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鼓楼:旧鼓楼“旧”在哪儿?

2013-12-27 09:58| 发布者: 掌柜 |原作者: 刘冕|来自: 北京日报

摘要:   王鹏 绘图 一段四五百米的路,流动着北京800多年的建都史。这条路就在地铁2号线鼓楼站外,名字还沿用着清乾隆时候的叫法——旧鼓楼大街。街两旁不起眼儿的小胡同都是“深藏不露”的地道老北京,她们的嬗变犹如 ...


  王鹏 绘图

  一段四五百米的路,流动着北京800多年的建都史。这条路就在地铁2号线鼓楼站外,名字还沿用着清乾隆时候的叫法——旧鼓楼大街。街两旁不起眼儿的小胡同都是“深藏不露”的地道老北京,她们的嬗变犹如这座城市一样,底蕴绵长……

  从地铁2号线鼓楼站钻出地面,一大片蓝色围挡杵在二环路鼓楼桥十字路口中间,一辆小汽车停在路边摇下车窗正问路。一位大妈领着小孙女遛弯儿,连连摆手:“挖地铁呢,这儿过不去,绕着走吧。”

  没说两句话,后边跟上来的车排成串儿,嘀嘀按着喇叭催。

  远远望去,钟鼓楼耸立在东南方向,我干脆一头扎进胡同躲清净。

  溜着蓝色施工围挡的边儿,拐进路东第一条胡同。传统平房的灰墙上钉着块蓝底儿白字的铁牌儿,写着“中绦胡同”。

  要说北京的胡同名字大多属于爽快型的,直抒胸臆,中绦胡同就算是一条。相传明代这一片儿有许多匠人,做的是给皇宫加工绦条的手艺。所以老百姓干脆管这条胡同叫做东绦胡同。后来到了清代宣统时期,胡同的西半边改叫中绦胡同了,东半边还保留原名。

  解释一句,所谓绦条就是用丝线编织成的花边或扁平的带子,跟现在的蕾丝花边似的,可以缝在衣服上起到装饰作用。

  如今,这条胡同全是柏油路面,黝黑黝黑的。曾经“有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的旧历儿早就一去无踪影了。

  不过,仍有人去胡同里寻旧访古。

  “胡同里的东西多旧多破都有人稀罕。”老梁是山西人,专门给人打零工,正帮胡同里一户人家返修老房子,趁着他蹲在院儿门口抽烟,跟他闲聊两句。他大发感慨:“一天三四个人跟我要拆下来的旧东西。碎瓦扔在路边儿,没一会儿就有人扒拉着捡。你说他们干嘛用?”

  秋天的太阳照下来,挺刺眼却一点也不烤得慌。老梁说:“也说不上来房子最后盖成什么样,大家都各有各的分工。不过你瞅这地基挖的,看样子得有大变化。”

  岁月静好,胡同里却已变了模样。别说四合院,就是小平房都已经沦落成了胡同里的罕见物,红砖楼、现代化的车库齐了心地挤进来。胡同里偶尔有游客拍照,往往举着相机比划半天,取景框里也躲不开这些现代化的产物。

  北京的胡同四通八达,一转一拐,往南的一条胡同名字挺端正,叫国盛胡同。

  一位白头发老太太搬了个小竹凳,抿着嘴儿坐在院门口愣神儿。跟她聊天,有点费劲儿。乡音浓重的老人倒是有耐心,一字一句慢慢儿说。

  后来又对照着百度百科,我才确定了:这条胡同原来叫过碾儿胡同。过去北京专有碾房,就是加工粮食的作坊,里面最大的“机械设备”就是碾子。后来才改了名字。

  走出去十来步,再回头看。老太太一个人坐在阳光下,看不清表情,但态度祥和。两名背包客正比比划划地跟她说着什么。显然,她一不留神就成了胡同一景。

  再往南一条胡同现在叫国祥胡同。它改名可能是为了“藏拙”。相传,这里最早叫锅腔胡同。这个土名字虽然直白,但显然不如现在这个大气。

  稍微一琢磨就能想明白,早年间胡同名字都是类似这样,老百姓自己起了,叫的人多了也就叫开了。一条小窄巷子里,什么最出名儿就成了“吉祥物”,干脆当了名字。

  翻看老北京地图就能体会,比较宽的胡同干脆叫宽街,两墙之间窄胡同叫夹道,斜的叫斜街,有官衙府邸的叫府学胡同、兵马司,有卖吃食的干脆就叫干面胡同、羊肉胡同。

  但是几百年下来,胡同也经历过几次名称变更,大多是把俗名往雅改,比如狗尾巴胡同改叫高义伯胡同。新中国成立后,一批重名胡同按照“抢眼上口”的原则也改了名,比如老舍故居所在的胡同就从丰盛胡同改成丰富胡同,以别于西城区的丰盛胡同。

  转着转着,又转回到旧鼓楼大街上。其实也没离路口有多远,但一条街却一下子安静下来。街对面儿几乎都改了门脸儿房。起名的风格跟胡同大同小异,多是直抒胸臆。举个例子:奶粉、醒咖啡、串盅,听名字就能判断出来是卖什么的。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这条现代化的马路是北京建都史的见证者。根据1960年代的勘测,旧鼓楼大街在元朝时便已存在,类似于驰道,南端有鼓楼,名为“齐政楼”,用以报时。

  明朝以后,齐政楼塌毁。清朝在它东侧又盖了一座鼓楼,就是现如今我们看到的这座。齐政楼相对于明朝的鼓楼,为旧物,所以叫“旧鼓楼”,边上这条街自然就是“旧鼓楼大街”了。

  虽说旧鼓楼大街也就四五百米路,但是一路上东串西逛,在胡同里耽误了不少时候,走到钟鼓楼脚下已经过了四十多分钟。

  如今,晨钟暮鼓的声音已经停了,只有马路上偶尔有汽车短促的喇叭声。其实,根据明清规制,钟鼓楼每天有两次鸣钟,寅时的称为“亮更”,戌时的称为“定更”。戌时开始在每个更次击鼓,直到次日寅时。所以老百姓称之为“晨钟暮鼓”。1924年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钟鼓楼也不再用来报时。直到新世纪来临,在2001年的岁末,为庆祝新年,才重新鸣响大钟和更鼓(仿制)。此后,每逢春节这里都会想起庆典的钟鼓声。

  就跟这响响停停的钟鼓声一样,这座城市一直在变化。胡同里的土道儿改成了柏油路,更方便出行,更宜居了;满胡同外墙都挂着个空调外机,儿时记忆里的胡同景色难觅了。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就像是胡同人的一份闲心。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0 11:41 , Processed in 1.12319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