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东侧的菖蒲河经历了从明河变暗河又变明河的变迁 摄影 安旭东 最严重的时候,北京城内高处的地方都淹了好几尺,连紫禁城的城墙都坍塌过多次。 北京已进入下雨高发期 尹钧科通过多年的研究得出结论,北京地区从历史上看,无论是水灾、旱灾还是地震,都有多发期和少发期交替的特点。 比如地震,清朝康熙年间,北京地区地震频发,可是乾隆当政的几十年间,地震很少,即便有,也是级别很轻的地震。到了清朝后期,地震又多了。 他认为,从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地震开始,1967年3月27日河北河间地震,1975年2月4日辽宁的海城地震,1976年7月27日唐山大地震,再到1998年1月10日,在河北省张北县境内发生6.2级地震。可以说,1966年后,北京地区地震频发,“我觉得邢台地震后,北京地区包括周边,又进入了一个地震的多发期。” 历史上,康熙18年(1679年),北京发生平谷三河大地震,震中就在平谷西南的马坊。这是8.5级地震,是北京地区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地震,造成倒房12793间,坏房18028间,死亡485人。 在雨水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地区基本处于少雨期,除了1952年和1963年雨比较大,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是以旱为主。这个趋势一直延续到现在,降雨量基本上越来越低。他大胆预测,“7·21”的这场大雨,可能预示着北京地区进入到了一个多雨期。北京在今后五六十年,会进入一个相对多雨的周期,这个周期可能是五十多年,也可能是六十多年。 历史上最多发的是旱灾 为害最严重的却是水灾 尹钧科告诉记者,北京历史上出现频率最多的自然灾害不是水灾,而是旱灾。 清康熙皇帝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京师初夏每少雨泽,朕临御五十七年,约有五十年祈雨。每到秋成悉皆丰稔。” 乾隆也曾说过:“直隶春旱,十年而九。”其根本原因是由北京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因此,在北京水源日趋紧张和恶化的情况下,防旱抗旱尤为紧要。”尹钧科说。 但事实上,北京历史上发生频率最高,为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还是水灾。原因一是夏秋多暴雨;二是河流决堤泛滥。北京历史上的水灾80%以上都发生在阴历六七月份。其中,永定河自石景山至卢沟桥上下决口泛滥的次数最多,这里的河水决口对北京城的威胁也最大。 明清时北京地区曾发生多次特大水灾 历史记载,北京在明万历三十五年,也就是1607年曾经发生一起特大水灾。这年的春夏较早,农历五月中朝廷还举行祈雨活动。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突降暴雨,且一发不可收拾,终致水灾。 史书上描写这场大雨时说:“大雨如注,经二旬,……”“阴雨不懈,……昼夜如倾。”大雨一直持续到七月中旬,使得京城全给水浸。“高敞之地,水入二三尺,各衙门内皆成巨浸。九衢平陆成江,洼者深至丈余,官民庐舍倾塌及人民淹溺,不可数计。内外城倾塌二百余丈,甚至大内紫金(禁)城亦坍坏四十余丈。……雨霁三日,正阳,宣武二门内,犹然奔涛汹涌,舆马不得前,城堙不可渡。” 通州则“淫雨一月,平地水涌,通惠河堤闸莫辨。张家湾皇木厂大木尽行漂流。” 清代北京水灾记载较详细,堪称“特大”的有5次。 分别是顺治十年(1653年),康熙七年(1668年),嘉庆六年(1801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和十九年(1893年)。 在其中,嘉庆六年的水灾最具有代表性。这年初夏,北京地区先是出现旱象。五月壬辰日,嘉庆帝幸静明园祈雨,因“夏至以后,雨泽较少。”到了六月初四时,却变成了“京师连日雨势甚大,圆明园宫门内外,顿有积水。” 六月初六,步军统领明安奏:初五日,亲身前往永定门外并广宁门外查看得水势甚涌,深至三四尺至五六尺不等。打井牌楼以外,系顺天府所属,看水势尤大,车马难走,竟至阻断行人。 六月十七日达庆等奏:本月初一日,雨势滂沛,通州河水盛涨,所有北运河一带军拨空重各船,猝遇涨溜冲逼,人力难施,船只星散。 六月十九日汪承霈奏:宛平县续报称,岗洼村并永定河南北两岸猝被水灾,共计被淹一百二十余村庄,田禾房屋俱经被淹。 其实,当时的大雨持续时间更长,《光绪昌平州志》记载,这年昌平州“大雨四十余日”。 不但北京,就连河北全省和晋、豫、鲁部分州县,这年六月,水灾都十分严重。 《天咫偶闻》所记光绪十六年5月连降大雨时,北京城内“无室不漏,无墙不倾。东舍西邻,全无界限。而街巷至结筏往来”。 还有人记载:并闻永定、左安、右安各门,雨水灌注不能启闭,行旅断绝,一切食物不能进城。 为什么造成这样的状况?是因为北京城内“房屋与街道为附丽,街道与沟渠相表里。沟渠不通,则街道之水必泛滥;街道不治,则房屋之水必灌流。” 由此可见修理街道,疏浚沟渠,是北京城市防汛的重要工作。 壬辰年有大雨 并非危言耸听 尹钧科综合历史资料发现,每当壬辰年和癸巳年,北京发洪灾的几率高达80%。今年正好是壬辰年,而上一个壬辰年是1952年,那一年北京地区出现了先旱后涝的灾情。 1952年前六个月降水量仅仅81毫米,为常年的一半。7月份降雨集中,使通县、大兴、顺义等县的26万亩粮田因涝成灾。特别是7月21日,门头沟地区突降暴雨,日降水量高达263毫米,洪水暴发,酿成灾患。 1953年是癸巳年,那年的五六月份,北京地区的降水量比常年偏多七成左右。8月26日三家店最大洪峰流量为993立方米/秒,且持续时间较长,致使永定河下游左岸庞村石堤坍塌18米,马村坍塌290米,南章客老险工段坍塌240米。当年北京地区因涝受灾面积达102万亩,受灾严重地区在通县、大兴、房山等县。 尹钧科说,由此可见,建国后经历的第一个壬辰、癸巳年,北京地区也有水灾 发生。从而进一步证明“壬辰、癸巳年应多雨水”之说,并非耸人听闻的危言,而是历史经验之谈,弥足珍贵。 城外经常闹水灾故宫却从不积水 怀柔、密云和顺义的牛栏山的三角地带,是北京地区经常洪水泛滥的地方。 顺义南部,通州北部,是温榆河和潮白河汇流的地方,以前也经常闹水灾。通州地处北京之东和东南,与其他各州县相比,地势最为低洼,为京郊汇水之处。潮白河、温榆河、坝河、通惠河、凉水河等,于境内先后相汇,合为北运河。每当夏秋季节有连续暴雨时,北京北部、东北部以及西北部的洪水决口满溢。特别是潮白河在顺义李遂店至通州城北一段,常常决口改道,泛滥于通州以北以东地区。北运河在鲇鱼沟(今通州)一带,也经常决口,洪水分流于港沟河。 此外,永定河的卢沟桥以下,也是经常泛滥的地方。 密云县内古北口地方和白河出山后河段,也是经常发生洪患处,故密云县的水灾相对较多。 这都是有大量的历史资料记载的。 现在的永定河下游已经没有了水,潮白河下游也没有水。另外三条下游还有水。 故宫首先是排水设施好,有一条内金水河,河水可以通过它排到筒子河里去,而筒子河跟通惠河连在一起。 故宫太和殿前面的广场都是用大城砖立起来铺的地面,砖之间的缝隙很容易渗水。 大殿周围的排水系统也设计得非常完善,而且这么多年来都没有遭到破坏。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4 00:51 , Processed in 1.10251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