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台寺千佛阁始建于辽代咸雍年间,为三层檐楼阁式木结构建筑,庑殿顶,门额上挂有清乾隆手书的匾额。千佛阁由于年久失修被定为危险建筑,于1965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拆除,进行落地保护。2011年,千佛阁复建工程启动。 1871年,恭亲王奕䜣在恭王府花园蝠厅前邀月台假山边。此时的奕䜣显得志得意满,正处于政治生涯的鼎盛时期。 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摄 ▲千佛阁内正中供有高大的毗卢遮那佛铜像,阁分上下两层,每龛内供奉一尊高10厘米的木雕佛像,共计1680尊。 ▲上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西德尼·甘博和同伴到戒台寺游览,他拍摄了许多关于戒台寺的照片。 这株“九龙松”位于戒坛山门殿的南侧,植于辽代,已逾千岁。据说这是现今华北地区最古老的一棵白皮松。树高18米多,胸径2米有余,遮阴面积500多平方米。 “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一树具一态,巧与造物争。”其中最著名的有“抱塔松”、 “卧龙松”、“九龙松”、“活动松”和“自在松”,合称“戒台五松”。 戒台寺内的戒坛可以授佛门的最高戒律菩萨戒,成为中国佛教的最高学府之一。图为上世纪20年代戒台寺僧人。 1884年的一天,一辆马车风尘仆仆,悄然停在戒台寺门前。住持妙性和一众僧人已在山门等候多时,从马车上下来一位“贵客”,此人便是刚刚被慈禧撤去了一切职务的恭亲王奕䜣。奕䜣平日喜读佛经,公务之余常到戒台寺修习,是住持妙性的方外之友。然而这次他到戒台寺来,却不是为了探讨佛法,而是奉慈禧懿旨“养疾”。 1861年,咸丰帝驾崩。奕䜣助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夺取了政权。此后,奕䜣当上了议政王,权倾朝野,但也引来了慈禧的猜忌。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慈禧以奕䜣“不欲轻言战”为借口,夺了他的实权。为了避祸,奕䜣干脆顺水推舟,带着福晋和儿女离开京城,住进了京西戒台寺,而且一待就是十年。 戒台寺位于门头沟区马鞍山麓,又名“万寿禅寺”,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原名“慧聚寺”。后来辽代高僧法均在这里设戒坛,引得四方僧众前来受戒,故又名戒坛寺。戒台寺因拥有全国最大的佛寺戒坛而享誉全国,被称作“天下第一坛”。它不但是一处佛教圣地,也是京西一处风景胜地。清代,康熙帝、乾隆帝多次为它题写匾联。乾隆皇帝还曾以戒台寺中无花为憾,特意命人从圆明园里移来了20株丁香树。如今,这些“寿星”丁香枝干粗壮,树龄已有200余岁。为了方便皇帝到寺中进香祈福,戒台寺在清代修建了北宫院作为皇室行宫。北宫院是一处两进的四合院,兼有江南园林的秀美风格。 不过,奕䜣决定在戒台寺“养疾”,绝不是仅仅因为这里风景优美,还因为它与京城若即若离的关系。戒台寺距北京城70公里,朝廷一有风吹草动,快马半天就可以把消息送来。奕䜣虽然明面上归隐山林,实际上时刻关注着京城的动向。在奕䜣隐居的十年间,他们一家人一直住在北宫院。北宫院也成了“第二恭王府”,奕䜣甚至把王府里的一座假山和76件家具,搬进了这个小院。因为奕䜣喜爱牡丹,便在这里广种牡丹,还命人从王府引来黑牡丹、千层牡丹等名品,亲手栽植。北宫院也因此得名“牡丹院”。 栖身戒台寺期间,奕䜣或作诗遣兴,或听僧人讲禅,没有政务在身,日子倒也舒服惬意。不过,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朝廷上下无人应对,慈禧不得不将奕䜣重新召回朝廷,共商对策。无奈此时奕䜣已经年老体衰,再也不复当年的锐气,重返政坛仅仅4年,便驾鹤归西了。 照片由齐鸿浩、秦风老照片馆提供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3:06 , Processed in 1.09887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