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
对于网友黄金版“大裤衩”的调侃,设计师回应称,网友发的图片是从南北方向看的,如果站在东西侧来看,就能发现这是一个“鼎”。这栋大厦的建筑造型及细部设计灵感来自于古代的鼎,下面棕色部分是鼎身,南北突出的小正方体是鼎耳,上面的金黄色寓意鼎内聚集的财富……在此,笔者既不想就其建筑到底是鼎还是“大裤衩”破费口舌,也不想对“雷人”的地标建筑说三道四,只是想就鼎的本意做些探讨。 鼎是什么?鼎是古人用来做什么的? 鼎,实际上是古人用来烹肉煮饭用的炊具,其形状大多为三足、两耳、大腹、圆形,也有方形四足的,如著名的后母戊鼎。《说文·鼎部》:“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鼎字为上下结构的象形字,上面的“目”是盛物体的容器,下面像鼎的足。鼎字的早期甲骨文更为形象: 像有足 、有提耳 的青铜容器或煮具;晚期甲骨文 将早期甲骨文的立足 写成 ,又在容器中加了一横作为指事符号,表示容器里面的器物。金文中的 字省去两个提耳,篆书 则是将金文的立足 变形成了 。 鼎是从远古时期的陶三足锅、三足釜演变而来的,与今天我们用来烹煮的锅相比,鼎只不过多了几条“足”,因为足中间可以架火来炊煮。鼎最初只用于烹煮食物,后来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享,被认为是可以沟通人神、具有某种神性的礼器。后来,甚至被视做国家、政权的象征。 一件青铜鼎何以能担此“重担”?这还得从禹铸九鼎的传说谈起。 传说大禹治水后,划神州大地为九州,他要在每个州都立一个扶正祛邪的纪念物,于是搜集天下青铜铸成九鼎,每一个鼎代表一个州。他在每件鼎上都刻上助人行善的神、害世伤民的鬼蜮等各种各样的形象,让人们牢牢地记住这些形象,从而可以辨识世间的一切真伪、好坏、善恶,倡导人们以此为德行标志为人处事。因为禹铸九鼎为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被珍藏于王朝建都的地方。由此,“九鼎”遂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据说由于夏桀无道,商汤灭夏后,九鼎便飞向商都。后来,商纣王荒淫无道,周武王伐纣灭商,九鼎归周所有。相传,禹铸之鼎每一尊都重如山,九万人方能拉动一鼎,当时周武王发兵八十一万,才终于将九鼎全部运到了都城镐京。 春秋周定王时,楚庄王北伐,意欲称霸天下。他陈兵于洛水流域的陆浑,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遣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师。楚庄王别有用心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王孙满则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同时,他还用“在德不在鼎”教训了楚庄王,使楚庄王收回了野心。后来,人们用“问鼎”一词来比喻图谋夺取政权。这就是“问鼎”典故的由来。 到了战国中期的周显王时,秦惠文王又率兵试图抢夺九鼎,由于齐国的反对而未能如愿。不久,野心膨胀的齐王又武力夺鼎,德政化身的九鼎自己飞入泗水之中。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人到泗水打捞九鼎。当鼎出水之时,缆绳被海龙王咬断,鼎重又沉入水中。此后虽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再也没有找寻到九鼎的踪影。 九鼎虽然不复存在,但“九鼎”一词却流传至今,人们用九鼎比喻分量很重,明代张煌言诗中道:“人定能胜天,一言重九鼎。”青铜鼎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青铜器中最重要的器物,并因鼎而演化出很多词语,如建立王朝称为“定鼎”;比喻三方对立的局势为“鼎足”;形容说话掷地有声分量极重为“一言九鼎”等。 但不管怎么说,鼎与所谓的“聚集财富”没有任何关联。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4 00:50 , Processed in 1.07612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