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远利创办的科举匾额博物馆位于高碑店民俗文化街,已坚持了五年的博物馆,平日里总是冷冷清清,少有参观者。事实上,他的博物馆现状也是整个中国民营中小型博物馆的缩影,由于资金不足、又缺乏政策上的支持,很多民营博物馆都处于关门的边缘。老姚能坚持到今天,与其说是他在守护他那些珍贵的匾额,还不如说,倔强的他是在坚守自己的文化理想,他认为中国文化道德“兴也匾额、衰也匾额”。博物馆冷清,老姚有时也会着急,但真正让他难以释怀的是,多数人都无法理解他的追求——让匾额文化“复活”。 老姚的文化理想 “这座博物馆,为个人投资创办……实际经营起来,门票杯水车薪,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创办者难以承受无止境的投入,全国多数民办博物馆不断地在关停转卖生死轮回中挣扎……” 这是姚远利几年前以《实话实说》为题张贴在科举匾额博物馆大门旁的一段话。这是他的独白,也是一句谶语,印证着今天博物馆的窘境。 “如果政府不给钱了,我马上就得关门。” 老姚没有丝毫犹豫就接过记者的话茬,然后深深吸了一口烟。他抽味道很冲的骆驼牌香烟,偏爱这种美国烟的人大多都是老北京,姚远利也不例外。老姚家祖上是富户,现在地处闹市的双井就是因他家的两口井而得名。就像许多北京人喜欢把玩老物件一样,20年前,姚远利收藏砚台,十多年前转而收集匾额,主要是与中国古代科举有关的匾额,收集多了也就有了办个科举博物馆的念头。 在他看来,中国科举制度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被全世界普遍接受的文官制,同时,匾额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礼制传承的载体。而现实是,没有多少人能真正认识到匾额对文化传承的重要。在他的科举匾额博物馆里,称赞的话老姚听得不少,听多了,他也就有些不以为然了,因为好话有时候就是场面话,他觉得少有人真正理解他的抱负——希望能给北京重要的建筑重新挂匾额,为中华传统文化复兴与传承找一个切入点。为此,他曾经多次请朋友帮忙在政协会上提案,甚至还自己给北京一些重要建筑做了挂上匾额的效果图,“还不错吧?”老姚把效果图一张张展示给记者,用手掸掸上面的灰,他觉得自己对这件事是相当认真的。 但现实让他无奈。匾额当年是被当成封建残渣扫出了历史舞台,再让它“复活”,总不免要谨慎些。他让著名作家陈建功帮他呼吁,陈建功跟他开玩笑说,“老姚你不会把我们带进沟里去吧。”知道无解,所以老姚说自己其实很孤独,像是在自嘲。记者打趣,他是唐吉·诃德,老姚侧过身,把耳朵凑近过来,“你说什么”,66岁的老姚有些耳背。年轻时招工到门头沟的煤矿,井下作业落下了病根。 门可罗雀的现实 从2007年创办至今,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已坚持了五个年头,这让老姚引以为傲。在高碑店民俗文化街,他的博物馆算得上是地标建筑,大门外伫立着几块巨大的墓碑和石像生,这些文物原属于乾隆皇帝四公主墓地神道,当地文物保护单位“借”给他用,他觉得能给博物馆提气,顺便也能将这几件文物保护起来。也有人认为这样阴气重,老姚不信邪,在石像生旁的墙上还专门贴了招贴解释,大意是说,文物放在博物馆就不分阴阳了。 博物馆大门是老姚专门从江西金溪县淘回来的明代万历年间的石坊,门梁上的雕花历经岁月还显得那么精致生动,“中国人以前生活得比现在丰富讲究,那时候中国城乡发展是均衡的”。博物馆是个方方正正的中式四合院,当初文化街兴建时,老姚很有眼光地买了下来。中间庭院里挖了个小水池,老姚在里面种了些荷叶,不像南方水塘里夏天的荷花争奇斗艳,小池子里的几簇荷花,叶子虽然挂着夏天的绿意,花朵却只是零星地开了几朵,仿佛有意衬托着博物馆里的冷清。 园子里有几位广东游客,聚在一起聊天,展厅里倒是空无一人,“今天还不错,是旅游团带来的客人。”前些年,有些学校会组织学生来参观,后来发生了几起校园惨案,学校都不愿组织集体活动了,老姚的博物馆也因此越发冷静起来。他原以为一些高考学生和家长会来这祈福,现实却并不如此,“现在的家长宁愿去庙里烧香也不会到这来。”普通日子里,来参观的人,两个巴掌就能数过来,一个游客都没有也是经常的事。 所以但凡有观众来,如果老姚正好在,就会热心地给人家讲解一番。庭院东南角上,老姚把1905年最后一次传统科举的成绩单,原样复制了一份张贴在墙上。名单长近十米,参加殿试的273名进士按成绩排名,那年的状元是直隶人刘春霖,榜眼是广东清远人朱汝珍,探花是广东番禺人商衍鎏。 老姚很重视这份名单的史学价值,名单能变相还原出很多历史信息。名单覆盖了大部分省籍,却少了东北人。他解释当时作为满族的祖居地,东北的满人享有特权,不需要像汉人一般读书博功名,于是相比关内或南方,东北科举不兴,读书人自然要少一些。那年的进士中有18位广东人,老姚说广东的旅行社很精明,就靠着这一点“噱头”,为他拉来了不少游客。 老姚还很用心地把明清状元做了番统计,画了图表贴在庭院南墙上,两朝的状元中,江苏独占鳌头,出了68位状元,浙江次之有40位,江西有20位,其他省份就少了很多。北京只有一人中过状元,老姚谈起来有些遗憾,“有些人中了进士,进了京城,他们的后人在北京生根,但很多都成了官二代、富二代。”老姚虽然口头上说,科举有利有弊,状元与其他进士并没太大差别,都是那个时代最好的文科生,但骨子里对状元仍是情有独钟。 全国收来的珍贵匾额 博物馆的正厅和东西厢房都分置成了展厅。展厅中,老姚系统地梳理出了中国古代科举的历史,从隋朝算起到清光绪年废止,1300多年的科举史一目了然。他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科举匾额,精选出一部分高高挂起。在展柜里甚至有他收集的精致作弊小抄,科举史也如其他历史一般,总是泥沙俱下,光明与猥琐相伴而生。 最大的一个展厅被他分成了文科举与武科举两部分,很多物件都让人惊讶,清朝武举人考臂力的石头,有的重达三百多斤。在展厅的二层,收藏着很少见到的清顺治年间的科举匾额,以及状元陆润庠、洪钧、潘世恩、张之万、王杰、夏同龢、赵以炯等的题字,这些匾额上的书法遒劲有力,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兼具。老姚没有去过台湾,但他很有“觉悟”地开 辟了一个台湾科举展厅,因为当年科举,清廷对台湾有特殊政策,考进士实行“十进一”的录取比例,就是十个人中必须录一人。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血脉关系在科举礼制也能找到渊源。 因为展厅面积有限,很多匾额都只能堆放在一角,老木头的味道弥漫,用鼻子就能感知到时间的气息。南方与北方对匾额材质的要求不一样,风格也大不一样。南方匾更长一些,广西、福建、云南的匾额用料最讲究,北方的匾额因木质关系,更方正一些。 老姚收藏最早的一块匾额花了2700块,那是1998年在潘家园。此后老姚开始在全国到处跑,有一年夏天听说浙江永康有人要整体转让200多块匾,他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辗转到了那,卖主开价全部匾10万元拿走,老姚只想要几块,卖主坚决,老姚也拧巴,最终谈崩了。 老姚收匾时脑子里盘算的是文化价值而不是生意,即便如他所说,今天有些匾一块的价钱就不止10万,但从他嘴里说出“后悔”两字也很不容易。现在匾额的价上去了,做假如影随形,老姚对此嗤之以鼻,他觉得做假的人太没文化,“有一块清末西南巨儒莫友芝给一位榜眼题的匾,我一看就是假的,莫友芝只是个举人,不可能给榜眼题匾,这不符合传统制式。” 老姚从江西淘到的匾额最多,是因为江西经济发展相对较慢,一些古老的东西因此得以保留,相比之下,江浙是中国科举最成功的两个省,但因为经济发展快,对文物破坏也严重,留下来的匾额反而不多。有一块匾,老姚很得意,那是道光十二年探花朱凤标题的匾,当时他想收一块王世襄家族的匾,王世襄家祖上出过状元,但一次去安徽,他意外地看到了著名学者朱家溍的先祖朱凤标题的匾,他当时就乐坏了,因为他手头上已有道光十二年状元吴钟骏和榜眼季芝昌题的匾额,收到朱凤标的匾就意味着,他把道光十二年殿试三甲的匾收齐了。老姚最贵的一块匾额是从安徽收来的“状元及第”,花了五万八。 博物馆的生存窘境 全国收集匾额的人不少,但专事科举,老姚是独一份。渐渐地他的博物馆有了名气,时不时就有同行来参观。他的执著打动了高碑店的领导,高碑店乡政府每年拨50万元资金扶持博物馆,看到老姚有些不修边幅,乡领导说,把钱拨给你,你先去买几件体面点的衣服行不行。老姚一笑而过,他想把钱用在刀刃上,个人形象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他脑子里想的是怎么能省着点用,维护一个博物馆,这些钱是不够的。但再困难,他也舍不得动馆里的任何一个物件,他怕开了这个口,以后就收不住。有人出上亿元买断他的收藏,他没动心。有人提出在他的博物馆里开个茶室,他也拒绝。不过今年,各方面经济不景气,他也有点急了,如果没有区里资金支持,他觉得难熬下去了。“中国民办博物馆的问题其实在中小博物馆。没有政府扶持必死无疑”,老姚说重话也不是没有根据,去年有媒体做过调查,北京的民办博物馆半数以上都关门了。 老姚情绪不好的时候,他就走到匾额前,端详上面的题字。古时书法端庄中正的简洁美能让他心如止水,气势磅礴的气韵又能让他心潮澎湃,这种复杂的感受让他迷恋,与历史对话,也让他感慨今人之不足。“这种大字,今天的书法家是写不出来了”。 如果把老姚仅仅当成一位收藏家是不够的,老姚虽然没说自己是学者,但他言语中总是不自觉地提到——哪哪又发表了他的文章,自豪感与他吐出的烟雾一起升腾。 与他对话,很容易被他带入学术探讨的语境中,他不会主动说自己的哪块匾额值多少钱,倒是会侃侃而谈“匾额学”对历史与未来的意义,让你插不上嘴。“匾额学”这个词是他创造的,他觉得匾额集中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礼制和伦理,在匾额面前人自然而然就会心存敬意,而如今社会最缺的就是对规则的敬畏。 他不满意如今博物馆界总不给民营博物馆交流的机会,开会要么根本不叫你,要么根本不给你发言机会,于是老姚就干过在会上从公立博物馆领导手里抢话筒的事。 “明清时中国大地可以说是‘无处不匾’,国家会对民间做了善事的人,用匾额的形式进行表彰,表明国家不会忘记你,同时也引领社会风气的方向,确立是非观念道德取向。”老姚觉得反封建不能把优秀的传统一棍子打死,越这么想,他觉得自己责任越大。老姚甚至把他的匾额学上升到了中国文化复兴的高度,复兴不能靠口号和理论,需要一个载体,而匾额正是他的解决方案,他肯定地说,中国文化道德“兴也匾额、衰也匾额”。他提出,用类似城镇“吃低保的方式”,由政府出资来保障困境中的中小民办博物馆,对优秀的民博进行摸底排查,摸清自有房和租用房,进行分类补贴。但他也知道,这一切的关键是政府能否真正意识到民办博物馆的价值,“真正”两个字很重要。 盛夏的博物馆里,老姚边走边侃,穿得有些变色的T恤衫胸口处湿了一大片,他伸手拽了拽,眼睛看着匾额,“我没敢装空调,这么大的屋子,装了空调那电费不得了。”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与他的匾额交心。 相关阅读 香肠博物馆 国外私人小型博物馆的生存之道 国外私立小型博物馆很流行,它们风格灵活多样,收藏品也涵盖更广,对国立博物馆形成了有效的补充。但是,组建和管理博物馆无论在资金还是人员上,都绝非易事,在这一方面,所有大型、中型和小型博物馆都包括在内,各有难处。近年欧美经济衰退,国际上私人运营的博物馆受到严重冲击,仅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面临资金锐减,40%以上的私营博物馆经历裁员、缩短营业时间的困境。 在博物馆运营中,压力不外乎来自资金短缺、观众减少等等。在国外的博物馆中,被迫停业也常有发生。 位于德国汉堡的“披头士”博物馆,从2009年5月开业,收集了1000件关于这个在上个世纪60年代红极一时的四人合唱组的文物、广告和纪念品。汉堡是约翰·列侬曾生活过的地方,与利物浦和伦敦并列为“披头士”三城。博物馆的组建人希望各国粉丝能到这里缅怀偶像。 但事实上这个博物馆虽然三年以来共接待了15万人次的游客,但是远远低于馆方预期,高额的赤字压力使得管理者不得不做出沉痛的决定,在今年6月30日,永远地关上了博物馆的大门。 该馆馆长弗科特·库普士曼斯说:“我们曾有很多的规划和企盼,但是现在人们对‘披头士’已经缺乏兴趣,我们除了闭关别无选择。”以后馆中的藏品将部分收集入库,另一部分会逐渐寻找买家出售。 办出特色的私人博物馆 并非所有的私营博物馆都以黯然收场,关键是它的特色能否被游客接受。比如马尔莱特通讯集团管理的“国际特工博物馆”,从2002年7月开办以来,原来只期望每年招待50万人次,可是才到2009年9月,从全球慕名而来的游客已经超过500万人次了。 这个博物馆地处美国首都华盛顿交通方便地区,全馆1900平方米的展厅中,展示了600多件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以来到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的间谍史料、档案文件、特工工具和武器,门类齐全,而且现代藏品中绝大多数来自美国中情局和前苏联克格勃真正特工使用过的实物和工作中拍摄的图片。馆里还放映纪录片,揭示现代技术在谍报工作中的应用。而在这些实物展品背后,还有更有力的“软件”支持。马尔莱特通讯集团的创始人密尔顿·马尔兹是韩战时期的密码破译专家,本人就是一位“内行”。 据统计,在华盛顿大约有100多个各类博物馆,包括科学、自然、历史和艺术类型,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免费参观的。可是并没有分散到特工博物馆享受的人流,人们不拒绝购买那里的门票,临走还要在纪念品商店挑选一些特色礼品。一位名叫罗·斯东纳的男士说:“每次只要有朋友或是亲戚来看华盛顿,我们都一定带他们来看看特工博物馆,他们都非常高兴。我们也乐此不疲,这已经是我第四次来了,现在我带来的这些孩子是西班牙来美国的交换学生。” 如果说,美国的特工博物馆因为满足人们猎奇的心理而观众盈门,那么德国柏林咖喱香肠博物馆,就是以城市特色小吃吸引游人了。 二战后,一位叫赫尔塔·豪威尔的女商人在柏林夏洛腾堡区经营一家小吃摊。她把西红柿酱和咖喱粉等调配到一起,再淋到煮好的香肠上,60多年来,这种吃法也就成了德国特色之一,现在德国这种香肠每年的销量超过8亿份。 2009年8月15日,一个名为E.I.的国际娱教企业,投资5百万欧元建造了一个以这种平民食品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收集了大量咖喱香肠的历史和制作资料,馆址就选在了柏林墙附近,也就是东/西柏林的交界处。如今这个博物馆每年能够吸引35万参观者。 这个小博物馆精巧的地方在于,参观完会把观众的食欲调动起来,那里还有一个三维的地图,告诉来访者所有在柏林的咖喱香肠销售摊点。参观完毕,就在观众走到出口的时候,工作人员会礼貌地邀请大家“尝尝”这种美食。一个小小的餐厅恰到好处地“镶嵌”在博物馆一侧,德国女子微笑地送上色香味俱全的咖喱香肠,而且不再收费(已经包括在门票里了)。为了这份开心,很多人都愿意到这个博物馆走一趟。 办好博物馆要聘一位好馆长 要办好私人博物馆,馆长人选尤为重要。在美国的馆长招聘启事上,首先要求应征者对博物馆所展内容有相当的知识,如艺术史,或古生物研究等等。还必须有对这些收藏物品的保管实践经验和鉴别及分类能力。据美国劳动部统计,博物馆的馆长一般拥有特殊领域硕士学位,其他管理能力可以作为辅助学科边干边学,也有的在应聘前就具有了相关证书。 其次,由于馆长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筹集资金管理博物馆的日常费用,所以担任馆长的人必须有与人交往和交流的能力。馆长要能够说服社会不同层次的捐款人解囊,还要负责馆内筹款活动、票价减价时间、管理银行贷款等等。 美国密苏里州的斯布林费利德是一个只有16万人口的小城市,可是该市的美术博物馆在老馆长去年即将宣布退休时,董事会多次开会,寻找和推荐人选。他们在招聘时明确地要求:“我们需要一个非常出色的,能够协调和主持社区艺术活动的领导者。他要管理博物馆,和把我们的民众吸引进来。” 据统计,美国博物馆馆长的年薪一般在5万到8万左右。 获得资金方式很多样 在美国为博物馆筹集资金的企业和个人,应该认真阅读美国联邦和州府的“启动博物馆基本计划指导”和加入美国博物馆协会,好处是获得基础历史、财务和法律知识,并且在专业组织的指点下,从合法的渠道取得运营资金。 有专家在多年营办博物馆中取得经验指出,美国博物馆无论大小,经费中有30%的资金来自门票收入(包括免费博物馆参观者的自愿捐赠),馆内商店里的纪念品销售和会员费;私营企业、私营基金会和慈善机构与其他捐款占35%;而剩余的部分,要靠投资人向联邦政府、地方政府申请补助金。 第一项经费要靠博物馆的馆藏、声誉和优质服务获得,第二项中各种捐款来自博物馆与社区保持良好的互动和民众的支持。而第三项,由于美国各级政府设有协助公益事业的基金,博物馆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合法申请。如向国家人文保护基金会、国家科学基金会、联邦教育拨款等,有相关内容的博物馆都有可能得到资助。 不少国外的私人小型博物馆,都被所在城市和地区视为财富,包括政府机构和企业愿意在各方面与之合作,而且尽力提供财力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实际上,这是和这些博物馆首先作出的努力分不开的。 博物馆作为一个地区的历史收藏地和美术、艺术品展出中心,从经办开始,本身就应该是地区的骄傲。而馆长对本行业内部的丰富知识和鉴别能力,也受到收藏家们的重视。有了这样的先决优势,相当多的博物馆更是主动与社区合作,在教育和娱乐两个方面,帮助社会提高文化素养,也为自己赢得观众群和经费来源。 如华盛顿特工博物馆办有“特工学校”,面向10周岁以上的青少年和成年人,教授他们如何解开复杂的难题,如何破译密码等等,而且还举办特种讲座,届时中情局的前局长们会特邀出席,这样的“殊荣”,使得该博物馆从来不缺观众和财源。 艺术博物馆也是培养青少年不同兴趣的场所。在美国一些中小城市的私营博物馆,聘请专业人士,开办美术、音乐和手工活动课外班,补充公立学校的缺憾,十分成功。在暑期里,绘画班、雕塑班,学习中文、西班牙文的课程,也得到社区团体的支持。例如,在宾夕法尼亚中部的一个小城市里的艺术博物馆,请了大学美术系学生教授知识,结果这个只有7万人口的地方,一年里竟有64000人次光顾博物馆。 因为在新加坡樟宜监狱博物馆里有一个教堂,所以该博物馆恰当地利用它作为正式征婚地点,成为情侣举行婚礼庆典的地方,既隆重又具有纪念意义。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51 , Processed in 1.10269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