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隐藏在村名里的故事

2022-5-19 13:05|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岳强|来自: 北京晚报

摘要: 北京晚报 | 2022年05月03日  ▌  位于温榆河上游的京北昌平地区,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早在新石器时期,南口雪山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夏、商时期,那里先后隶属于冀州和幽州;西周时期属于燕国;春秋战国时 ...
  位于温榆河上游的京北昌平地区,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早在新石器时期,南口雪山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夏、商时期,那里先后隶属于冀州和幽州;西周时期属于燕国;春秋战国时期为军都县;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属于上谷郡……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那里形成了众多的古老村落,而每一个古村名称里,都隐藏着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相传,战国末期,燕王喜及太子丹葬于昌平,那里形成村落后,得名燕丹村;北宋年间,京北山间的宋军兵营里,有一种威力巨大的兵器——荷子箭,村名禾子涧由此谐音演变而来;历史上,碓臼峪的花岗岩曾被大量制作成碓臼,碓臼峪村由此得名;曾经水草丰茂的象房村,因为自元朝起建有驯养大象的象房而得名;坐落在虎峪山下的虎峪村,因曾有老虎出没而得名;南雁路旁的菩萨鹿村,因菩萨骑鹿而来的古老传说而得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瑞鹿图》故宫博物院藏

南雁路边的地标石 摄影:岳强

  花岗岩成就了碓臼峪村

  “碓臼”这个词儿,微观上使我想到农家场院,宏观上使我想到农耕文明,而在京北的山野间,这是一座古村落的名称——碓臼峪村,隶属于昌平区十三陵镇。

  站在村口看这座古村,参差错落的村舍被褐色的群山环绕着,村舍东边有一条阶梯状河道。主街是一条坡路,由南向北行走为上坡,走到村舍尽头便是突兀的大山。山里有一条沟,叫做碓臼峪。据说,很久以前,那里的花岗岩曾被大量制作成碓臼。

  农耕时代,作为乡村人家的一种舂米工具,碓臼由碓窝和碓锥两部分组成。在一块方形青石中间雕凿一个深约40厘米、上粗下细、打磨光滑的圆窝,即为碓窝;碓锥亦由青石制成,同样上粗下细。精致的碓臼还会在碓窝雕凿若干斜凹槽,并在碓锥雕凿若干斜凸槽,以便提高功效。我觉得可以将碓臼比作碾子,上面的磨具为碓,下面的磨具为臼,碓与臼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碾压谷物的差事。

  上好的碓臼以花岗岩制成,那是一种名贵建筑材料,而在碓臼峪村,花岗岩俯拾即是,有的村民甚至将长达一丈二的花岗岩条石用作房屋地基,若在明清两代,那是修建王府才能使用的建筑材料。碓臼峪人为何如此奢侈任性呢?因为漫山遍野的岩石几乎全部为花岗岩,正所谓得天独厚。大约一亿三千万年前,北京地区发生过一次强烈的地壳变动,这些花岗岩就是那时形成的。作为火成岩的一个品种,花岗岩质地坚硬,不易风化,所以碓臼峪怪石林立,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自然风貌。

  从字面上看,碓臼峪就是遍地碓臼的一条沟。如此神奇的地方,岂能藏而不露呢?于是,村北有了碓臼峪自然风景区。景区内的点将台、回音壁、虎头峡、听琴峡、天梯、两峡夹一石等50多个奇异景观,皆为造化天成。当然,景点的名称里融入了人文元素。譬如,点将台附丽李自成起义军的故事。相传,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军皇城时,在居庸关受到明军的顽强抵抗。他留下部分人马继续佯攻居庸关,自己带领主力部队由向导带路、在朦胧的月色中悄然向东,进入了延庆大清沟,继而抵达锥石口沟,并出其不意地消灭了锥石口的守关明军。在碓臼峪,李自成跳上一块巨石,点将布阵,整顿兵马,然后挥师向京城挺进。李自成当年指挥千军万马的那块石头,便是现在的点将台。

  燕丹村真有燕王墓

  战国末期,燕国有个侠肝义胆的太子,名叫丹。相传,丹死后葬于京北。在那里安葬的还有丹的父亲——燕王喜。后来,那里形成了一座村落,叫做燕丹村。明朝时,村子分作两部分,即东燕丹村和西燕丹村。到了清朝,两村合二为一。如今的燕丹村隶属于昌平区北七家镇,位于城市边缘。

  燕丹村究竟有没有燕太子丹的坟墓呢?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失败后,秦王嬴政勃然大怒,派兵大举攻打燕国,并攻破燕国都城——蓟城,燕王喜及太子丹仓皇逃往辽东(今辽宁省辽阳市)。秦将李信率军追至衍水(今辽宁浑河),再次大败太子丹所率领的燕军。燕王喜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杀了太子丹向秦求和。但秦并未因此而放过他,只是暂时停止了进攻。公元前223年,秦灭楚、魏之后,转而攻打辽东,燕王喜被俘,燕国灭亡。由此可见,兵荒马乱之中,太子丹的遗体不可能从辽东运回蓟城(今北京地区)安葬。

  那么,传说中的燕丹村燕王墓是怎么回事呢?据《金史·蔡珪传》记载,当时,京城内有两座燕王墓,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认为那是战国末期燕王喜及太子丹的墓。那两座燕王墓原在辽燕京(今北京)东城外,海陵王完颜亮迁都后,将辽燕京改为金中都,并大规模扩建京城,便把两座燕王墓围在了中都城的东城内。金世宗即位后,在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下令将两座燕王墓迁出中都城,移葬于城外。迁坟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东侧燕王墓棺椁上竟写有“燕灵王柩”字样。据此,金朝专家蔡珪得出结论,这是汉高祖刘邦第八子刘建的墓;而西侧的燕王墓,则是燕康王刘嘉的墓。蔡珪根据墓内出土文物,撰写了《两燕王墓辨》一文,披露了这一重大发现。那两座燕王墓从金中都迁移到了京北燕丹村,也就是说,燕丹村的确有过两座燕王墓,但并非战国末期燕王喜及太子丹的墓,而是西汉时期刘建与刘嘉两个燕王的墓。

  既然在金朝时墓主人的身份就已经确定,那么迁移到燕丹村之后的八百多年里,为何人们依然认为那是燕王喜与太子丹的墓呢?据《金史》记载,在金朝以前,人们将墓主人当作燕王喜与太子丹的意识已经根深蒂固。虽然证实那是两座西汉燕王墓,但这种考证结果只有朝廷官员知道,寻常百姓并不了解内情。燕王墓迁移到燕丹村后,没有醒目的地上标志物。对民间的燕王墓说法,金朝廷听之任之,并未予以纠正。也许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如今,那两座燕王墓已无迹可寻,除了留下一个村名,惟有太子丹的故事在燕丹村一带流传。

  菩萨鹿的三个版本

  因为好奇,我驱车70公里,翻山越岭去京北寻访一座千年古村——菩萨鹿。

  村东头的路边竖立着一块粗糙的褐色石头,上面镌刻着“菩萨鹿”三个红色大字。这既是村名,也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古老传说。从这块石头往西南走,几步开外是一座关帝庙,只有一间仿古建筑,门锁着。从门上的菱形空隙往里看,可见正在读书的关公塑像,书本旁边竖立着他的青龙偃月刀。关帝庙旁边是一株古槐,树干上裹着黄色的织物。古槐与关帝庙之间有石桌石凳,若在盛夏,这里也许是村民们纳凉的地方。在海阔天空的闲聊中,他们会说到菩萨和那只鹿吗?我想会的,因为诗情画意的村名就隐藏在那个传说里。

  菩萨鹿的传说有多个版本,每个版本寓意不同。菩萨骑鹿的版本说的是菩萨显灵的传说,据说北宋年间,这里的山上有一座菩萨院,观音菩萨骑着梅花鹿来过这里。还有的版本和梅花鹿有关,说是古时这里的山坳中有一个洞穴,里面住着一只梅花鹿,山洞上面长着一棵灵芝草,异香扑鼻,距离山洞不远的地方有一潭泉水,清澈见底。梅花鹿常到潭边饮水,遇见汲水的山民也不躲闪。那一潭山泉水养育了梅花鹿,也养育了这里的山民,鹿与人似乎有了一种相依为命的情分。渐渐地,人们将那只梅花鹿视为神鹿,并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日子归功于神鹿的保佑……有人提议在山上修一座菩萨庙,专门供奉梅花鹿塑像,山民们纷纷响应。从此,村子有了一个新的名称——菩萨鹿。

  我在菩萨鹿村游走,从一条小街到另一条小街,再到村舍之间的南雁路,没有找到跟菩萨和鹿有关的任何古迹。穿村而过的南雁路打破了这座千年古村的宁静和神秘,菩萨与鹿去向不明,只留下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村名,被岁月收藏在传说里。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7 00:42 , Processed in 1.09664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