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6号线(一期)、地铁8号线(南段)、地铁9号线(北段)和地铁10号线(二期)四条新地铁线开通运营。北京第一条地铁1969年10月1日通车时,全长23.6公里,仅17座车站。如今,北京地铁运营线路总里程已达到了442公里。四通八达的地铁遍及京城,那一座座站名则是北京深邃历史文化积淀的一个个缩影。 地铁9号线(北段)站名掌故 北京西站—— 因北京西客站而得名 北京西客站位于丰台与海淀交界的莲花池东路南侧,车站所在区域南部曾为莲花池的一部分,东部为木楼村,原属丰台区卢沟桥乡。早年间此处曾有矮木楼一座,后以木楼为村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缓解北京站运行的紧张状态,于1993年初在此兴建北京西客站,1996年初竣工,时为亚洲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铁路客运站。 军事博物馆站—— 因地处军事博物馆南侧而得名 军事博物馆地处西长安街延长线上,此地实为羊坊店北部。金代海陵王迁都后扩建燕京城,因每日要食用大量羊肉,故在城外西北角开设了羊的交易场所,在此交易的人多是从远道而来,夜晚便住宿在附近的客店里,故称“羊房店”。后逐渐扩大为南北两大聚落,北到今军博北面,南到今羊坊店路西侧。因这里地处金中都的北门会城门外,一抬头就能看见那高大的城门,俗称“羊望店”,明朝称为“羊房北店”和“羊房南店”。清代改成了“羊坊店”。1958年军事博物馆馆址选在羊坊店北部,即明朝称羊房北店的地方,至今军事博物馆西南侧仍称羊坊店。 白堆子站—— 因白堆子村而得名 白堆子位于海淀区南部,据传当年兴建京城“五坛八庙”时,需要大量的石料,其中以白色江米砂(大理石)居多,所以在今天的阜成门外设置了一个专门负责储运石料的机构,因堆放许多白色江米砂,俗称“白堆子”。后来该机构撤销,但“白堆子”作为地名被保留下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属玉渊潭乡,称白堆子村,曾有大面积的农田,而今已完全城市化。 白石桥南站—— (见6号线“白石桥南站”) 国家图书馆站—— 因地处国家图书馆东侧而得名 国家图书馆位于白石桥西北侧,该桥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横跨高梁河,因所使用的石料为白色,时称“小白石桥”,明代重建后称“白石桥”,清代改建为单孔石桥。1982年在古桥西面建了一座水泥桥,两桥“合二为一”。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1909年清末所建京师图书馆,1949年改名为北京图书馆,原址在文津街,1987年在白石桥北侧建成新馆,1998年12月更名为国家图书馆。 地铁万象 地铁一问世,就以它快捷通畅方便的特点受到人们的青睐,“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地下交通“大动脉”的角色。如今,世界地铁的发展已走过了150多年的历史轨迹,为世界上每个城市的发展史留下了厚重的印迹。 世界上第一条地铁诞生于何处? 1863年1月10日,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英国伦敦建成通车,标志着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在世界上诞生,地铁第一天的乘客总数达到40000人,预示着人们的心理空间对“地下”本就无从抗拒。在战争期间,该地铁系统自成一格,担负过指挥中心、工厂、避难所以及绝密通道的功用,维护了战时国家安全和政府正常运作。在经历近150多年的发展后,地铁系统成为伦敦城市的隐秘躯干与实在主体:400多公里营运里程,每日数百万乘客,同时伴随地下城的繁华及其周边公共建筑与设施的完善。 世界上层次最多的地铁在哪座城市? 巴黎首条地铁随1900年世博会而启用。巴黎的交通之便堪称世界之最,风貌别致,像一座深邃的地下博物馆,自开辟第一条线以来,目前已拥有14条地铁线,站台总数近300座,像一张密集的网络罩住巴黎及外围城市。 巴黎地铁是世界上层次最多的地铁,它包括地面大厅共有6层,2001年巴黎地铁新建了一条全自动线路,地铁行驶由中控通过监视器和电脑控制,监视器不仅安在车站上,还安在车厢内,为无人驾驶车辆安全提供了保证。有意思的是300公里长的隧道和各种各样的洞穴由几百年前的采石场改造而成,并且地下世界的最深处还建立了很多墓穴,以纪念18世纪法国大革命和巴黎公社起义期间牺牲的将士。在巴黎的列·阿莱地区,曾经作为食品交易和批发中心的功能衰退后,它最终成为大型地下空间综合体:建成的综合体分为四层,地铁、城郊铁路、公交换乘站、车库、商店、步道、游泳池等都被有序归置于地下,形成一个总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的地下城,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旧城改造范例。 世界上最长的地铁在哪座城市? 纽约地铁没有巴黎和伦敦的地铁历史早,但却是当代最大的都市地下铁路:全长1142公里。纽约地铁是从1900年开始建设。1953年,地铁的票价是15分。1966年,地铁大罢工。1968年开始,纽约州开始接管地铁。 在纽约地下空间系统中,地铁运营线路总长,及其504个水泥地面铺设的车站数量皆冠全球之最,每日接待510万人次,每年接近20亿人次;纽约中心商业区有八成的上班族采用这种经济、高效的流动方式。纽约的地下空间开发强调功能为主,商业区依托于地铁,行政区或居住区则是地上地下空间互动互补的关系。其中,地下步行道系统因四通八达不受气候影响,使得人、车分流,实现地铁与公共汽车的快速接驳。而地铁车站与大型公共活动中心能够获得集束式串联。 地铁6号线(一期)站名掌故 海淀五路居站—— 因五路居村而得名 五路居位于海淀区南部。据传此地早年间有一家经营茶水和小吃的餐馆,称“五禄聚”,是宋、杨、刘、陆、靳五位结拜兄弟合开的。后因“禄”“聚”二字笔画太多,不便书写,而简写成“五路居”。另说清末此地为五条小路的交汇处,有山东人在此开饭馆,称五路居。民国年间此地形成村落,以饭馆之名而村名。 慈寿寺站—— 因古刹慈寿寺而得名 慈寿寺位于京密引水渠西侧,为明代寺院。《日下旧闻考》载:“慈寿寺去阜成(门)八里,圣母慈圣皇太后所建,经始于万历四年,成于万历六年……寺成赐名慈寿寺……有永安寿塔,塔十三级,高耸入云。”该寺建筑规模宏大。清光绪年间一场大火将寺内建筑全部烧毁只留下现今的一座砖塔,俗称西八里庄塔,为京西的标志之一。 花园桥站—— 因花园村而得名 花园村位于海淀区西三环路,此地曾有元朝忽必烈赐给大臣廉希宪的宅地,廉自建花园一处,南侧因植柳树百余株而称“万柳堂”,北侧因多植花木而得名花园,俗称“花园子”。此后附近形成村落依“花园子”而得名“花园村”。后该花园被废而“花园村”却保留下来。1998年修建三环路时在此建成立交桥,称花园桥。 白石桥南站—— 因地处白石桥南侧而得名 白石桥位于西直门外,而此地实为四道口,故最初称四道口站。明清时有两条古道在此交汇,一条是东南、西北向,由三塔寺到白石桥;一条是东北、西南向,由西直门外黄土坑通往西八里庄。道口东北侧有常姓人家开设的茶馆。门面虽小但东南西北四个道口往来于此的客商很多,逐渐形成聚落,依道口名称四道口。 车公庄西站—— 因地处车公庄村西侧而得名 此地紧邻百万庄,初称百万庄站。早年间为阜成门外一大片荒郊坟地,清道光年间有从关外张家口逃荒来的白氏兄弟在此定居下来,以养羊为生。几年后又有一些人在此地居住,因白氏兄弟最早在此定居,故称白庄子。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这里建成居民区,有人认为叫白庄子太俗了,便以其谐音改称百万庄。 地铁8号线(南段)站名掌故 北土城站—— 因元大都北城墙遗址而得名 元大都城始建于元至元四年(1267年),因全部用夯土筑成故称土城。明朝推翻元朝统治后,为了加强北部防御,将大都北城墙放弃,向南推移5里,在今天德胜门、安定门一线重新修建城墙,并将元大都东西两侧的土城墙全部建成包砖城墙。大都北城墙被放弃后,逐渐变得荒芜,到了清末民初已成为一道高高的土岗子,即元代大都城遗迹。 安华桥站—— 因安华里小区而得名 安华桥位于北三环路与中轴路交汇处,是京城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建于1987年,临近安华里小区。此地元代为大都安贞门北端西侧,清代为外馆和小黄庄西部,多为乱葬岗子和农田。上世纪七十年代被逐渐开发,1982年始建住宅区,因地处安定门外,故取义于“安定中华”而称“安华里”。 安德里北街站—— 因安德里居民区而得名 安德里北街位于西城区东北部,《北京市西城区地名志》称:该街东西走向,东起安定门外大街,西至人定湖公园,中与黄寺大街、鼓楼外大街相交。原为土路,通已废的明代教场,故称教场小街。1949年以后两侧兴建多座楼宇,逐渐形成街道,因南侧不远处有安德里居民区,遂命名为安德里北街。 鼓楼大街站—— 因中轴线上的鼓楼而得名 鼓楼是北京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但现在所看到的鼓楼,并不是最初建成的那座鼓楼。早先建的那座鼓楼在今天旧鼓楼大街的北面,称之为齐政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后毁于一场雷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齐政楼旧址的东面,即现在鼓楼所处的位置上重新修建了一座鼓楼。因齐政楼相对于明朝建的鼓楼为旧物,故称旧鼓楼,其下的街道便称为旧鼓楼大街。而新建鼓楼附近的街道被称为鼓楼大街,后来改称为地安门外大街。 车公庄站—— 因车轱辘庄而得名 车公庄位于西二环路,早年间生长着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叶片呈圆形而称轱辘菜,又因多长在路边,也叫车前草、车前子、车轮菜,可以食用和入药,每到五月中旬至六月初便有人来此采摘。以后在此形成村落,称“车轱辘庄”。后来人们觉得这个名字叫起来绕嘴,便谐音为“车公庄”。 平安里站—— 因地处平安里而得名 平安里位于西城区西北部,明朝时为太平仓,清时为庄王府,1900年毁于大火。曾有人在此挖出黄金,为了获得财宝,民国时一军阀从潦倒的末代庄亲王手中买了这座王府。但在拆除时并没有挖出财宝,随后在此重新建房,其样式为中西合璧式房屋,并取了一个吉祥的名字:“平安里”,此后其附近的街区也泛称平安里。 北海北站—— 因北海公园北门而得名 北海公园位于地安门西大街与文津街之间,与中海、南海合称三海,最初是永定河故道,河道自然南迁后留下一片原野和池塘。辽金元时建有皇家离宫,明清辟为帝王御苑,是国内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1925年辟为公园对外开放,其园中琼岛上的藏式白塔是京城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南锣鼓巷站—— 因地处南锣鼓巷南侧而得名 南锣鼓巷位于东城区西北部,曾是元大都的南北通道,因街道东西各有8条对称的胡同,从外形看好似一条蜈蚣俗称“蜈蚣街”。《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称“锣锅巷”,早年间此巷路面中间高两端低,形如罗锅儿。清乾隆年间《京城全图》将“锣锅儿”讹为“锣鼓”。以鼓楼东大街为界,北称北锣鼓巷,南称南锣鼓巷。 东四站—— 因历史上有东四牌楼而得名 东四位于东城区北部,《北京市东城区地名志》称:此地元代称十字街。明代于十字路口四面各建一座四柱三楼式木牌楼,因位居皇城之东,故称东四牌楼,简称东四。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牌楼毁于火灾,一年后复建,民国时曾进行过维修。1954年为拓宽道路而将“东四牌楼”拆除,但“东四”之名沿用至今。 朝阳门站—— 因朝阳门旧址而得名 朝阳门为明清京师内城九门之一,始建于元代,时称齐化门,因位居京城之东,明正统年间改称“朝阳门”。明清时京城的粮食皆从南方经运河运至东便门外大通桥,再经陆运至朝阳门内各粮仓,故有“粮门”之称。又因其券门内有石刻谷穗标记而有“朝阳谷穗”之说。1970年修建环线(今二号线)地铁时将城楼拆除。 东大桥站—— 因地处朝阳门之东而得名 东大桥位于朝外大街,早年间此地有一条较宽的水沟,为了方便交通,明代在此修建了一座木桥,清代改为石桥,长60多米,大概位置在今蓝岛大厦附近。经数十年车碾马踏,桥面破损严重,后经多次修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随着工人体育场的建成,在铺修体育场东路时,东大桥桥栏被拆掉,桥体被埋在马路下,但地名被保存下来。 呼家楼站—— 因地处呼家楼西北侧而得名 呼家楼位于朝阳区西部,最早叫皇姑坟,但到底埋的是哪朝的哪位皇姑,已无从考证。因这里地处朝阳门外,人员往来频繁,便出现许多客栈。清末民初时,有呼延氏(另说胡氏)人家在此盖了一幢小两层楼,向路人出租。因小楼位于村口,远远地就能望见,被称为呼家小楼,后简称为呼家楼,日子一长,村名也由皇姑坟改成了呼家楼。 金台路站—— 因地处金台路北口而得名 金台路东北侧为甜水园,所以初称甜水园站。早年间出了朝阳门往东,过东大桥、呼家楼后多为荒地和乱葬岗子,人烟稀少。清咸丰年间有外来逃荒者在此定居,开荒种地。为浇灌所辟菜园,在田头掘井一口。该井不但水量充沛且清澈见底,饮之甘甜润口,故称甜水井,清末形成村落称甜水井村。1984年始建住宅区,时称甜水园,延续至今。 十里堡站—— 因西距朝阳门十里而得名 十里堡位于朝阳区中部,早年间是京东一个比较大的驿站。据传古代的驿站有大小之分,相距十里称小驿站,将相距三十里、五十里称大驿站。因十里堡是通往东北地区的第一个驿站,来京城的人员在进城之前大多在此休整,然后经朝阳门进入北京城,所以规模较大,形成村落后称十里堡村。 青年路站—— 因地处青年路南段而得名 青年路位于朝阳区中部,北起东坝路,南至朝阳路,是一条南北向的主干道。早年间为京城的东郊,附近有姚家坟(园)、甘露寺(园)等村落。1959年10月有关部门组织团员、青年参加修路的义务劳动,许多青年积极参加。路修成之后,为表彰青年们的劳动成果,故定名“青年路”。 褡裢坡站—— 因褡裢坡村而得名 褡裢坡位于朝阳区中东部,《北京市朝阳区地名志》称:“该村原为蒋氏坟地,成村后因聚落居高坡之上,形似褡裢,故名。”褡裢是昔日民间使用的一种布口袋,中间开口两端装东西,出行时搭在肩上,呈中间高两头低。此地早年间为东西地势低洼,中间为一高坡,为防水患,村民多在高坡上建房,由此形成聚落。 黄渠站—— 因黄渠村而得名 黄渠位于朝阳区东部,原属河北省通县(今北京市通州),1958年划归朝阳区。明代成村,村民多为山东迁来的黄姓灾民,最初散居在一条沟渠的两侧,多年后形成村落,以姓氏为村名称黄渠。1986年因修建黄渠渔场将原幺家店、双山子两个自然村合并该村,统称黄渠村。因此地沟渠纵横交错于村落周围,水量充沛,早年间盛产水稻,有“京东稻乡”之称。 常营站—— 因常营村而得名 常营位于朝阳区东部,为京城回族聚集地之一,历史悠久。明初副将常遇春随从徐达北征攻克元大都,洪武二年(1369年)为抵御元将也速侵犯通州,曾在此屯兵扎营。此后常遇春所率的一支回民军队长期驻扎在这里,后形成村落,因村民多系常氏后人,故称“常家营子”,后称“常营”、“长营”,而今为朝阳区常营回族乡。 草房站—— 因草房村而得名 草房位于朝阳区东部,其得名与明代在通州西北所设的皇家草料有关。据史料记载,嘉靖年间户部在此地东三里处设御马场,草房附属御马场,备有大量的草料,所以临近的村落被称为草房村。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太宗的第十四女和硕恪纯长公主葬于该村北部,时称公主坟,其附近的村子也称公主坟村,后两村合并仍称草房。 地铁10号线(二期)站名掌故 劲松站——因劲松小区而得名 劲松位于朝阳区西南部,《北京市朝阳区地名志》称:此地原叫“架松村”,因村内有清代肃亲王墓,墓旁有一巨松,枝杈横偃,满目苍翠,并用木架支撑,故称“架松”,村名也由此而得。1981年此地成立街道办事处,因有架松村,由此派生出“劲松”,取“古松遒劲”之意。 潘家园站——因潘家园居民区而得名 潘家园位于朝阳区西南部,早年间在此有不少砖窑瓦场,潘家窑是其中一家,因窑主姓潘而得名。民国后期这一带的土被用得差不多了,潘家窑便关张迁往他处。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这里的水坑和洼地被逐渐填平,并建设居民区,仍以“潘家窑”而称。但叫了没有多久,人们就觉得不雅,因为老北京人通常将妓院叫“窑子”,故改“潘家园”。 十里河站—— 因距崇文门约十里而得名 十里河位于朝阳区南部偏西,元代已成村。十里河曾是元大都城东南的一条小河,因距文明门(崇文门)约十里而得名。在河道旁有个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因临近河边,故名十里河村。解放后小河被改为暗河,而十里河村却逐渐发展为上百户人家的大村,以种植蔬菜为主,而今昔日的小村早已旧貌换新颜。 分钟寺站——因坟庄子而得名 分钟寺位于丰台区东部,据传此地原有寺庙名粉妆寺,清代皇帝到南苑狩猎时,帝后及嫔妃等随行在此休息,并梳妆打扮,故名粉妆寺,后取其谐音为分钟寺。但查阅多种史籍均没有粉妆寺的记载。早年间出左安门方圆二十多里有许多坟地,并有坟户散居于此,形成村落后称坟庄子,后来觉得此名不雅观而且晦气,便谐音为粉妆寺,清末又谐音为分钟寺。 成寿寺站——因古刹成寿寺而得名 成寿寺在丰台区东南部,据《北京历代寺庙大观》记载:成寿寺建于清康熙年间,为佛教寺院,取“神明住寿成道,成道住寿极远”之意称“成寿寺”,为三进院落,有正殿和配殿约二十余间,清代后期被毁,附近村落以寺而称。后与附近的横道沟合为一个行政村,仍称成寿寺村。
宋家庄位于丰台区东部,宋庄路中段,清朝时左安门外方圆数十里多为荒地和旧窑坑,最早来此耕种的是姓宋的山东人,在此开辟菜园种植多种蔬菜,并把刚下地的新鲜蔬菜拉到左安门内出售。因他种的菜品种多、价格低,又新鲜,菜地往东北不远就是左安门,所以来此买菜的人较多,称其为“宋家菜园”,此后形成村落称宋家庄。 石榴庄站——因石榴园而得名 石榴庄位于丰台区中部。石榴原产于西域,汉代传入中原,清代时波斯(今伊朗)将其当成进贡的果品进奉给中国皇帝,后在南苑附近设石榴园,专门种植石榴。1911年帝制取消以后,石榴园被废弃,逐渐成为乱葬岗子,民国时改为耕地,附近的村落被称为石榴庄,沿用至今。 大红门站——因南苑正门而得名 大红门位于丰台区东北部,原是皇家苑囿南海子正门,建于明代永乐十二年(1414年),扩建南海子时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各开有一个门:分别称东红门、西红门、南红门、北红门,其中北红门为南苑的正门。清代乾隆年间又增开了五个门,在北红门东边所建的一个门称小红门,因此原来的北红门也被称为北大红门,俗称大红门。 角门东站——因马家堡角门之东而得名 角门位于丰台区东部的马家堡,故称马家堡角门。所谓角门即建筑物(多为院墙)靠近墙角上的小门,泛指小的旁门。此地实为西马场,《北京市丰台区地名志》称:据传这里曾经是明清两代为皇帝养马的场所,供皇帝进苑骑用。1949年以前称小马场,形成村落后因地处南苑围墙的西北角而俗称西马场。曾有大面积的农田,而今已建成居民区。 角门西站——因马家堡角门之西而得名 马家堡角门是清代皇家苑囿南海子(南苑)十三个角门之一,原址在马家堡南街一带。当时只有一个小门和一间值差(值班)的更房,是专为附近佃户(海户)进苑值差出入所设。到了清末,南苑遭到严重破坏,此后其围墙、宫门及角门也逐渐消失了,只留下一些与之相关的地名,角门为其中之一。 草桥站——因草桥村而得名 草桥村位于丰台区中东部,《北京市丰台区地名志》称:草桥明代成村,以花卉种植而闻名。右安门外有马草河,为凉水河的支流,雨季来临时,河水暴涨,给人们出行带来许多不便,明代时在河上修建了一座木桥,清代改为石板桥,因跨越马草河而称草桥。河东有一村落,因临近草桥而得村名。自古以来人们多以种花卖花为业,尤以牡丹、芍药著名。 纪家庙——因纪家庙村而得名 纪家庙位于丰台区南三环路南侧,早年间村内有三皇庙一座,为纪姓人家集资修建,时称纪家庙并以此沿用村名。《日下旧闻考》记载为“季家庙”。早年间村民多从事花卉和蔬菜生产,自明清时期即享有盛名。近二十年来附近被逐渐开发,而今是一派都市景象。 首经贸——因首都经贸大学而得名 首都经贸大学位于丰台区东北部,此地实为樊家村,以姓氏得名,明清时为花乡“丰台十八村”之一。《北京市丰台区地名志》称:“据清乾隆年间的《日下旧闻考》载:‘樊家村之西北地亩,半种花卉,半种瓜蔬’,因此推论明清时期,此地已是种植花卉、蔬菜之乡。”据传樊姓为山西移民,于明永乐年间最早定居于此,故此得名。20年前首都经贸大学迁至于此。 丰台站——因丰台火车站而得名(暂缓开通) 丰台火车站位于孟家村附近,以姓氏得地名。该站始建于1895年。1888年清朝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修建津通(天津至通州)铁路。由于朝廷内部有争论,该铁路一直未开工,直到1895年才把线路改为天津至卢沟桥,称津卢铁路,随后全线开工修建,并于当年年底在丰台建站。此后经过数次改造建设,而今是北京西南部重要铁路枢纽站。 前泥洼站——因前泥洼村而得名(暂缓开通) 前泥洼位于丰台区东北部,清代成村,为永定河冲积扇淤积而成。因地势低洼,遇有较大的降雨便有积水,道路泥泞难行,故此取“泥洼”村名。以后随着村民的日益增加,逐渐向北延伸建房,形成南北两个村落,其南面称“前泥洼”,北面称“后泥洼”,村民多以种植蔬菜为生计。 西局站——因磨玉局而得名 西局村位于丰台区东北部,原距金中都城西墙以西二里处。据《析津志辑佚》载:元代“南城彰仪门外,去二里许,望南有人家百余户,俱碾玉工,是名磨玉局。”这就是现今西局的地理位置。因磨玉局在城西,故称西局,村名沿用至今。 六里桥站——因六里桥遗址而得名 六里桥因位于广安门外六里而得地名,清雍正年间从广安门至小井村修了一条石板路,在距广安门外六里的柳巷村旁有一条沟渠,宽约三丈,旱季可行车马,雨季水流成河,于是路修到这里便搭了一座石板桥,两侧装有护桥栏杆,称为六里桥。其位置在今天西三环路上的六里桥西端,乾隆年间重修过。清末民初该桥被废弃,只留下地名。 莲花桥站—— 因莲花池而得名 莲花池位于西三环路东侧,曾称西湖和太湖,《水经注》称该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它是辽金都城用水的主要水源地。《日下旧闻考》有“太湖在府西南四十五里,广袤十数亩”的记述。这里是北京城的发祥地,过去曾有“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之说。清代以后淤积严重,湖面逐渐缩小,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干涸,九十年代恢复建设成莲花池公园。1994年在临近的三环路上建成莲花桥。 公主坟站——因葬有两位清代公主而得名 公主坟位于西三环路与西长安街延长线交会处,是清代两位公主的墓地。东边为庄敬和硕公主,是嘉庆皇帝第三个女儿,生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西边为庄静固伦公主,是嘉庆第四个女儿,生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她们同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故去。按照清朝祖制,公主下嫁死后不能葬入皇陵,也不能葬入婆家墓地,须另建坟茔。因她们去世时间相差只有两个多月,故同葬在一个地方,俗称“公主坟”。 西钓鱼台站——因古有钓鱼台而得名 钓鱼台的历史可追溯到金代,它是权贵显宦的花园,金海陵王曾在此开宴赏月,而金章宗则在此筑台钓鱼,为此玉渊潭的钓鱼台被称为“御用钓鱼台”。1900年以前,这里曾是北京西郊一处颇有名气的地方。民国时形成较大的聚落,因与东钓鱼台村相对应而称西钓鱼台村。 慈寿寺站——(见6号线“慈寿寺站”) 车道沟站——因车轱辘沟而得名 车道沟位于海淀南部,据《四季青掌故》载:“车道沟之由来一说此处西直门外,去往京西的车马多从此地经过,日久天长,原本平坦的大道被车轱辘轧出一道一丈多宽的深沟,俗称车道沟。另说此地曾有一条河沟,为长河支流,沟旁有一条土道,时有车马经过,故称此河沟为车道沟。其东面不远处曾有车道沟村,属四季青公社辖域。” 长春桥站——因长春古桥而得名 长春桥站在蓝靛厂东南侧,横跨于长河之上。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初为木桥。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于蓝靛厂设立教场,为外火器营并建盖营房,为便于出行而重建为石桥。因长河两岸绿柳成荫,春意盎然,又称长春桥。1966年修京密引水渠时将旧桥拆除,在附近兴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桥,也称长春桥,2005年改建成立交桥。 火器营站——因清代旗营而得名 火器营站位于长河(京密引水渠)西侧,《北京市海淀区地名志》称:清乾隆三十五年兴建,系火器营八旗官兵合操、演武之地。该营为长方形,南北长约四里,东西长约一里,有城墙和门。营中修五条横街,将各旗营区相隔开。辛亥革命以后,随着旗营的解散,存在了140多年的火器营逐渐变为居民区,但仍以火器营相称,几年前被整体拆迁。 巴沟站——因八条沟渠而得名 巴沟地处海淀区东南部,历史上地下水源丰富,泉水多由南向北流去,注入万泉河,其中有八条最大的沟渠,人们在水边台地上聚落成村后称八沟村,明代“八沟”被谐音为“巴沟”。《长安客话》载:“北淀之水来自巴沟,或云巴沟即南淀也。”后因地下泉水枯竭而使八条水沟里的水流中断,沟渠被逐渐填平,改为农田,只留下巴沟这一地名。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45 , Processed in 1.08575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