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北京、天津、内蒙古自治区和华北、东北各省。早期也叫“蹦蹦戏”、“落子戏”和“平腔梆子戏”,简称平戏,1935年在上海演出的时候定名评剧。
于1910年左右形成于唐山。其基础为河北东部涞县一带的“对口莲花落”,评剧早期只有男、女角,发展为生、旦、丑的“三小戏”,先后吸收河北梆子、京剧以及皮影、大鼓等剧目、音乐和表演方法,经过对口莲花落、唐山落子、奉天落子等阶段发展而成。
评剧最初在农村流动演出。1912年以成兆才、月明珠为首,在唐山组织“警世戏社”,演出了《马寡妇开店》、《花为媒》、《桃花庵》、《杨三姐告状》等剧目,大多是评剧创始人成兆才所编写。1930年前后,芙蓉花、白玉霜及喜彩莲等先后将之带到北京,盛行一时。解放后,评剧在整理传统剧目和表现现代生活方面,均有显著成绩,尤以《秦香莲》、 《刘巧儿》、《小女婿》、《夺印》等剧目影响颇大。
评剧音乐曲调流畅自然,属板腔体,分慢板、二六、楼上楼、散板等不同板式,伴奏乐器以板胡为主。语言通俗易懂,富于表现力,擅长表现现代生活。著名演员有白玉霜、喜彩莲、小白玉霜、新风霞、李忆兰、花月仙、赵丽荣等女角,马泰、魏荣元、席宝昆、张德福、赵连喜、陈少舫等男角。
评剧另一支派称“西路评剧”,早期叫“北京蹦蹦”。在评剧影响下形成,在形成过程申又受到河北保定一带的老调梆子和哈哈腔的影响,唱腔高亢激昂,板式较为丰富。辛亥革命前后曾在北京天桥、什刹海和京西门头沟一带演出,后来逐渐衰落。解放后被发掘又重现于舞台,目前已与评剧合流,无专演西路评剧的剧团。
1955年中国评剧院(今北京评剧院)成立。并编排现代戏《金沙江畔》《向阳商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