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四季青还有菜地吗?从四季青镇人民政府办公楼里走出来的一位中年人听了我的发问后笑着回复道:二十年多前你来兴许还能看到。望着他那匆匆离去的背影,再看看这眼前的幢幢高楼和宽阔的马路,这巨变的事实已经说明那一页早就翻篇了,意觉刚才的冒失提问不免多余。今天头回来到原四季青人民公社所在地海淀区东冉北街,是想看看现在的四季青与旧图中所见的四季青有哪些变化。要说这当年北京四城区外的人民公社多了去了,离我家所住的和平里不远,出了三环就是太阳宫人民公社,探寻公社原迹,为何偏要舍近求远来四季青瞅瞅,实话实说,就冲着它的名气。六七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北京市民餐桌上的蔬菜,不夸张地说,一多半儿来自四季青。那时只要一提到四季青,北京市民几乎没有不知道它的,可谓盛名京城如雷贯耳,用一句较为客观的话描述,那时候四季青供应的各类蔬菜占据了北京市场半壁江山。来之前我一直在心中盘问自己,这么大的蔬菜供应量,四季青是怎么做到的。那时候的物流和交通远没有今天这么发达,外省市的蔬菜要输到北京来障碍颇多,首先保鲜这一关就难以逾越,蔬菜不像肉类鱼类可以长时间放在冷冻库中冷冻。所以就近生产和解决蔬菜供应是那时最有效的途径。心中的疑问随着今天在街头遇见的一位老四季青人在讲了他过去种菜经历的一些个事儿后疑问顿消。站在马路边,这位年届七旬的老四季青人指着眼前的片片楼区说道:当年这东冉和西冉两村全是菜地,这地界儿多种菜,基本不种粮食。当年的四季青菜地连片,少见有麦地和玉米地。据说,五十年代前期,有位四季青菜农把自己种出的水灵灵的茄子黄瓜西红柿等蔬菜送到了中南海里,中央领导同志吃后非常高兴和满意,夸他种的蔬菜好,自此这四季青便成了中央和北京市蔬菜专供地,种出的蔬菜有口皆碑,四季常青。他说,我小时候见到的蔬菜大棚里种的各种蔬菜非常鲜灵,即便是在冬季,也能确保北京市场上新鲜蔬菜不断供。保障充足,让市民吃菜无忧是那时我们这些菜农的集体意识。说到这里他长叹了一口气道:菜农累呀!听后我问他,不是有农闲的时候吗?他说,你没种过菜不知道。种菜跟种粮食不一样,你得时时关注蔬菜的长势,不时地进行浇水施肥,同时还要防止虫害发生,及时防治,哪一个环节都疏漏不得,种菜基本没有农闲一说。我问他,你们是怎么解决种菜的水源和肥料的。他答道:我们是靠打井取水并用水泵抽水的方式灌溉菜田,有时也靠雨水帮忙。所施肥料多是靠用马拉粪车进城掏粪回来后,再将掏得的大粪倒入化粪池中填土掩埋,这叫熬粪又叫熬肥。待等菜田需施肥时,再将化粪池中熬好的肥料取出碾碎,盛在筐里用手抓到方式撒在菜田里。用这种肥料催生催长的蔬菜,虽然过程麻烦但相较于使用化肥来说,更能确保吃后的蔬菜口感,味道鲜美。没错!我小时候吃的用大粪当肥料种出的蔬菜就是好吃,那时吃到的黄色沙瓤西红柿现在没有了,还有原汁原味的黄瓜韭菜等,听后我回复道。他说,种菜这活儿可不简单,是个系统工程,难和累在时时跟踪上,到了收菜季,几乎是全员出动,一刻都不能松懈。我问他,你们是怎么做到把收好的蔬菜运到城里供应点儿的。他说,第一步先把收好的菜装进筐里拿到就近的各个磅房处过地磅,公社和各大队有专门的会计登记称量结果,之后的第二步便是把称量过后的蔬菜做好称重标记,运到驻公社的各个收购点,第三步再由收购点运到城里各个菜场接收点。他继续讲到,那时候常见农业科技人员来四季青传授蔬菜嫁接技法并在大棚里指导菜农怎么嫁接,才能使像黄瓜西红柿这类的蔬菜在口感不变的情况下产量提高,同时还讲了如何防治病虫害等等相关知识,以确保种出的蔬菜质量。他特别说道:后来普遍施用化肥后,虽然降低了劳动强度,也不用再赶着马(骡子)车到城里去掏粪了,但使用化肥催生和长出的蔬菜,远不如用大粪当肥料种出的蔬菜口感好。施用化肥的成本要高于用大粪当肥料的成本,毋庸置疑。不过温室栽培技术的推广,确使得蔬菜丰产,这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结果,受到了四季青菜农的普遍欢迎。我们是在边走边说中结束了此番的对话,从这位老四季青人的口中,我对四季青的过去有了一个大体的认知,看来当初这四季青的名气和口碑真不是白来的,那是一代代四季青人靠着坚守与付出换来的。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08 , Processed in 1.09656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