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轴线上的路与桥(三)

2020-5-23 14:38|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王锐英

摘要: ——纪念博物馆日 《唐土名胜图绘》中的正阳门和正阳桥元、明、清北京中轴线上除了各具风采、雄姿伟丽的古代建筑之外,算起来历史上曾经有过10条水道,出现过10组桥,算下来约有20余座桥梁涵洞,按7.8公里计,平 ...

——纪念博物馆日


《唐土名胜图绘》中的正阳门和正阳桥

元、明、清北京中轴线上除了各具风采、雄姿伟丽的古代建筑之外,算起来历史上曾经有过10条水道,出现过10组桥,算下来约有20余座桥梁涵洞,按7.8公里计,平均780米1道(组)。它们自南至北分别为:
1)永定门桥。外城南护城河桥(永定门箭楼外护城河桥,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改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950年代、70年代、90年代、2000年代多次拆改建,现为现代桥梁,成为北京改建次数最多的桥梁);
2)天桥。永定门大街龙须沟桥(始建清雍正七年,光绪三十二年改建,1934年拆除,2014年复建);
3)正阳桥。内城南护城河桥(正阳门箭楼外护城河桥,始见记载为元大都丽正门外第三桥,跨金中都闸河,桥边曾有底定北京中轴线的“独树将军”,古桥建于明正统四年,现埋于地下);
4)万安桥。元大都国桥(元大都丽正门外第二桥,跨金中都新开河,约在今人民英雄纪念碑处,早已湮没);
5)龙津桥。元大都南护城河桥(元大都丽正门外第一桥,约在今国旗杆台座处,早已湮没);
6)外金水河桥。天安门外金水河桥(建于明永乐年间,东西并列7座,中心为御路桥一,两侧为王公桥二、品级桥二、公生桥二);
7)午门外涵洞。故宫午门南侧筒子河涵洞;
8)内金水河桥。故宫午门里金水河桥(元周桥,建于明永乐年间,故宫太和门广场内,一组并列5座,中心为御路桥一,两侧为王公桥二、品级桥二);
9)神武门外涵洞。故宫神武门北筒子河涵洞(元升平桥,早已湮没);
10)万宁桥。地安门北御河桥(金代,元至元四年建,通惠河海子桥、北门桥、地安桥、后门桥,含澄清上闸)。
上述桥梁(涵洞)皆为南北方向,且上跨河流水道的石砌拱桥或方形涵洞。在这些桥梁之中,数正阳桥和万宁桥最为古老,其起源时间推测应在金代开发太宁宫时期,明确记载于元大都的修建(至元四年即1267年),而且作为北京中轴线的奠基节点,其意义极其重大。尤其万宁桥几经明清重修,不仅留存至今,目前还在使用之中。1984年,万宁桥成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随同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唐土名胜图绘》中的万宁桥

建造时间明确在元初的还有当时号称国桥的万安桥、大都第一桥龙津桥、大内崇天门周桥、厚载门升平桥,均具有相当的历史地位。比如,万安桥应该与万宁桥相对应,万安桥与丽正门的距离相当170元步,万宁桥与厚载红门的距离也是170元步;周桥则与升平桥相互呼应,同为大内南北之桥。
论建筑规格和艺术水平最高的当属周桥(至元十三年即1276年),而且非常难得的是唯有此桥留下了建造者的姓名——河北曲阳的石匠杨琼,还受到了忽必烈的嘉奖。可以说,杨琼是元大都最早最著名的工程师,作为桥梁工程师,仅次于修建赵州桥的李春。
不过在周桥西边附近还有一座名为断虹桥的桥梁,长期以来一直在竞争周桥的地位和名号。因为有人认为断虹桥处于元大都大内中轴线上,所以周桥的桂冠应该挂到它的桥头。关于这一点争议颇大,近些年来否定断虹桥为周桥的意见稍稍占了上风,倾向于认为周桥就是今日内金水桥的前身。但是无论如何,断虹桥的故事是最迷人的,断虹桥的雕刻艺术确实具有金元风格,也是最值得称道的。
尚应计入中轴线桥梁范畴的还有两座著名桥梁,它们就是东不压桥和西压桥,曾经称为东步量桥和西步量桥,其历史意味很是深厚,例如万宁桥、东不压桥、西压桥这三座桥梁与地安门(元厚载红门)的距离完全相等,均为170元步,而且它们之间的斜线距离恰好为240元步即1元里,是否说明其名为“步量桥”是否隐含着什么秘密吗,此为一桩桥梁公案。
要说品级地位最为煊赫、壮观首瞻的是外金水桥桥群,次之为内金水桥桥群,而在桥梁美学上,内金水桥群可以说更加无与伦比,其形态格局是中轴线不可或缺的灵动精神的象征。可是如此煊赫的金水桥,到了明清时代却没有了专名,反而简单化的以水名桥,比之金元,有点囫囵。


故宫内金水桥(引自网络)


天安门外金水桥(引自网络)

另外,还有一座规模最小但最具神名地位、同时又最具浓厚老北京风味和平民意识的桥梁,它就是享誉中外、大名鼎鼎的天桥了,一座天桥却跨在龙须沟上,对此还有《正阳桥疏渠记碑》(乾隆五十六年即1791年)为之伴立,难不成都是为了驭龙而飞?另外,除了阴差阳错埋没于地下的正阳桥外,中轴线上紫禁城南北,还分布着两座最不显山露水儿的地下水道,它们就是午门前和神武门外的筒子河过水涵洞,因为它们太过于隐蔽而有实无名,不仅大隐隐于市,在历史文献中还籍籍无名。仔细考证,实际上神武门外的涵洞,其前身应该是元代的升平桥。这两处涵洞至今还在发挥着过水作用,据文献记载以前的涵洞断面只有50厘米X50厘米,1968—1969年再次治理筒子河时,因其过水断面太小,由市政工程局将其分别扩建为1.2米×1.6米和1.6米×1.6米的方涵,各长约44米。
中轴线的桥梁,真可谓正阳(桥)不阳而入地,神武(桥)不神隐平涵,永定(桥)总是不定,万宁(桥)千古安澜,天桥起落于风尘,金水(桥)永固于长安,这就是北京中轴线上的桥梁历史风采的写照。
 
从南北轴线到东西轴线的桥梁跨越

说到天桥,源流甚早,它与中轴线的起源紧密相关。北京历史上的第一座天桥并不在现今的中轴线上,而是在金中都中轴线上的龙津桥,又称为天津桥、夺玉桥,而且北京古都的最早中轴线实际上就是金中都的中轴线。


金中都中轴线

金中都城池规划源自北宋汴京开封,而元大都又是依照金中都做的规划,明清北京则是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延续下来的。所以,北京中轴线的起源至少应该追寻到金中都,金中都中轴线上最古老而著名的桥梁是龙津桥,元大都以至明清北京城中轴线上同样古老而著名的桥梁是正阳桥和万宁桥。从龙津桥到正阳桥和万宁桥,代表着从莲花河水系到高梁河水系的重大变迁,也是北京城中轴线的巨大变迁,这个变化与河流水系和桥梁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水系的变迁是北京城生态环境的重新选择,道路上的桥渡津梁则是每次选择中的关键定位节点。这种变迁其实更早可以追寻到卢沟古渡,其后才是正阳古渡和万宁古渡。
由古及今,如果放宽视野,北京城的历史发展自长安街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通后,东西伸展的横向轴线——百里长街代表了新北京的又一次伟大的历史选择。可以说古老的封建时代体现皇家威严和传统礼制的南北轴线,已经让位于现代化的体现人民对新中国新生活向往和开放精神的东西轴线。改革开放以来,在这条宽广的还在延伸的东西轴线上,又崛起了两座地标性的重要津桥,西端一座就是位于长安街西延线永定河上的“和力之门”大桥,她代表了新北京的最新历史定位,即以此为新北京的又一次集结、又一次凝心聚力的出发点;东端一座就是建在京东北运河上的“千菏泻露”大桥,她则代表了新北京高屋建瓴、一泻千里的新的梦想、新的祈望和新的追求。一个全新的北京不正在沿着百里长街从永定古渡向着通州新渡而去吗?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桥梁对于历史的北京和未来的北京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所在。


和力之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5 14:21 , Processed in 1.10754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