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在北京市宣下区广安门内牛街。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清真寺。 据《北京牛街岗上礼拜寺志》记载,该寺始建于北宋至道二年(996),明宣德二年(1427)扩建,明正统七年(1442)整修。明成化十年(1474),都指挥詹升题请名号,奉敕赐名“礼拜寺”,故有“明寺”之称。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再次大修。该寺坐东朝西,面积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全寺建筑集中对称,其格局采用中国宫殿式的木结构形式为主,其细部带有浓厚的阿拉伯建筑的装饰风格。由礼拜殿、望月楼、宣礼楼、讲堂、碑亭、对厅、沐浴室等组成。寺门对面一大影壁,长40米,高5米,汉白玉底座,灰色大方砖镶面。寺的主体建筑为礼拜殿,面积600平方米,坐西朝东,它与其他清真寺所不同的是,进寺东门绕大殿左右两侧再迂回入殿,故称“珍珠倒卷帘”。 大殿结构由3个勾连搭式屋顶和1座六角形攒尖顶亭式建筑组成,左右衬以抱夏,古朴宏丽。殿南北五楹,东西3进共42间,纵深30余米,由18根立柱组成21个拱门,殿内可供千余人礼拜。梁柱间用尖拱形,天花梁柱上以粉贴金绘成阿拉伯图案,门楣饰以各种文体的《古兰经》文。殿后部穹窿藻井系宋代建筑,两侧用阿拉伯文组成的雕空门窗,笔法苍劲,属“库法体”。 大殿前的左右两侧建有两座碑亭,右亭建于明弘治元年(1487),为敕赐礼拜寺碑记。左亭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有汉阿两种文字刻的《敕赐礼拜寺记》碑,但碑文字迹大多无法辨认。宋熙宁(1068~1077)年间,有坎马丁之子马哈木所建的宣礼楼,为歇山重檐方亭建筑,前身为宋、元年间修建的尊经阁,与两座碑亭三足鼎立。 望月楼高约10米,平面呈六角形亭式阁楼,重檐歇山顶,亭顶盖覆有上黄下绿色琉璃瓦,周围有窗扇,窗外绕以走廊。寺内东侧有与大殿、宣礼楼成一次形的对厅7间,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是聚会议事之所。大殿南端有名为“涤虑处”的男、女分设沐浴房,供穆斯林洁身净心之用。寺院东南跨院内有两座“筛海坊”, 据现存元至元十一年(1274)和二十年(1283)两块阿拉伯文墓碑记载,系宋末元初前来中国传教的波斯人艾哈迈德和布哈拉人阿里之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于1955年和1979年两次拨款进行全面修缮。现中外穆斯林经常到此进行宗教活动和参观访问。北京市宣武区伊斯兰教协会和北京穆斯林建设牛街基金会均设在寺内。1998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27 , Processed in 1.07941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