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那时的勤奋,是超越功利的

2022-5-24 09:35| 发布者: 掌柜 |原作者: 钟秀斌|来自: 北京晚报

摘要:   一老友微信发来清华大学的讣告,潘际銮先生在4月19日离去了,享年95岁!我虽然知道潘先生近来身体欠佳,但接到噩耗时,仍悲悼不已。哲人其萎,往事历历,与潘先生交往的一幕幕场景,闪现在脑海中。潘际銮(1927 ...
  一老友微信发来清华大学的讣告,潘际銮先生在4月19日离去了,享年95岁!我虽然知道潘先生近来身体欠佳,但接到噩耗时,仍悲悼不已。哲人其萎,往事历历,与潘先生交往的一幕幕场景,闪现在脑海中。

潘际銮(1927年12月24日—2022年4月19日)

  校友会上的歌声

  2011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西南联大北京校友大聚会上,我有幸认识潘先生。在活动现场,他忙前忙后,一会儿接待老校友,一会儿到讲台上致辞,总是精神抖擞、和蔼含笑,毫无耄耋老人的疲态。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西南联大校友聚会,当时莅会的上百位校友都已越过80岁,年纪最大的当属从成都赶来的著名作家马识途先生。马识途先生当时已经97岁,仍然神采奕奕。与许多校友相比,出生在江西瑞昌的潘际銮先生算是年轻的,1944年他以昆明考区第一名成绩考入西南联大机械系。像我所熟悉的许渊冲(1938 级)、何兆武(1939级)等先生都是高他数届的学长。这些“八零”后聚在一起,像我们儿时过春节一样欢快,或两两成双,或三五成群,或七八扎堆,脸上都洋溢着童真的笑靥。

  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大会第一项议程是唱《西南联大校歌》。全体起立,两三百号人的会议厅霎时安静下来。曾任中央音乐学院教务长和附中校长的方堃先生(1944级电机,1922-2020)在前指挥,西南联大校友纵声高唱——“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人人神情肃穆,眼里闪光。是的,抗战必胜、中国必兴的报国热忱,深深地融入他们那一代师生的血脉里。他们用生命来践行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用文化抗战来赓续民族的文脉。因此,这些可爱可敬的老人到了八九十岁,仍能迸发出震人心扉的歌声。

  因为现场人多事繁,我和潘先生只是匆忙地聊了一会儿。我送给他刚刚出版的关于梅贻琦校长的人物专著,他很高兴,跟我说了句,“谢谢!梅校长了不起!”随后还在我的样书上签上了他的大名。当时我还不太了解这位享誉世界的焊接大师的性格,觉得那只是一句寻常的客套话。2019年他应邀为《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修订版)作序时,在文后一段写道:“我到南昌大学任校长时也想效仿,但是行不通……”我才恍然醒悟,潘先生此言非虚。

潘际銮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学生照

  朋友圈的“老先生”

  再见潘先生时,已是2012年5月,仍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北京校友聚会上。这次见面我们已算是“老朋友”了,他因为看过梅校长那本书而对我有了印象。当时他新当选为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会长,准备做西南联大校友会网站,永久记载和保存《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简讯》(已经出版50期),以及和西南联大相关的史料。我也期待以自己的专业能力为西南联大校友会做点事,至少可协助做些《简讯》的编辑工作。得知我编过书,写过书,做过网站,潘先生专门就网站建设的相关问题与我探讨,邀请我参与西南联大校友网站工作。我们因此事还在清华见过面,但后来我因杂事缠身未能应命,错过近距离跟潘先生学习请教的绝好机会。当然,没有老先生做不成的事,在清华大学的支持下,在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秘书胡康健老师的努力下,西南联大校友会网站当年在清华校友总会网站上开通了。

  是年11月3日,清华大学隆重举办西南联大建校75周年纪念大会,我又和潘先生见面了。这次活动场面较大,除了当然主角西南联大校友外,一向低调的杨振宁先生也出席大会并上台致辞,清华、北大、南开、云南师大、新竹清华都派出重量级代表与会致贺。潘先生是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会长,是活动的东道主,自然忙得不亦乐乎,我只能在会前向他匆忙问好。会后我因陪同新竹清华校长陈力俊院士去看望黄延复、何兆武和许渊冲三位先生,就离开了活动现场。

  此后数年,我与潘先生的往来并不多,只是偶尔电话问候或请教他。2019年我在修订《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时,想请潘先生为这本书作序。先是电话问候,没想到潘先生居然有微信,于是我们加了好友,那年他92岁,大概是我的微信圈里年龄最大的老先生了。他慨然允诺,给我发了一些文献资料,并请胡康健老师转给我一篇他关于西南联大精神的讲稿,建议我根据需要,斟酌修改即可。3月18日,我编辑完毕后,将文稿返给他,没想到一小时后,他就给我回了微信,仔细地订正了一些不准确的说法:“你写的文章看过了,没有意见。最后关于我的简历。有以下补充……我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是研究生,不是硕士研究生,当时国家没有建立博士硕士研究生制度,都叫研究生。”我根据他的意见,修改了文章。

  校园中的爱情“网红”

  去年6月,一部介绍西南联大学子的纪录片《九零后》公演,潘先生再度成为焦点。他是16位90多岁西南联大学子主演之一。他说:“要做点大事,就是对国家或者对工程有贡献的事。”全国纵横国境22000公里高铁路程,涉及84万个焊接工艺,都是在潘先生的领导下完成的,这项世界首创的一流工程,是他80岁以后所做的工作。他平静地说,现在一点也不比年轻时做得少。他真正将学问做在祖国大好河山上。这是潘先生给我留下的最后印记,也是给我们多数人上的最后一课。

  这位誉满全球的学界泰斗,对于国家和世界的学术贡献勿需赘言,或许随着科技和社会进步会有变化或者不断迭代。然而,潘先生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是恒久的。

  为什么在西南联大那么艰苦的时代,仍能高质量地完成学业?他说,“我们没有名利的想法。国家都快亡了,哪里想到去当个什么长、弄点什么钱。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国家兴旺,我们也许有出路;国家不兴旺,也就谈不上前途。那时的勤奋,都是超越功利的,个人的欲望很少。”

  对于西南联大的成功之道,他总结道:“梅贻琦的观点是,大学是大师之学。西南联大办教育,所有院系请老师,都是当时那个领域里最杰出的人物。那时候的老师们也非常不容易。拿工学院的老师来说,国家那样困难,他们还是回来了。他们从国外带回先进的学术思想和学术内容,虽然是在战时,还是让我们接收到现代化的、先进的教育。”

  90岁时,潘先生曾用自行车载着夫人李世豫,漫游在清华园里,他的夫人还扬着手笑着向熟人打着招呼呢。鹣鲽情深、白首共老的爱情童话,不仅火了清华园,也让潘先生在学术之外成了“网红”,感动了无数笼罩在迷雾之中的年轻人。

  潘先生用95年山高水长的不朽人生,书写着“家国唯爱,学问有道”,赠予后人。

  四月是人间最美好的时光,可一代大师潘先生走了。悲悼其实不必,潘先生驾鹤西去,免于人世病痛,这是喜丧。不过人间事值得在人间的人记忆。幸好,诗人臧克家在感怀鲁迅先生时,告诉人们:“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现在,潘先生虽已安息,但将永远活在他所爱的故国与故人的心中。

  链接

  潘际銮,1927年12月24日出生于江西瑞昌。中国焊接工程专家,中国焊接学科创始人之一,国际焊接学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会长,南昌大学名誉校长,湘潭大学名誉校长。曾任清华大学机械系系主任,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教授。

  1944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1948年自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留校任教。1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参与创建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1955年回清华大学机械系,建立焊接教研组并任教研组主任,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78年担任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客座教授、德国汉诺威工业大学材料工程系客座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8 01:03 , Processed in 1.09536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