筹赈联合会”,他自己出任会长。水灾平息后,收容儿童先被其父母领回,最后还有二百多离散儿童没有人认领。1920年,熊与夫人朱其慧创办香山慈幼院。

    在开院仪式上,熊希龄说:“我自从办了水灾和这个慈幼院,我始知贫民的社会是很可怜的。”

    同时他还写下一段文字,来表白他余生的选择:“我在世上什么事都经验过了。我觉得总是很悲观的。政治的罪恶,是不消说了。就是实业呢,我觉得经理人都不是拿着良心对着股东的,所以我也灰心了。就是社会呢,我办过几年赈,我觉得真是用良心做事的人少,甚至有几家殷实的绅士也是不干净。我在北京修了几条工赈的马路,约有三百多里。有一处系与外国慈善家合办的,修好了交与地方官去接管。那时天津的报纸,忽然谓我卖路与外人。你想社会事还能办吗?所以我很悲观。我只缩小范围,办我的慈幼院,这些孩子都是真心地爱我,把我当他们的父母,我把他们当我的儿女,成立我们这个大家庭。这便是我的终身志愿。”       

    香山之外,别有分校

    香山慈幼院前期为慈幼局,1917年11月20日熊公在北京城府右街北口与二龙坑两地设立慈幼局两所,分收男女灾童千余人,这是香山慈幼院前身。慈幼局局长为英敛之,英千里之父,英若诚祖父。

    香山慈幼院最初寻址不易,徐世昌同前清皇室的内务府商量,将香山静宜园的地皮拨出,让熊希龄建立慈幼院男女两校。

    1926年,香慈发展成为具有一个总院和6个分院的完善教育机构,在院儿童已达1700人。6个分校中,第一院为蒙养部;第二院为小学部;第三院为中学、师范部;第四院为职业部;第五院技工部设在北京城内;第六院为大学部,专为考上大学的毕业生提供学费和解决各种问题。

    校址曾几度变迁,男校三校由香山搬到青龙桥。女校第三校由香山的见心斋迁到城内的帝王庙。第四校职业部设在香山眼镜湖以东,第五校工徒学校校址在感化胡同和千佛寺。熊希龄亲任香山慈幼院首任院长,并写下校训:“大道公,天下公,公而无我;等级平,权利平,平则不争。”

    抗日战争开始,熊希龄率领世界红十字会人员从事救助工作,当时设伤兵医院四所,难民收容所八处,抢救伤兵六千余名,收容难民二万余。熊还把自己沪上家中的客厅,也变成工厂,招集女工缝制丝绵背心送前线战士,又制“光饼”(用面粉做成,圆形,当中有孔,可用线串起来,挂在头上)为士兵充饥。

    南京12月13日失守,熊希龄欲从香港转长沙,主持香山慈幼院分院事宜,12月25日突发中风,病故于香港医院。

    熊希龄逝世后,毛彦文在香港继任院长职务。在抗战硝烟中,毛彦文独自赴长沙寻找分院地址,但因长沙风声鹤唳,无法办校。广西省教育厅则表示,欢迎来桂设分院。她又 转道桂林。1938年2月,桂林分院幼稚师范学校在桂林东华门大街成立,此分院幼稚师范在广西持续四年。抗战胜利后,交与广西省教育厅办理。日军来袭时,慈幼分院毁于日寇疯狂轰炸。

    同一时期,毛彦文用长沙熊希龄私宅“进士第”办香山女子中学,作为香山慈幼院分院。此为湘西惟一女校,共三个年级,六个班,三百多学生。

    北平被日军占领,毛彦文因不便前往,请胡恩光做香山慈幼院代理院长。抗战八年,教保院、蒙养园及两所小学仍在香山办学。三校幼稚师范停顿,各工场停办。战事最后一年,部分日军开进香山本院,有些房子被日军占住,多遭毁坏。1945年10月毛彦文返回北平主持院务,进行全面复校工作,一直到北平解放。

    毛彦文1949年离大陆赴台湾,长期从事教育工作,1999年病逝,享年102岁。1992年曾回香山,主持熊希龄遗骨安葬仪式。

    香山慈幼院至1949年为止,共培养毕业生6000多人。不包括各种灾民、贫民短期培训班。

    孙小宁F107    

    与一座学校

    简介

    熊希龄(1869-1937),天生聪慧,十五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人,二十五岁中进士,后点翰林。1913年当选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后辞职。晚年致力于慈善和教育事业,1920年创办香山慈幼院。1937年12月25日在香港逝世,享年68岁。当时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仪式。

    毛彦文(1898-1999),民国名媛。出生于浙江江山;1920年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英文系;1922年转至南京金陵女子大学;1929年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35年与年长29岁、曾任国民政府总理的熊希龄结婚,轰动一时;1937年,熊希龄猝逝于香港,毛彦文继任香山慈幼院院长,勉力支撑其夫所创的慈善事业,贡献良多;1949年赴台,旋赴美;1962年返台任教;1999年病逝于台北,享年102岁。

    今年59岁的乔如正每天都会清扫位于香山煤厂街的熊希龄墓园。早在1991年,他的父亲乔永燕和母亲韩素洁就担任墓园的看墓人,现在父母两人身体都不好,刚刚退休的乔如正就接过父亲的担子。

    乔如正的爷爷乔清河曾经在香山慈幼院当过院警,他的几位叔叔也在这里上过学。一家人敬仰熊希龄为人,“一开始来不习惯,但想到熊先生对我们一家都有恩,慢慢就习惯了。”

    安旭东摄影 J133    

    补白

    香山慈幼院制度考

    1、正生附生。香山慈幼院采取正附生制。正生“专以孤贫为限”,凡欲入院者,必须“有人介绍及其家长请求”,“赤贫”正生免费,“殷实”家庭之附生则须缴纳学费。

   

    2、采取婴幼、小学、中学、职业、大学多种教育方式。

   

    3、生活起居:女宿舍命名以“勤、谦、俭、恕”等命名。男宿舍以“仁、义、公、平”等命名。校园活动与校舍风貌,由学生自己管理。宿舍实行村户自治选举村长,户长主持生活自立,在图书馆成立管理委员会,全校成立学生自治会。

    学校制定有《香山慈幼院儿童治家法》和《香山慈幼院儿童习礼法》作为对儿童家庭教育培训。

   

    4、特殊节日:每年7月7日是香山慈幼院特有的回家节。1935年和1937年在熊院长和毛夫人主持下,有过3次回家节活动。以后由于抗日战争,被迫停止这项活动。上世纪60年代,毛院长开始组织台北校友会恢复“回家节”活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年年举办回家节。

    香山慈幼院英才簿

    王子纲(即杨炳玉,邮电部部长)

    刘建章(原铁道部部长)

    赵志刚(即赵连珩,邮电部副部长)

    安法乾(原粮食部、商业部副部长)

    张勃川(原外交部副部长)

    梁一鸣(即梁伯勋,原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盛长忠(曾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会计长)

    谢家泽(水利水文专家,新中国水文事业奠基人之一)

    胡元璋(统计专家,曾任职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

    香山慈幼院革命史

    香山慈幼院曾为中共北平地下党早期在北平从事革命斗争的可靠据点之一,即李大钊革命活动基地之一。据李析哲同志回忆,1925年由北平中共地下党郭隆真负责在香山慈幼院开展党的工作,并且发展了一部分中共党员。1926年冬,由李大钊同志亲自批准,由郭隆真同志介绍入党的张秀岩同志任香山慈幼院的党支部书记。

    (李析哲同志回忆录,见《人民日报》1980年2月23日)

    本版资料参考:1、 毛彦文《往事》(商务印书馆2012第一版)

    2、常乃麟诗词《香山慈幼院赋赞》注释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8 , Processed in 1.07936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