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六月初六,在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这个日子是“洗象节”。每年的这一天,看大象洗浴曾是北京人的一大乐事。“象来啦!”“象来啦!”还是北京象来街这一地名的由来。自古以来,大象就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古人以象寓意“太平有象”与“万象更新”—— 清时曾用大象 来拽开城门 大象生长在非洲、亚洲地区,位于东南亚的印度、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均有分布,那里的人们至今把大象奉为“神物”。而古代中国自夏商周时起,已有关于大象的记载,至东周时期长江流域及平原地区都生活着众多大象。据考古发现的象牙化石得知,早在几百万年前北京的怀柔地区就曾有过大象生存,在古籍《周易》的各卦中就曾附有“象传”,其中的一卦就叫《大象》。据古籍载:“秦造六乘象舆(即轿子),汉卤簿(即仪仗)有象车”。三国时也曾有“曹冲称象”的典故,到唐宋时期在广西地区还曾设有象郡、象州、象县,这些都说明在很早之时,大象和我们就有很密切的关系。虽然我国有大象,但古代皇宫使用的大象却多来自东南亚友好国家的进贡。北宋时期在都城汴梁皇宫就饲养使用大象。元代时成吉思汗建都于燕京后,东南亚的安南(越南)、暹罗(泰国)、缅甸等国纷纷带着大象等贡品前来朝贺。忽必烈皇帝还曾在建景山皇家园林时,使用过大象驮运大树,把大象当运输工具使用。明清时期,缅甸、真腊(柬埔寨)、老挝等国继续用大象、香料等物品向皇宫进贡。贡品大象成为皇宫的吉祥动物和盛大典仪中必有的成员。大象体魄雄壮,性格温顺,头脑灵敏,力大无穷,清代时北京城因暴雨泥水淤堵住城门,守门人不能开启时,就曾借用过大象来拽开城门。 明代皇宫仪仗队 “虎豹各二驯象六” 《明史·仪卫志》中曾载:明朝皇帝举行大朝会时,宫廷仪仗队里有“虎豹各二,驯象六”,分列左右。还有5乘礼仪车,其中的“大辂”车和“玉辂”车各用两头大象驾辕。正像古老的中国象棋中的“大象”忠诚护卫着“将”、“帅”那样,明清两代皇帝在朝会、祭祀或出巡时,为显示其至高无上的皇威,都要摆出一支由车、马、象、鼓乐、幡伞组成的庞大仪仗队,其中强壮威武的大象是不可或缺的成员。因此大象要先在驯象所接受典仪规定动作的演练并彩排,演练内容包括驾辇、驮宝、排列等。皇帝上朝前,六只大象早已每边三头排列在午门外,背上驮着宝瓶,在场地上漫步吃草等待。皇帝上朝时,大象则立即按照礼仪在御道两边垂鼻耷耳安静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一动不动地送朝廷大臣们进入午门。然后,大象会分别向前,两个两个地伸出长鼻相互绞着拦住去路,不许别人再进入。大象就这样长时间互相绞在一起与武士一起屹立不动,听到散朝令后,才会把象鼻子分开退回到原来站的位置上,待百官退出紫禁城,仪式结束,大象才能回到象房。皇宫之所以重用大象,据说是因大象有“鼻验铁器”之特异功能,凡遇有携带铁制凶器的人经过它眼前时,它会甩着大鼻子嗅着不放。因此,没有人敢越过它们的防守闯进去。大象在午门前的威武架势,正如《燕京岁时杂咏》说的:“太平有象思全盛,列队趋朝解送迎”。当皇帝出巡时,在威风华丽的仪仗队中有更多的大象充做卤簿驾辇御驭前行,这种上朝、驾辇等在北京自元代一直延续至清同治年间。 大象依照“官衔”领取“俸禄” 老北京城从元代起皇帝就颁旨建立了驯象所(亦称演象所)和象房,又从云南和缅甸召来驯象师,负责训练这些为帝王朝廷服务的大象。元代,积水潭与后门桥设有象房,明代时象房曾设在御马监(即北京沙滩附近)内和宣武门内,至清代时称为銮仪卫驯象所,设在宣武门内西侧城墙根,也即如今的新华社大院所在地,此处旧京时曾称为象房桥及象来街。象房等设施于宣统年间改建成“资政院”,辛亥革命后改为国会议场,至北洋政府垮台后此处曾由北京法学院使用,待北京解放后这里曾是华北大学的校址,之后改建成如今的新华通讯社大院,但象来街的地名从明代起一直流传到现在。 乾隆58年,大象曾多达三十九头,每头象有一间高大的象房,每头象配备有毛毡被子各一条,饭桶水桶各一个,每头象配给官米三斗、稻草160斤,每头象要配一个驯象师,驯象师与象结伴生活,达到驯象师能知象意,大象也知晓驯象师语言的程度。那时每头象都有象名,还都授予不同的等级官衔,低自武弁,高至大将军,并按级别食俸禄。大象初运到北京时,先要在驯象所进行演练并驯知有关规矩。当时的象房并不是完全封闭的,只要有钱有闲就可去那象房里观看大象表演,还能听到大象用鼻子敲击铜鼓发出的声音。当驯象师收了钱后,大象会先睨视驯象师是否满意,然后才摇鼻摆尾舞蹈一番,并对给钱人表示谢意。 大象发飙清末皇宫大象绝迹 清同治年间英缅战乱后,缅甸曾又有7对大象进贡。据震钧在《天咫偶闻》一书中载:“咸丰以来,滇南久乱,朝班无象者十余年,至同治戊辰,云南底定,缅甸始复贡象七对……至甲申(光绪十年1884年)春,一象忽疯,掷玉辂于空中,碎之,遂逸出西长安门。物遭之碎,人遇之伤。掷阉人某于皇城壁上如植。西城人家闭户竞日……”即记述一次在午门外列队时,一头大象突然发疯,踏毁了车辇,然后逃出,毁物伤人,竟将一个太监抛到了皇城墙上,吓得百姓不敢出门。此事发生后,朝廷不敢再使用大象。光绪年间,剩余之象被送往北京农事试验场(即北京动物园的前身)养老送终,后来京师的象房里就没有大象了。 被驯养的大象虽温顺,但也有犯过失之时,如伤了人或没听驯象师的指令等都要被贬受罚,在下次仪仗时它会自动站到所贬的位置,伤了人的要受到杖击的处分,会由两只大象用鼻子将受罚大象的腿绞住使其趴下,接受完杖击后,那头大象会爬起来点鼻表示谢罚,当然对那些听话表现好的大象,驯象师也会给予好的食品并晋升级别。 六月初六的“洗象节”,一向受到普通百姓们的喜爱。“宣武城南尘十丈,挥汗骈肩看洗象。”正是对这种空前盛景的形象比喻。元朝文人写的《过海子观浴象》中,曾这样描写在积水潭内洗象的情景:“四蹄如柱鼻垂云,踏碎春泥乱水纹……”。由此可知,自元代起人们就喜爱观赏大象在河湖中嬉戏洗浴。当大象在象房演练时,附近的一些百姓也会去围观。清人杨静亭的《都门杂咏》说:“六街车响似雷奔,日午齐来宣武门,钲鼓一声催洗象,玉河桥下水初浑。”即在这一天驯象师要骑在大象背上,在穿着齐整官服的仪官带领下,打着旗子敲着钟鼓大象排着队走出宣武门,到玉河桥下去戏水洗浴。四九城各处的百姓都会纷纷跑到河边一饱眼福,观看洗象。清代文人王渔洋在一首竹枝词中,也描写过当时的洗象盛况:“玉水轻魂夹绿槐,香车笋轿锦成堆。千钱更赁楼前坐,都为河边洗象来。”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6 23:00 , Processed in 1.096079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