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一个晚清驻外使馆每年要花多少钱?

2018-11-22 05:08|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陈卿美

摘要: 1876年12月,郭嵩焘自上海启程,远赴英国,代表清政府向英国女王道歉。同时,清政府驻英国大使馆也正式诞生,由郭嵩焘担任中国第一任驻外大使。从英国大使馆起,在接下来的三十年时间内,清政府又相继设立了美国、日 ...
1876年12月,郭嵩焘自上海启程,远赴英国,代表清政府向英国女王道歉。同时,清政府驻英国大使馆也正式诞生,由郭嵩焘担任中国第一任驻外大使。

从英国大使馆起,在接下来的三十年时间内,清政府又相继设立了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十余个大使馆。每一座使馆的运营都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这让原本就紧张的清政府财政更加捉襟见肘。那么,一个驻外使馆每年要花多少钱呢?

根据台北《皇朝政典类纂》记载,在当时有一个出使章程,章程规定,驻外使馆经费包括两大块,一块是人员工资、一块是馆务费。所谓馆务费是个统称,就是一切公务支出,包括房租、岁修、川资、公宴、文报,洋仆、医药等费用。岁修,就是馆舍的维修费用;川资,就是交通、差旅费用;公宴,就是招待宴请的费用;文报,就是公文、电报、印刷等办公费用;洋仆,自然就是雇佣的洋人临时工。

首先说工资这块。通常一个驻外使馆的基本人员配制为大使1名、参赞2名、翻译4名、随员4人。规定虽如此,但人员超编、机构臃肿历来是传统特色,比如增加医生、领事、实习生、武官、家属等等。后来,清政府被逼无奈,将驻外大使馆聘用人员的权力收归到了外务部。

在《光绪朝东华录》中,提供了一份详细的工资标准表。出使大臣分为头等、二等、三等,共三个级别。1876年,头等出使大臣月工资1400两,郭嵩焘显然是这个级别。二等出使大臣1200两;三等出使大臣又分为两个级别,一个是1000两,一个是800两。

参赞也分为三个级别,头等参赞500两、二等参赞400两、三等参赞300两。领事同样如此,总领事600两、领事500两、副领事400两。通译官,就是翻译官,也是三个级别,头等翻译官400两、二等翻译官300两、三等翻译官200两。



清政府驻美国大使馆

三十年后,也就是1906年,这份驻外大使馆的工资标准并没有多少变化。除了三等翻译官月工资从200两提高到240两外,三个级别的领事甚至全部降了工资,各降低100两。三等出使大臣全部为800两。

驻外大使馆同许多单位一样,工资支出基本都是费用总支出的大头。《清朝续文献通考》一书中统计了1904年15个清政府驻外大使馆的费用占比。其中占比最低的是驻英国大使馆,年工资支出41040两,占总费用的51.9%。占比最高的是驻秘鲁、古巴、墨西哥、西班牙、葡萄牙大使馆,年工资支出11280两,占比69.3%。

有意思的是,这15个驻外大使馆大致分为三个级别,每个级别的年工资总支出基本都是相同的。其中驻英国、俄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大使馆完全相同,均为41040两。驻日本大使馆为32832两,驻奥地利、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大使馆均为30480两。而驻秘鲁、古巴、墨西哥、西班牙、葡萄牙等大使馆则全部为11280两。

通过这个统计,至少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一是驻外大使馆是有等级的。二是工资支出是严格按照使馆级别核定的。

为何驻外大使馆还要有等级呢?因为各国与中国交往密切程度不同,对中国的影响不同。比如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国是世界最发达国家,对华政策影响深远,同时也与中国交往较深,驻外大使馆自然就会被设为最高级。而俄国与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也是与中国深度交往的国家,驻这两个国家的大使馆同样也是最高级。总之,驻外大使馆的定级是根据中国与对方国家的联系紧密程度决定的,以上这些国家都是与中国交往密切,且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清政府自然要高度重视。

至于秘鲁、古巴、墨西哥、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则是分馆,级别最低。比如西班牙与葡萄牙的大使馆就属于驻法国大使馆的分馆。

根据各驻外大使馆的年工资支出占比,就可以推算出各使馆的全年费用总支出,比如驻英国大使馆全年费用总开支为79040两;驻德国大使馆的总开支为67040两;驻法国大使馆由于包括了西班牙、葡萄牙两个分馆,开支最大,达到了103600两。那时1两银子约相当于200-250元人民币,驻法国大使馆的10万两年度总开支就约等于今天的2000-2500万人民币。

在全年费用总开支中,除去工资外,就是统称的馆务费。比如大使馆的房屋租金。事实上,除了驻美国、德国、日本、朝鲜大使馆是自己购置的房产外,其余驻外大使馆都是采取租赁的形式。比如驻英国大使馆是四层高的小楼,每月租金105磅,约合中国银元367.5两。

虽然清政府外务部专门给各驻外大使馆做了清晰的费用预算,但各驻外使馆费用总是处于紧张状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员超编,各种临时工、闲杂人员越来越多。但总预算就那么多,官员的薪水也一分不能少,超编的人员工资只能从馆务费里节省。

郭嵩焘出使英国,著有《使西纪程》一书,无意中暴露了一个小秘密。郭嵩焘的外交随从人员达到了17名,除了自己设置的支应官、监印官外,还另外雇佣了男女司事、跟役、车夫数人。由于郭嵩焘是清政府的第一个驻外大使,示范作用明显,后来很多驻外大使馆招聘人员都模仿驻英国大使馆来配置,最多的甚至达到了30余人,严重超编。

另外一个被忽视的原因,就是接待任务繁重,尤以接待海外游历使为最。中国人讲究吃喝应酬、礼尚往来,场面大才有面子,无形中导致开支巨大。1878年5月28日,驻英大使馆筹备茶会,预算达到了1750两。1887年,清政府向世界各地派出了12名海外游历使,希望通过他们的考察学习,增进对世界的了解。但这些海外游历使的费用都需要各途径国的驻外大使馆来承担,这让各驻外使臣们怨声载道。

按清政府的要求,各驻外大使馆要承担海外游历使的餐饮、住宿、交通等差旅费用。海外游历使不是一个人,也会雇佣三两个随从。在一个国家往往要考察很久,甚至长达数月。繁重的开支让驻外大使馆不胜其烦,最要命的是扣工资,要拿出工资的1/4-1/5作为海外游历使的经费。由此产生的结果便是,驻外使臣与海外游历使关系紧张。驻外使臣想办法刁难、排挤海外游历使,海外游历使有苦不能言,导致考察效果大打折扣。比如在加拿大,偌大一个国家,只待了十多天,其中只有三天出门,其余时间基本都是窝在旅馆里写见闻录。

清政府是如何向驻外大使馆支付费用的呢?根据《皇朝政典类纂》记载,通常是从贸易关税的收入中划拨,“六成洋税动支”。每年由江海关通过外资银行,如汇丰银行汇出。经费虽然按年度拨付了,但各驻外大使馆还要回来核准报销的。按《光绪朝东华记录》记载,“出使各国大臣等每年薪俸及往返盘费驻扎一切各国经费等项,由该大臣分晰造报臣衙门查核。”

随着清末的政局动荡,驻外大使馆的财政危机已经无法扭转。驻外大使馆开在外国,长时间受到西方文明的熏陶,但遗憾的是,“大清特色”的烙印太深,根本无法改变使馆经费紧张的局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27 , Processed in 1.08222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