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人喜欢养鸟。新得的小鸟,野性未除,必须经由上杠、认食再到认人、学艺,这就是“驯鸟”。图中养鸟人正在训练小鸟上杠,这是驯鸟的第一步。将戴好脖套的小鸟用细绳拴到杠上,养鸟人不停用杠子试探,直到小鸟能熟练抓住,自行翻飞到杠上站稳,驯鸟上杠才算完成。
▲ 琴棋书画是旧时知识分子的必备修养。民国初年,殷实人家教养女儿,也不再围绕针黹女红,而是更重视她们的文化素养。绘画就是重要的一项。图中一位母亲正在教女儿画画。
▲ 满族入主中原后,把养鹰的爱好带入北京。鹰习性凶猛,为了消除它的野性,养鹰人需要昼夜轮流熬驯。“熬大鹰”是玩猎鹰的第一步。熬鹰多是三班倒,用铁链拴住鹰的脖子,让鹰站在驯鹰人的手臂上。白天,驯鹰人专挑热闹的地方去,考虑到生鹰怕人,还会专门给鹰戴一个小皮帽。晚上,驯鹰人则需要不断晃动手臂,不让鹰睡觉。这样几个昼夜熬下来,鹰的野性就消除了。老北京话中常用“你熬鹰呢?”来调侃不睡觉的人。玩鹰不但在八旗子弟中十分盛行,许多文人雅士也有此一好,著名的文玩专家王世襄就酷爱养鹰。
▲ 古筝是一种传统民族乐器。它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具有相当的表现力。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今的陕西)一带广为流传。与古琴更受文人雅士青睐不同,古筝更加通俗。
▲ 北京人下棋,以象棋为主。民国初年,北京城出现了不少棋茶馆和棋摊。照片中便是在棋茶馆中下棋的人,长桌上一律用红油漆划上棋盘,摆上一副木头做的棋子。凡是到这儿来饮茶歇脚的客官,都可以坐下对弈。此外,还有不少棋迷在街头巷尾席地而战,同样也能吸引不少的“观棋不语”的“真君子”。
▲ 厂甸以书肆闻名。光绪初年,这里的书肆已经发展到220多家,来薰阁、松筠阁等都是保留至今的老字号。每年正月初一,厂甸举办庙会时,书贩们都把古籍、新书一一摆好,让顾客拣选自己喜欢的书籍。清末民初,逛厂甸淘旧书成为京城文人的一大雅癖。鲁迅在日记中多次提到在厂甸买书的经历。钱玄同则号称“厂甸巡阅使”,在书肆中遇见喜爱的图书古玩,必定扫荡一空。
清末,皮影戏在北京颇为流行。大户人家以私养戏班为荣,市井间也有一些小戏班,四处搭台表演皮影戏。艺人们隐身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人物剪影,一边唱述故事。他们手中的皮影,造型考究、色泽鲜艳,因其主要以驴皮制成,北京人又称之为“驴皮影”。后来,随着电影的传入,皮影戏才渐渐衰落。 网上冲浪、看电影、唱卡拉OK……现如今人们的休闲方式数不胜数。早年间,虽然还没有这些玩意儿,老北京人的消遣方式也很多。遛鸟、下棋、弹琴、听戏、淘旧书……各种文化层次和经济能力的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北京人以特有的耐心和精致,把这些消遣发挥到极致。它们不但是老北京一道风景,也成为北京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版文字/李乐乐 民俗顾问/高巍
本版图片由秦风老照片馆、美国杜克大学图书馆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