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照片的世界里照片本身和它所包含的信息常常不能在同一时间被发掘出来。就像突然挖出一件古物,自身精美完好,周围却没有任何可供追溯其来源的历史遗迹。这时你能做的最大限度的解读,就是根据以往的经验给它确定一个年代,记下它的特征,然后束之高阁,等待将来有新的线索出现。有时候又是反过来的情况,你知道或是有相当的把握关于某个事件或人和物,至少在当时有一定数量的照片存在,但你完全说不准那些照片是否还存世,只能希望有一天它会突然出现在眼前。老照片的整理和研究有时候就只能被动地等待,让那些在时间的河流里被冲散的拼图自己漂上岸来。 2009年底我接触到一张清末的蛋白照片,内容是从高处拍摄的典型的中国南方乡村景色。拍摄位置是在一座桥上,河道蜿蜒向前,左岸是大片的农田,河边有七棵大树,右岸则是鳞次栉比的民居。靠河岸多是米行,如“恒丰花米行”、“源记花米行”,让人联想起小学课文里的《多收了三五斗》。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在哪里,当时完全没有线索,只知道是1870年代(根据相纸和照片的影调判断)的中国南方,从民居的样式来看上海、苏杭、南京一带的可能性大些。 到2010年初这个疑问有了些解决的曙光。我翻阅《远东》(The Far East)杂志1876年7-12月号合订本的时候,发现其中11月号上刊载了一张照片,是在河岸上顺着河道向远处拍摄的,河右岸可见七棵高大的树木,左岸是成排的民房,且多是米行,其中有“恒丰花米行”、“源记花米行”等,远处河道上横跨一座高大的单孔石拱桥。对比之前那张照片,这显然是同一个地方的另一个角度,《远东》里这张照片里高高的石拱桥应该就是第一张照片的拍摄地点。这张照片的文字注释是“On the Northern River (Soochow Creek) 北河(苏州河)”,至此可知照片的拍摄时间是1876年前后,地点是在上海旧城的郊外,苏州河一线。 2010年夏天,我又看到一张蛋白照片,是在一座石桥下拍摄的,摄影师大概站在小船上,眼前是高大的石拱桥,透过石拱,远处河道左岸赫然矗立着七棵大树,右岸都是民房,更能清晰地看到几家米行的招牌,其中就有“恒丰花米行”和“源记花米行”!不过当时时间匆忙,没能仔细地观看那张照片,本以为已与之失之交臂,不曾想到了十月,这张照片又和我见面了。这时我有充裕的时间仔细地察看和研究,尽管字迹模糊,但还是能辨认出这座石拱桥最高处的栏板上阳刻了三个字“绵葛桥”。 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上2009年2月26日的一条新闻,上海青浦区白鹤镇大盈江上的北石桥,又名绵葛桥被修复。大盈江和苏州河相连,对照第二张照片的注释,基本上能确定这座桥的位置了。 2012年3月,在浏览一组抗战时期日本人拍摄的照片的时候,又发现一张绵葛桥的旧照。这张照片与之前三张中的第二张拍摄角度接近,都是在有七棵大树的这一侧河岸拍摄,远景是横跨大盈江的绵葛桥。图片原注释说这是从杭州湾登陆迅速北进的日军在上海青浦白鹤镇附近休息。在这张1937年11月12日拍摄的照片中,河边的民房与1870年代时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不过经过这几乎一甲子的时间,在战争的大背景下,河边这个曾因其代表性的江南风光而被外国摄影师反复拍摄的镇子,显然已经衰落了不少。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16 , Processed in 1.10126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