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的更早一些。紫禁城的红墙黄瓦,配上皑皑白雪,堪称最有北京风味的图景。就在人们竞相晒北京雪景时,有人感慨:“一下雪,北京就变成北平啦~~!”不过,您瞅瞅老照片就知道,再下雪,也没有当年那个味儿了。先上几张老北京雪景,给您见识见识…… 雪中的北平外城角楼。 站在天安门往南看,原生态天安门广场。 雪中故宫。 北海 雪中太和殿前广场 街道 前门楼子 看过《甄嬛传》的观众一定记得,安陵容失宠后苦练滑冰。在皇宫中一年一度的“冰嬉大典”上,她以一场艳惊四座的“冰嬉之舞”,重新赢得了皇帝的宠爱。作为一个来自东北的民族,“冰嬉”的确是满清的“国俗”。 清军入关以后,为了保持八旗子弟的本色,清政府对“冰嬉”十分重视。每年腊八前后,受过训练的八旗子弟都要举行一场正式的比赛与表演,即“冰嬉大典”。冰嬉大典中,除了集体队列表演外,最吸引人眼球的还是个人竞技部分。金鸡独立、凤凰展翅、蜻蜓点水等高难度动作,绝不亚于今天的花样滑冰。1894年冬天,清王朝举办了最后一场冰嬉大典,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带领群臣,在北海漪澜堂前观看了全套的冰上节目,并在典礼结束后降旨奖励。不过,此后甲午战败、变法失败、八国联军……清王朝陷入危急存亡之秋,再也无暇顾及冰嬉了。 不过,由于官方的大力推动,冰上运动在北京民间落地生根。这项最早以冬季练兵为目的的活动,渐渐演变为一种民间娱乐活动。 晚清时,京津一带曾流行一种自制的冰鞋,俗称“凌鞋”。它由两块木板组成,上面分别钉着细铁条。人们将木板紧扎在鞋上,便可在冰面上如履平地。每逢数九寒天,水面结冰,滑冰高手们就会聚集到护城河冰面上,穿着凌鞋参加滑冰比赛,“如星驰电掣,争先夺标为胜”。据说,有人曾穿着这种自制的冰鞋,清早从朝阳门出发,顺着河道一路滑到通州,回来时手上端一碗通州的酱豆腐,以示自己跑了个来回。这也成为老北京冬日一景。 清代,人们还会在冰面制作“冰床”。所谓“冰床”,就是人们用大块木板,在下面安上铁条,由一人拉绳在冰面上拖行。由于它形状似“床”,因此得名。人们既可以利用“冰床”出行,也可以用于运货,还有的专事游乐。专供皇帝乘坐的冰床,四周挂有黄色帏帐。旧时皇城内外,什刹海、护城河等凡有冰面的地方,都有冰床的身影。后来,随着护城河水量的减少,冰床才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摄影师的镜头里,一名少年正在护城河上滑“冰床”。英国摄影师托马斯·查尔德摄于19世纪70年代。 后海滑“冰床”的男子,这种冰床既可载人,也可运货。 乘坐“冰床”的北京人。英国摄影师托马斯·查尔德摄于19世纪70年代。 民国建立后,北海公园成为最早开放的天然冰场。每逢冬日,冰面上红男绿女,“化装竞走,亦足以倾动一时”。初学者摔上一个屁股蹲儿,老北京人幽默地称之为:“老太太钻被窝儿”。对于溜冰,不仅年轻人趋之若鹜,老人小孩也不避严寒。据说,上世纪30年代北海冰场上曾有位名叫吴桐轩的老人独领风骚。他身穿巴图鲁大坎肩,在冰面上来去自如,表演“朝天蹬”等溜冰绝技,引得外国游客啧啧称赞,并为他拍照留念。 上世纪30年代,北海公园滑冰场有一位须发皆白的滑冰老人,花样滑冰非常精彩。据说这名老人名叫吴桐轩,前清时期曾在慈禧太后御用的“冰鞋处”中当值。由于他自幼练过拳脚,能把武术功夫融合在滑冰里,花样滑冰特别出色,受到慈禧的赏识,并把他提拔为领队。 民国时期的简易冰鞋。 随着教会大学的开办,西方冰上体育运动也陆续传入北京,成为当时时髦的运动。图为1929年燕京大学的学生在打冰球。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24 , Processed in 1.08702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