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紫禁城的“阿哥所”在哪里

2014-1-20 14:24| 发布者: 掌柜 |原作者: 王铭珍 |来自: 北京晚报

摘要:   故宫九龙壁两侧各有琉璃门一座,为阿哥所的太平门 阿哥所正门 阿哥所的二道门和防火墙  阿哥所前的金水桥和三座琉璃门 阿哥所的三个井亭之一  位于文渊阁旁的故宫消防中队 如今人们游览紫禁城,大多从天 ...

  故宫九龙壁两侧各有琉璃门一座,为阿哥所的太平门 
 

 阿哥所正门 
 


  阿哥所的二道门和防火墙 
 
 

  阿哥所前的金水桥和三座琉璃门 
 

  阿哥所的三个井亭之一 
 
 

  位于文渊阁旁的故宫消防中队 
 
   如今人们游览紫禁城,大多从天安门、午门进,神武门出,只游览内廷前朝、后宫以及东西六宫,而很少有游览外朝东路的。也就是说,人们所看到的,只是皇帝举行登基、朝会、寿典、寿宴、殿试传胪的宫殿以及皇后、妃子们的起居之所。那么,皇子皇孙们居住生活在紫禁城的哪个地方?他们既不住在前朝,也不住在后宫或东西六宫,而是住在外朝东路的阿哥所。“阿哥”,乃满语皇子之义。阿哥所,即皇子的住所。笔者因为工作需要,常到故宫“行走”,曾详细考察过“阿哥所”。

  明代皇子居于撷芳殿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明代皇子们居住在位于东华门和文华门之间的撷芳殿。往北约80米,有从文渊阁蜿蜒流出的内金水河,河上跨白石桥3座,过桥往北有随墙琉璃门3座,明代称前星门,俗称三座门儿。过三座门儿约50米,有巨大的琉璃影壁一座。绕过大影壁,有一座三开间的王府式大门,门楣上没有匾额,进门有三组四合院。总称为撷芳殿。在《紫禁城全图》上称此地为南三所,也就是清代阿哥们居住生活的地方。

  这里,在明代为太子所居。《明史·五行志》载:“嘉靖十年正月辛亥(1531年2月12日),大内东偏火。”《典故纪闻》称:这次火灾“延烧东西十四连房俱烬”。这里所记载的“大内东偏”、“十四连房”,就是指当时紫禁城外朝东路供皇子们居住的地方。所谓“连房”就是接栋连楹的并排筑成的居住性建筑,其建筑规格等级稍逊于内廷前朝后宫、东西六宫的建筑。由于是木质结构的,易于燃烧,防火分隔也较差。失火后,很快就被“火烧连营”。

  失火重建后改称端本宫

  火灾之后,嘉靖皇帝亲自到火场考察,并对大学士张聪说:这种接栋连楹的木结构建筑格局不好,还是南京的以砖石为主体的建筑格局好。以后改建时,一定要仿照南京宫殿之制建设,以有利于防火安全:“宫中建筑接栋连楹,弊端颇多,当修防火墙,开辟防火通道才是”。遵照皇帝的谕旨,工匠们在火场废墟上建成宫殿式建筑,防火功能有所改善。初称撷芳殿,是慈庆宫范围之一部分,明末改称端本宫。

  《日下旧闻考》卷三十五记载:“端本宫在东华门内,即端敬殿之东,前廷甚旷,长数十丈,左为东华门,右为文华门……天启末,懿安张皇后移居于此,名慈庆宫。其外为徽音门,壬午八月,懿安移居仁寿殿,因改为端本宫,以侍东宫大婚。宫门前三石桥,盖大内西海子之水蜿蜒从此出焉。皇太子原居大内钟粹宫,在坤宁宫之左,既渐长,当移居,上以慈庆宫为皇考旧居,其后勖勤宫即上旧居也……端敬殿与端本宫今改为三所,为皇子所居。”

  清代阿哥们改居“南三所”

  据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内务府奏销档记载:“三所房间系乾隆十一年三月内兴工,次年工竣。迄今二十年,未加维修,殿宇头停、配殿天沟、俱有渗漏,板墙槽朽,天花坍损,油饰爆裂。又因阿哥等于二十六年移出之后,其外围茶房、值房等项房屋,俱改为各处值房。今遵旨修理,给阿哥等居住。所有应用炉灶、炕铺、装修、隔断等,应照旧式修理应用,是以共估需工料银3900余两。”从这项档案记载可以证明:阿哥所是在明撷芳殿旧址上建起来的,建设年代应为乾隆十一年(1746年)。建筑用途:供阿哥居住。乾隆三十一年维修时,花费白银3900两,均依旧式。今日阿哥所的建筑格局,依然保持着乾隆时代的风貌。

  由于阿哥所是由三个三进四合院组成的,故名。三所共走宫门一座,门三间,绿琉璃瓦歇山顶式,门内自东向西依次排列三个所,各有一个随墙琉璃门。每所三进院,三所各有前院正殿三座,各三间,中院正殿三座,各三间,后院正殿三座,各五间,共有东西配殿十八座,各三间,顺山房六座,各两间,每所中院正殿前井亭一座以及值房、膳房、净房等殿宇间数总计二百余间。

  嘉庆道光咸丰都曾居于“阿哥所”

  紫禁城内殿宇顶大多覆盖黄琉璃瓦,唯此处用绿琉璃瓦,规格稍逊,以示皇子所居之处。乾隆十九年添盖后罩房三座,灰瓦顶,嘉庆皇帝于乾隆四十年至六十年(1775年至1795年)曾居于此,道光帝和咸丰帝也曾在此居住过。宣统时,曾为摄政王载沣随时起居之所,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因为历史的原因,阿哥所的建筑都是木质结构的,防火性能不佳,但是,每栋殿宇的左右都采用防火山墙,后山墙均采用封火檐。前殿、中殿和后殿之间,各保持25米的安全距离,东西配殿之间各保持30米的安全距离。每个院落各有水井一眼,铜质大型消防水缸6口。紫禁城内共有水井37眼,大型消防水缸309口,这里就有水井3眼,水缸18口,可见当时对阿哥所防火的重视。因为,贮备水是当时最扎实的防火措施。

  在三组三进四合院中,主殿的屋顶上都设置有龙形吻兽——传说中的镇火之物,后墙之外有九龙壁,面对皇极门,九龙壁东西侧各有一座琉璃门,是阿哥所的后门,平时闭而不开,是万一遇到非常情况时的安全出口。

  故宫消防中队所在地原为上驷院御马监,是为皇帝和皇子养马的马厩。对过的一片房子原为御药房,药王殿是御医值班的地方,皇上皇子身体欠安时到此抓药。阿哥所的门禁很严,除了阿哥的老师、御医、侍卫外,常人不许擅入。二门外的一排房子是侍卫值房,昼夜有人值班巡逻。小心用火,作为常规。乾隆晚年就住在阿哥所的后面,他时常到阿哥所看望皇孙们,面对太上皇,谁也不敢越轨。

  御药房失火

  为何没有殃及“阿哥所”

  明清皇宫,火灾频发,差不多每十年就着一把大火,可是阿哥所从建成到今天三百多年,没有发生过火灾,查阅档案,也没有发现火灾记录。这可能同其建筑格局以及用火小心有关。在阿哥所左前方的御药房,清末倒是发生过一场大火,当时的上海《申报》有过报道,著名画家吴友如还画过一幅《紫禁城失火》图。

  这次发生在清代御药房的火灾,事发于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初五(1897年9月30日)。御药房位于东华门内,文渊阁、文华殿东北侧。其故址即今故宫消防中队东北侧。当年,王公大臣进宫大多走东华门。东华门门禁森严,凡有王公大臣应诏入宫者凭腰牌验证,随后还要到官房更换朝服,才许进宫觐见皇帝。

  这个供诸王大臣更衣的地方就在御药房之中。御药房是一片古建筑群,共有殿宇五十多间。除了御医值房、御药库外,还有御药切片、烘干、研磨、蒸煮等中草药加工作业用房。据文献记载:这场火灾“起火之由,闻因厨房蒸物,釜底水干,燃着蒸笼,火遂上延,待庖夫知觉,则已不可遏救矣”(见当时的上海《申报》报道)。因为这间熬药用的房间是同诸王大臣的更衣室接栋连楹的,中间没有防火墙,结果熬药房着火,殃及更衣室,二十多间房屋全被烧毁,更衣室内王公大臣们寄存在那里的衣服均被烧毁,甚至连光绪皇帝首辅大臣恭亲王在皇宫中的更衣室也烧毁了,但“御药库幸保无恙”。

  据画家吴友如说,这场大火是在皇宫里的步军地方官兵和各路水会奋力扑救下扑灭的,一位叫阿克丹的步军统领亲自登上屋脊射水灭火。当时,李爵相也扬鞭跃马进宫救火。这位爵相就是当时掌管外交、经济、军事大权的洋务派首领李鸿章。此时,他已是74岁高龄,但惊悉皇宫失火后,仍“乘朝马飞奔入内,见者谓爵相精神矍铄,不减畴昔,真国家栋梁臣也”(《申报》语)。

  据光绪《实录》载:光绪皇帝为表彰救火之人曾颁旨:每位参加救火的兵丁臣役赏银一两。每个参加救火的水会赏银一百两。当时皇宫内尚无消防队,所以特许水会入宫救火。投入救火的水会有:东安水会、平安水会、保安水会以及外城水会等,约五百人。内城水会三处协同兵丁看守火场余烬,直到次日破晓才收拾救火器材出宫。

  灾后,御药房只有局部修复。如今御药库尚存,阿哥所左前方的花房是在火后遗址上修建的。目前,阿哥所是古物部、古画部、宣传部办公用房,正在进行内部修缮,未来将对外开放。
 

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0 06:26 , Processed in 1.08659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