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城的水系变迁

2012-8-24 12:49| 发布者: 掌柜 |原作者: 王金跃|来自: 北京晚报

摘要:   北京城的很多地名都与水有关,紧邻紫禁城的南池子也不例外   赵登禹路下面就是一条暗沟,是北京一条重要的排洪渠   尹钧科指着“清末北京市地下排水系统图”说,北京旧城每条街道都有比较完善的排水设施 封 ...

  北京城的很多地名都与水有关,紧邻紫禁城的南池子也不例外 
 

  赵登禹路下面就是一条暗沟,是北京一条重要的排洪渠 
 


  尹钧科指着“清末北京市地下排水系统图”说,北京旧城每条街道都有比较完善的排水设施
 
 
    封面故事

    今年是农历壬辰年,7月21日的大雨,给北京市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是在尹钧科眼中,今年北京可能有大雨,这个预言早在1996年他就在自己的研究报告中多次提出,“如果有关部门能够早点知道我的研究成果,可能今年的水灾不会造成这样严重的后果。”

    今年71岁的尹钧科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他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的研究生。

    尹钧科曾经将北京历史上的各种自然灾害都进行了深入研究,试图通过归纳法寻找出其中的一些规律,在做了大量的史书研究后,早在1996年出版的《北京历史自然灾害研究》一书的276页,他就明确写道:“康熙皇帝的一番话,不仅旁证了顺治十年的特大洪涝之灾,而且也为经验之谈,值得重视。如果这一经验无误,那么,下一轮中壬辰、癸巳年分别是2012年和2013年,当为易涝之年。”

    在今年4月出版的《随师问学》一书的287页中,他写道:“壬辰、癸巳年应多雨水”之说,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历史经验之谈……正在向我们走来的壬辰、癸巳年是2012年和2013年,有关部门应当予以重视和警惕。

    为此,本报记者特意采访了尹钧科先生,让他为读者解开北京城的水之谜。

    壬辰年水灾概率达80%

    尹钧科告诉记者,早在清朝康熙五十二年,阴历六月,有一天,外面正下着大雨,康熙皇帝触景生情,跟身边的大臣说,“兮年壬辰年、癸巳年,应多大雨。”当年刚好是壬辰年,转年则是癸巳年。

    又过了3天,雨还继续下,康熙跟身边的人又举了几个例子,说顺治十年,癸巳年,北京地区雨大成灾;万历二十二年,壬辰年,大雨;明朝成化九年,是癸巳年,北京地区也是大雨。

    康熙举的3个例子在《清实录》上都有记载,尹钧科当时正在做北京市科学规划办公室的一个课题——北京历史灾害研究,康熙皇帝的这番话引起他的重视,于是他把秦始皇以来一直到现在,按照60年一个甲子的规律,总结出2000多年里大概有37次甲子。然后从各种史书中去找壬辰、癸巳年期间的天气情况,结果显示在这两年中发生水灾的概率高达80%以上。“也就是说,在北京历史上,只要逢壬辰年、癸巳年,80%以上都是雨水成灾。这个概率是很高的。2012年就是壬辰年,明年就是癸巳年。所以我在1996的文章中,就明确预报了这一点。”

    内城很多明沟改成了暗沟

    尹钧科说,北京地区最近几年一年只有五六百毫米的降水量,在历史上属于少雨时期,这次7月21日的水灾,主要的原因还是突然的降雨造成的。

    此外,随着北京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城区大面积的道路街区都硬化了,铺上沥青、水泥地,这些地面不透水,一下雨,就形成了地表径流。而过去北京都是土壤的地面,下雨后虽然也形成径流,但相当一部分能够渗透到地面下去,地表径流减少了。

    历史上北京城内有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但随着城市不断地扩张和发展,好多明沟改成了暗沟。比如西城区的赵登禹路,很多人来北京后,都不知道赵登禹路下面就是一条河。那里原来叫北沟沿,后改名白塔寺东街。元代曾是大都金水河的故道。由和义门引护城河水东流,经小河漕东流入太液池。明代称大明壕,清代称西河沿,原来是北京城区一个很重要的排水渠道,一个很宽的明沟,一下雨,洪水就通过这个沟排出。

    到了民国后,就把这条明沟改成了暗沟,用皇城墙的大城砖,给大明沟砌上了暗沟。变成暗沟后,沟的断面面积显然变小。“原来的明沟有斜坡和沟底,变成暗沟后,不可能保留原来水道的形状,改成筒子形,或圆形和方形。这种暗沟的排水能力不如原来的强。”

    在京城内的其他一些地方,比如原来的南、北新华街,也就是现在在新华门与和平门的位置,在过去也有一排水渠道。后来改成暗沟,变成马路。

    通惠河以前也叫大通河,在元代的时候,一直是漕运的主要河道,当时漕运的船只从通州可以一直开到什刹海。到了明代,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里的大通桥以内,不再能够通船,但是排洪的功能还有,一下雨,大雨就通过这个渠道排洪,这个渠道,到了民国后,也改成了暗沟。

    尹钧科说,北京原来内外城都有护城河,这些护城河在历史上除了防卫的作用外,就是排洪的功能,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内城的护城河包括宣武门、西直门、复兴门、阜成门等位置的西护城河和东护城河,基本上都变成暗沟,“变成暗沟后,暗沟的断面大小不得而知,但是肯定没有露天护城河的排水功能强。”

    护城河是北京城内一个重要的排水通道,但二环修了地铁,对这些护城河也造成比较严重的干扰。

    清末内城排水网络密布

    尹钧科拿出一张“清末北京市地下排水系统图”,上面标满了密密麻麻的红线,他告诉记者,红线代表过去排水的沟渠,“主要的街道两侧都有排水设施,有些是明的,有些是暗的,这说明当时的人们考虑到了排水的重要性。只是现在这些设施大部分都没了。”

    这些红线以前大都是明沟,现在很多都变成了暗沟。在现在北京火车站的位置,有一条河叫“泡子河”,在元代是一条重要的河流,后来被填平修了北京火车站。

    当然,也有把暗沟重新变回明沟的,菖蒲河就是一例,菖蒲河又名御河,位于天安门金水河的下游。天安门前的金水河源于西山玉泉山,流经高梁河、积水潭、西苑、过金水桥,便是菖蒲河。原来一度被改成了暗沟,2002年东城区斥资全部搬迁河道两侧居民,拆平后挖出菖蒲河故道,恢复了水面。在尹钧科看来,让菖蒲河重见天日,对于排洪和美化环境都有利,“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北京城内原来还有很多的水坑,也就是洼地。在西城和东城尤其多,这些洼地后来都填平了。这些水坑的蓄洪作用不可小觑“别小瞧了这些洼地,暴雨后,也能积存很多周围的洪水。”尹钧科说。

    现在北京天坛东边的龙潭湖一带,还保留一些水坑,只是面积小多了。在先农坛西边,陶然亭公园附近,还有一些。先农坛从西边一直到北边,过去是窑厂,烧窑的时候要挖土,挖土后就形成坑坑洼洼,下雨后变成了一个个水泊子。

    原来北京旧城外的朝阳门外、东直门外地区,水坑也很多。“这些水坑尽管影响市容,但是有蓄洪的作用。下雨后洪水可以临时汇集到这里,现在大部分都填平了。”

    把明沟变成暗沟,除了断面面积减少,还面临如何疏浚的问题,时间一长,生活垃圾和泥沙就会淤塞,影响排洪的能力。为此,需要管理部门经常去疏通这些暗沟。

    过去在清朝、明朝甚至是元朝的时候,中央政府对北京城这些暗沟都会定期的疏通拓展,一般都是在下大雨之前,目的是提高暗沟的排水功能。比如史上记载南城的烂漫胡同,原来是一条水沟,是东护城河的一段。明清的时候政府常常会定期来这里淘挖水沟,以便排洪。

    “因为平常很多生活垃圾都会排到河里,所以在淘挖的时候,臭气熏天。这在史书上都有明确记载。”

    雍正七年,将外城何家庄至左安门水关一千二百余丈的明沟拓宽挖深,提高排水能力。乾隆二十七年,将东西钱粮胡同暗沟改砌砖沟,又将皇城西安门内甬路南北两侧的排水沟,部分用砖砌修,并与旧沟连接,以利于皇城西部的排水。

 

通惠河 
    水系变迁漕运船能从通州开进内城

    尹钧科说,新中国成立后,除了1952年和1962年的大雨外,总的来说降水量并不是很多,很多人没有想到北京市内也会发生水灾。

    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在历史上,北京市的水资源非常丰富,北京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座水城,内城与城外的联系常常是靠密布的河网。像通惠河、温榆河、潮白河上都能通船,证明水的流量很大。原来从通州乘船可以一直开到密云城下,顺着温榆河逆流而上,一直能开到昌平的沙河。

    过去北京地区泉水很多,海淀的万泉庄,据记载有28个大泉眼,这些泉眼流出来的泉水,通过万泉河向北流,清朝康熙年间建圆明园的时候,主要水源就是万泉庄的泉水。

    玉泉山的泉水水量就更大,遗憾的是,现在这些水源基本上都枯竭了。还有郊区像昌平、延庆等处都有不少泉眼,北京叫泉的地名很多,说明北京的水资源很丰富。

    《元史·郭守敬传》云:“大都运粮河,不用一亩泉旧源,别引北上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于旧运粮河。”这就是通惠河。通惠河上源即自白浮泉(也叫神山泉),西折而南,沿途汇纳双塔河、榆河、一亩泉、玉泉诸水,导入都城积水潭的。上述资料说明,元代的白浮泉、一亩泉、玉泉之水是相当旺盛的。不然,何以能保证通惠河漕运之水量呢?

    清朝时,现在朝阳区的沙子营,是清河和温榆河的交汇处,清河是从密云流出来的,到沙子营跟温榆河交汇,清朝的漕运船可以从通州开到沙子营,然后一直开到海淀的青龙桥。

    史书上记载,清康熙四十六年,也就是1707年,“开会清河,起水磨闸,历沙子营,至通州石坝止。中间七闸,闸夫一百二十名。运通州米由通流河至本裕仓。”

    这里所说的会清河,即今清河河道。清朝修建皇家园林时,需要大量的物质供应,靠陆地运输困难,很多时候需要水运,“连清河都能行船,说明当时的水量很大。”

    延至民国,虽然北运河、通惠河的航运之利渐渐废弃,但是琉璃河、泃河、错河,仍见有行船的记载。

    城内223米有一眼井

    历史上的北京除了河网密布,井多也是一大特点,当时内城有很多的满井。所谓满井,指水自动满到了井口。安定门外、德胜门外就有很多。

    《长安客话》记载:“出安定门外,循古濠而东三里许,有古井一,径五尺余。飞泉突出,冬夏不竭。好事者凿石栏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井旁苍藤丰草,掩映小亭,都人探为奇胜。”在明代,这里是北京市民春游的首去之处,著名文学家袁宏道曾经写下脍炙人口的《满井游记》。

    今天,在朝阳区十八里店乡,石景山八大处西,昌平县沙河镇北等地,均有“满井村”的地名。这些都说明当时北京地下水的丰富,现在北京市因为抽取的太多,就形成了一个漏斗状的地下水分布图,“越到城区的中心,地下水位就越低。”

    清朝光绪年间,据粗略统计,北京旧城共有1255眼井。以北京旧城面积62平方公里计算,则平均每平方公里有井20眼,每5万平方米就有井一眼。换句话说,在长宽各为223米的区域就有一眼井,有些一条胡同就有两三眼。

    当时一般老百姓打的井,都比较浅,最多十几米深,大部分是苦水井。而有些官府和贵族打的水井就比较深,属于甜水井。水井浅,地下水污染厉害,水就苦。水井深,抽出来的水就是甜的。

    王府井为什么出名?就是因为它是一个大的天然的甜水井,当时专门供给皇家专用。北京西城有一个福绥境,原来叫“枯水井”,民国后期,就把这个名字改成了福绥境。

    城外二百里内五大水系

    从历史记载来看,房山南麓,门头沟妙峰山的南麓,怀柔县的南部,都是北京地区的多雨区。

    这些地方下的雨大都是“地形雨”,在一些高山的前面,容易出现“地形雨”。气流随着山的高度升高时,水汽在温度下降时凝结,变成降雨。在山的北面,雨水就少。

    北京城内的东南部,容易有大雨。因为北京城的地形基本上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

    北京地区共有五大水系,中间是温榆河,从西北往东南流,永定河、拒马河跟括号的右边一样,成“反C”形排列;潮白河、平谷的泃河成“C”形排列。北京的河流基本上是从西北往东南流。

    这五大河流上游的受水面积都很大,从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东南部一直到承德的北部地区,都是这些河流的受水面积,很宽,很广,看起来就跟“蘑菇伞”一样。

    尹钧科说,北京地区为什么常常发生水灾,是因为这五大河流在北京地区形成了最狭窄的区域,最短距离也就200多里,“在200多里的距离中排列着5条河流,一旦华北地区下大雨,5条河流会同时上涨,都集中到北京城附近,很容易造成水灾。”

    后来修了密云水库,永定河上游修了官厅水库,情况有所好转。原来没水库的时候,潮白河、永定河经常泛滥。

    内城之外的水源除了河流,还有湖泊。辽金时期,在现在通州南部,张家湾以南,朝阳区南部和河北部分地区,有一个方圆数百里的湖泊,叫延芳淀。

    尹钧科说,史书上记载,当时延芳淀可谓是“水鸟亿万成群”。辽主到延芳淀去打猎,边上的卫士都穿上墨绿色的衣服,跟周围的水草颜色很接近。每隔五步距离,站着一个卫士。皇帝在上风口使劲击鼓,把水草中隐藏的天鹅惊吓出来,当天鹅在水面起飞的时候,他们就放出海东青鹘(一种猎鹰),去抓这些天鹅,由于天鹅体积大,猎鹰小,于是两只动物就一起落入水面,一旦落到士兵的区域,士兵就立马跑过去,抓住天鹅,“在列者以佩锥刺鹅,急取其脑饲鹘,得头鹅者,例赏银绢。国王、皇族、群臣各有分地。”

    古书上记载,元朝的皇帝还在延芳淀修了行宫。到了元朝的时候,延芳淀裂变成五六个小的湖泊,一直到道光年间,这些湖泊才最后消失,从延芳淀的演变,可以充分说明北京历史上水资源的丰富。


    东便门大通桥是排洪枢纽

    北京城内,关键的排水点是东便门外的大通桥位置,这里接纳护城河来的水,都汇集到大通桥,然后通过通惠河流到通州。“如果这里的河道不畅,北边、西边来的水都排不出去,会对北京城造成很大的影响。”

    明清两代,南方的漕船北上,或走海路,或走运河,到达通州张家湾。或者在张家湾卸下漕粮,或继续沿通惠河西行,到东便门大通桥码头,甚至直抵朝阳门码头。在元、明两代和清前期,北运河、通惠河就是首都的生命线。

    东便门及大通桥附近的水系,是元明清三代城市水网的枢纽,它东连通惠河,向北是西护城河;向南是外城护城河;正西是前三门护城河。高梁河水从玉泉山到西直门后分成三路,到东便门又全部归入通惠河。北京城的生活污水和雨季的洪水,大部分通过这里经通惠河、北运河入海。

    由于人口的激增和城市建设,北京的古城墙和城市水网,在几十年的时间内,面目全非。特别是从1965年开始,在地铁一号线的建设中,城墙被拆除,护城河河道被占用。与万宁桥、高梁桥、天桥齐名的东便门大通桥,也于1966年被毁。

    坝河的作用也很重要,在元代是一个漕运的重要通道。明初徐达在攻下大都城后,将北城墙废弃,在原来的位置往南扩了几里,目的就是为了将原来坝河西段纳入护城河范围。“我们也应该注意坝河河道的疏通,这对于北京市的防洪有重要的作用。”尹钧科说。

    南边的凉水河曾在北京城的建城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条古称洗马沟、桑乾水、莲花河的河道,曾经是辽金两代最重要的城市供水河道。它同时还将水体引入城内,依靠它,城内修建了同乐园和鱼藻池,并成为皇城中水体景观的中心。北京市从1990年开始进行污水治理,目前流经城区的主要排污大河只剩凉水河一条。

    辽代的萧太后河,是辽代的漕运河道,也是北京最早开凿的人工运河。主要发源于东南护城河,一个支流源于朝阳区老虎洞。是北京市南部城区及朝阳区南部的主要排水通道。

    从辽代到元代,北京城内有很多河道,而且很宽。现在的西绒线胡同,受水河胡同,包括天安门广场附近的东交民巷、西交民巷,在过去都是河道。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4 08:33 , Processed in 1.093049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